《白内障》是一本由约翰.伯格 / 塞尔丘克.德米雷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我得了白内障(但愿永远不会),可能会发出如下感慨: “好难受啊,眼前白茫茫看不清楚。” “再见了,我的书、电影和游戏。” 假如一位诗人得了白内障,可能会赞美朦胧的美: “白内障给了我白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爱情。” 假如一位小说家得了白内障,可能会创作一部小说,想象一位飞行员或者狙击手因为担心失业,不敢暴露自己得了白内障的事实,千方百计掩饰,一步步陷入自己编造的谎言无法回头。 而像约翰伯格这样的学者得了白内障,却得到了一次审视自己的视觉和客体事物在自己感知中的主观投影的机会,这就是学者和我的不同。
这本精巧的小书是约翰伯格在自己罹患白内障后动手术前后的记录,翻开书的左页是约翰伯格的短小精悍的文字,右侧是插画家为此段文字的配图,用抽象的方式把左页的意境表达出来。
在文字中,约翰伯格事无巨细的记录了自己得了白内障以后对光线、形状、颜色等的感知变化,即使没有得过白内障的读者,读了这些文字后也能或多或少体验通过白内障的眼睛观看世界的感受,而右侧的插画大部分是对左侧文字的形而上的描绘,有些抽象,有些晦涩。
通过这些记录,约翰伯格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我们或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但只要造物主稍稍扭曲一下我们对外界的感受,世界就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 好的经历和坏的经历都是经历,重点在于你怎么利用它,不要浪费每一次体验,我想这是我从约翰伯格的文字中领悟到的。
《白内障》读后感(二):公知的艺术创作取材于生活
这是本非常易读短小精悍的漫画读本。
作者约翰.伯格的双眼先后做了白内障手术,这本书主要是记录了他在患病期间的所思所感,而巧妙的利用前后对比,每一页看似内容较少,行文风格是非常约翰·伯格式评论风:言简意赅,点到即止。绘画风格则近乎白描,罕见色彩渲染。二者一体很和谐。
都说对于艺术家而言,苦难是创作的源泉,而约翰·伯格将这一场白内障的经历就折腾出一本白内障小册,作者将患病后将五感放大,将手术前后给感官带来的全新体验以及患病带来的对世界的新的理解用他一贯的诗化语言呈现。插画师塞尔丘克用白描加少量水彩的绘画语言幽默且富含想象力和哲思,将伯格的思考融于无尽的画面之中。
作者对摘除白内障的描述是:就如同去除某种特定形式的健忘。你的眼睛开始重新回忆起很多个第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讲,白内障摘除后,眼镜经历了一次复活。这个感受大概每一个有过病愈出院的经历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重新回忆起很多个第一次”,非常精妙的描述,长期置身夜晚的眼睛重新迎来“光”,就像是又一场新生。
书本内页
而术后恢复五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努力,忍耐,恩泽与受益。因此,重新获得视力不仅仅是礼物,也是成就。而出版这本书的扉页,也表达了对执行手术的医生和护士们达成手术成功的成就的感谢之情。
在这本书中约翰伯格还就罹患白内障之前看到的色彩、气味与形状的前中后进行了对比,也分享了得了白内障之后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的不同,他还特意在手术前后给画了一幅蓝色的三色堇进行对比,在两幅截然不同的色彩填充能非常直观的说明,在手术前后看到的世界的不一样。先双眼都做了白内障摘除后,伯格重新看到和感受到全新的世界。
患病前后的着色对比
本书的作者和绘画者是一对故交好友,且都常年定居巴黎,二人合作有多部作品,本书作者是约翰.伯格是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作家,散文家、诗人。有多部艺术专著,如《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毕加索的成败》等;他著有回忆性质的小说《我们在此相遇》,名篇《G.》获英国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他写作一直秉承着“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关注感觉世界”,“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更关注公共价值”的信仰,因而他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公知,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而本书的绘画部分则由土耳其插画家塞尔丘克.德米雷尔完成,一个从建筑师半路出家改行而成的插画家,其作品常见于书籍插画、杂志封面、儿童读物插画以及明信片和海报。
《白内障》读后感(三):第三单元·拥有两种观看经验
如何体现一个人的乐观与专业?
让他患白内障。
如果普通人罹患了白内障,视力受限,性情必定大为改变,并且失去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热爱。约翰·伯格偏不。他还与白内障玩起了游戏,甚至通过白内障探讨了光对于观看的重要性。
因为摘除了一只眼睛的白内障而另一只没有,约翰·伯格同时拥有两种观看世界的体验。有白内障的观看的一切,破旧不堪,老旧不已;没有白内障的观看的一切,焕然一新,盎然生机。
他确定这是光的功劳。如果用科学理论来解释,也确实如此。我们眼见的一切物体,不同颜色都是对光的感知(视觉效应)。光能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万物的层次,即使没有颜色,比如我们所见的黑白素描,倘若作者加以光来表现层次,素描稿中的对象在平面上也会产生立体感。白内障是一种视觉损伤,关键在于它使患者对光敏感。没有了光,相当于没有颜色,“无论身处哪里,都如同是在(黑暗)的室内。”理解这一点,也就能理解为何在这本《白内障》中,德米雷尔只用线稿作画而不再使用色稿。
为了表现自己所拥有的两种观看经验,约翰·伯格做了一个记录。在做白内障手术前,他画了一朵蓝色的花,蓝色的三色堇。术后,他再画了一朵蓝三色堇。
可能还是需要翻开书看第47页。
在这两朵三色堇中,我们能更直观感受到约翰·伯格的两种视觉经验——不得不说,患白内障,实在糟糕透了。用白内障观看,简直没有颜色可言;摘除白内障后可视的世界,蓝色就有许多种。我们可以做得更残忍一些,把约翰·伯格所画的两朵三色堇与德米雷尔创作的蓝三色堇相比较,甚至忍不住惊呼:健康的观看多么可贵!
原书第49页。原书第59页。
约翰·伯格还从自己的白内障经历中体味到“失而复得”的经验。因为失去习以为常的存在,人总是难免不适,进而敏感。失而复得的那一刻,敏感激发着人的身体机能,一切感官都变得灵敏,尤其观看,自己仿佛变成了侦探的眼睛。实际上,这些都是心理导致视觉产生了错觉。有了对比,有了对对比的感观经验,才会感知到变化,因为感知到了变化,所以才对“失而复得”有比别人更为深刻的体验。
Anyway,摘除白内障之前,他只看到蓝色,还有那个在海滩上的男人。
还有什么如同白内障一样阻碍他的观看?烟。
《白内障》读后感(四):《白内障》:如果患了白内障,无论身处哪里,都如同是在室内
我家先生做完白内障手术后,时不常就会指着我的脸说,这里长了一个雀斑、这里又长了一个雀斑……他那双如同放大镜般的眼睛弄得我很是恼怒。
读了约翰.伯格的《白内障》之后,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火眼金睛”般的新奇感终于略有感悟。
约翰.伯格在白内障手术后第二天,被一张惯常使用的白纸触动,勾起对童年的回忆。这让约翰.伯格猛然意识到曾经自己双目所及的白色正在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晦暗而不自知。久违的白色冲击着约翰.伯格的视网膜,也让约翰.伯格开始重新回忆很多的第一次。
约翰.伯格的《白内障》写于他的双眼先后做了白内障手术后——左眼手术时间早于右眼手术时间。约翰.伯格在2010年右眼手术后的手记中回忆右眼手术前的状况时写道:我右眼的白内障越发硬化,视力更晦暗模糊。
约翰.伯格在接受白内障手术时年逾耄耋,双目老化是比较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我家先生在确诊白内障时还是名副其实的年轻人,也正因为此,从医生到我家先生本人很是经过了一些不必要的反复确认过程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白内障是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正如约翰.伯格形容的那样,是光让这些事物获得新生,当光消失时,事物就变得老旧。
约翰.伯格刻意比较了手术后的左眼和未手术的右眼在观看事物时的不同——如果只用右眼看事物,一切都显得破旧不堪,而左眼看到的事物却面貌一新。
左眼、右眼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呈现,给约翰.伯格带来了非常新奇的体验,也让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了崭新的认识。
约翰.伯格形容他的右眼后面如同挂着一层麻纱,左眼后面则像一面镜子。这一段描述读来令人感动。
我的右眼后面如同挂着一层麻纱,而我的左眼后面则像一面镜子。在麻纱前,可见之物总显得漠然;而在镜了前,可见之物都开始活动。
约翰.伯格曾在自己的作品《观看之道》开篇写道:观看先于语言。健康视力对于艺术评论家、画家约翰.伯格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约翰.伯格在右眼手术前画了一朵三色堇,手术后又画了一朵。这两朵花外形相似,但是色彩完全不同。前后不过六天时间,约翰.伯格同一只眼里认为的三色堇竟有如此大的差别。
摘除白内障给约翰.伯格的双睛带来先前失掉的大部分能力,正是在这失去与获得之间,约翰.伯格注意到许多被忽视掉的细节,这些细节让已被遗忘的事物重显非凡意义。
白内障手术需要两只眼睛分开进行,一来是因为有些患者只有一只眼睛需要手术,二来是为了避免手术期间患者不便。我还记得当初决定做白内障手术时,我还杞人忧天地担心双睛“休假”诸多不便,后来听医生说两只眼睛错开时间手术才放下心来。
约翰.伯格用文字记录了一只健康明亮的眼睛与一只患有白内障的眼睛目力所及间的种种差异——天空蓝得难以置信,我们在光里走动,如同鱼儿在水里悠游……
所有这些构筑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约翰.伯格用它那双初生婴儿般的双睛热情地拥抱着这一切。
土耳其插画家塞尔丘克.德米雷尔为《白内障》创作的插画让我想起了土耳其人最喜爱的护身符、吉祥物蓝眼睛。尤其是上面这幅图画,白内障手术后的双眼穿梭于书页之间,灵动明亮,充满智慧的光芒。
约翰.伯格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对比了手术后的左眼与未手术的右眼观看事情的不同,后半部分则描述了双目重获“光明”的欣喜。
这种平淡无奇又纷繁复杂的存在重新回归,让人欣喜万分。摘除了白内障的双眼,一次次地收获惊奇。
《白内障》是一部细腻感性的作品,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充满光的双眼,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事物原初的质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