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读后感1000字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是一本由徐一博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1-7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读后感(一):如果人格也有朋友圈,那一定是九宫格

  闺蜜芳芳昨天很委屈,她认为,这个世界太多人不守规矩!连基本的先来后到都做不遵守。

  原来,昨天芳芳和朋友去餐厅吃饭,她们和旁边客人点了同一道菜。结果比她们晚到的邻桌却先吃上了这道菜。“后到却先得”,芳芳可不能接受,她立刻很生气地叫来服务员,询问原因。

  服务员向她们道歉并表示,她们的菜很快就来。我的闺蜜芳芳仍然不满,并叫来了经理。

  餐厅经理为了息事宁人,向大家道歉后并提出打折来解决此事,芳芳的朋友们也希望大家聚餐还是快乐点,内心是同意经理这个方案的。

  可是杠精芳芳却坚决的称:我不是想要打折,这不是打折的事,这是原则问题,先来后到的常识不能错。

  实在没办法,经理只好诚恳地承认确实是工作失误,以后一定严加管理,尽量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芳芳的情绪才有所好转,对经理的态度表示认可,才安心坐下来吃饭。

  本来挺开心的聚餐,被芳芳一闹,大家都失去了聚餐的乐趣,草草收场。

  事后,芳芳很委屈的问自己:是她错了吗?

  刚好这两天在研究心理学,翻开《重新定义九型人格》这本书,告诉她,她属于很典型的1号秩序型,总是希望事物保持井井有条的状态。当她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人打破井井有条后的混乱时,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希望改变这种情况,让自己回到舒服的状态,他们进而会产生矫正那些非秩序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不断增强,就会促使他们做出一系列矫正的行为。例如芳芳,他会很严肃的和经理争辩上菜的顺序。

  作者徐一博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九型人格分会副秘书长,他把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对人格的深入研究,通过一系列觉察训练,逐步让自己变得更好。

  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九型人格的类型,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实用的是人格觉察和行动训练,作者说:本书更像是一张施工图纸,我们还需要按照图纸自己去搭建好完整的屋子,这样才能用它遮风挡雨,在里面开始渴望已久的幸福生活。大多数知识都是在教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去解决问题。然而,通过这种抽象方式得到的分析性成果却严重缺乏实际操作性,往往会导致知道却难以做到。

  “如果不了解自己,就像只听到水滴答滴答,却不知道谁管哪里漏了,让人觉得很烦,想解决又束手无策。”

  这本书提供了归纳性知识,与现实高度吻合地心理过程描述,能够指导实际操作的人格觉察过程和人格提升过程,最终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读后感(二):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让我们精准地调整自己,走向幸福人生

  九型人格理论自从被提出就饱受诟病,这是一种基于观察而形成的人格体系,缺少理论的实证。而且关于九型人格的区分,也会陷入各种争议之中,人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很有可能不是自己最真实的自己,因此通过观察所确定的九型人格,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而基于这种偏差的理论就有着不严谨的缺点。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九型人格的应用还是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职场中,他经常被用来区分员工人格类型,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最有效的工具。 怎样应用九型人格模型?怎样让我们在九型人格理论的框架下,更好的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九型人格心理学家们所最关心的问题。徐一博,作为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九型人格分会副秘书长,他从九型人格理论长达十数年的讲解和应用中,有了自己的体会,提出了九型人格冲动模式,有了这一本书《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用冲动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九型人格的表现行为,也更容易觉察到某种人格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并积极的纠正和提升人格,向着更加成熟的阶段发展。

  冲动是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生理冲动是我们身体的需要;文化冲动是我们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而人格冲动,则是我们大脑功能差异化的表现,这是形成人格的基础。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人格,既有其稳定性的一面,因为它有着一定的生理基础;但又有着可变性的一面,这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而九型人格就是根据我们人格中稳定性的一面儿得出的结论。我们通过认识九型人格,分析自己的人格特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成熟度,就是你们人格中可变的那一部分。

  我们列举一个作者所论述的人格类型,看一下他是怎样根据九型人格理论,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号人格秩序型,这种人格的运行模型就是碰到“非秩序”时,他们强烈渴望那种秩序感,而他们的冲动模式就是去矫正。这是一种追求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格特质,当然很多人都会有追求秩序的情形,但作为九型人格秩序型的典型代表,他们表现的是任何微小的事情都会要求完美的秩序,任何一点点的小瑕疵都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作者举的例子,仅仅餐厅上菜的顺序出现了问题,秩序型的人就会不依不饶,直到餐厅同意恢复最初始的秩序,他们才会放下心中的芥蒂。这种完美主义有些时候也是会来带来好处的,但任何情况下都追求完美主义,必然把自己陷入各种负面情绪之中。不满、压抑、沮丧会长期困扰他们,这时,作者提出了人格的觉察和提升训练。

  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升模式被作者分为三个阶段。 行动阶段,秩序型人格的人,每天要练习觉察自己,现实中,秩序混乱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类型的人一定是负面情绪最多的人,当他们感觉到自责和谴责时,一定要对自己有着认识和觉察,只有觉察到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才会提升到我们的意识中来,也才有了处理的需要。 体验阶段要求我们可以体验到这种不满给我们带来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觉,然后进行放松练习,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得到平复。反复不断地放松练习,可以改善我们紧绷的状态,可以降低负面情绪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触发阶段,我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就是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评判,而秩序型人面对着非秩序世界,他们的评判必然是触发他们负面情绪的核心,因此在碰到秩序混乱的时候,学会接纳,学会让自己放下,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状态,这就是秩序型人格提升自我的最重要的源泉。当然这并不容易,任何一种人格提升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认识自我,努力改善自我,总会有所成就的。 其他的人格类型也一样,书中都有一整套完整的提升的步骤,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让我们更加精准的了解自己,洞察自己,走向幸福人生。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读后感(三):找到自己的性格地图,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奇葩说》里有一道辩题是:“频繁被渣,是不是我的问题?”

  傅首尔辩道:“爱情本是我敢喜欢,又敢离开。”

  被渣从来不是女生的错,但频繁被渣,也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啊!容易遇到渣男的女生里就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质:自卑、渴望爱,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属于典型的缺爱型人格,她一生都在追寻爱,却从未得到爱,最后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在垃圾堆里。

  只留下一句遗言:“生而为人,对不起。”

  很多女生都会缺乏安全感,觉得没有能力一个人生活。对于这种女生来说,她们会不断的向外索取温暖。在爱人面前,总是唯唯诺诺,显得尤为卑微。别人稍微对她好点,便会倾尽所有、毫无下限的满足对方所有要求。说白了,缺爱的女生就是渣男的温床。而一份好的感情从遇见自己开始,一味的在别人身上获取爱,是不明智的。而现实中缺爱拥有讨好型性格的这类人却不计其数!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是九型人格中的一种,除了讨好型人格还有领袖型、成就型等其他九型人格。下面我们通过一张图来看什么是九型人格

  任何的性格都是没有绝对好坏之分,每种性格也都是值得被爱的。

  很多人会问,我知道我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学习这个没用!但成长从来不是一场战争, 而是一种和解。 “看到”即“穿越”。九型学习意义就在于看到自己的模式 ,与之和谐 。带着爱 ,与你的惯性执着分离,九型人格是九个不同的格子和视角,我们活在不同的格子里,这个格子是牢笼还是家,取决于格子本身有没有可以自由开关的门,即是固化还是松动的?

  学习九型的终极目的,不是删除“格子”,即把格子变成固化的牢笼,是要把“格子”变成可以自由进出的家。当每一个个体,无论圣贤大德还是精神病人、犯罪分子都能在九型人格里找到自己的“户口和位置,它的不寻常之处就体现出来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优势

  冲动是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生理冲动是我们身体的需要;文化冲动是我们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而人格冲动,则是我们大脑功能差异化的表现,这是形成人格的基础。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人格,既有其稳定性的一面,因为它有着一定的生理基础;但又有着可变性的一面,这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而九型人格就是根据我们人格中稳定性的一面儿得出的结论。我们通过认识九型人格,分析自己的人格特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成熟度,就是你们人格中可变的那一部分。

  如何开始学习?

  如何利好好自己的人格优势,及时在生活中规避因人格差异带来的问题?自我觉察可以了解相对稳定的人格类型状态和表达方式,而了解人格类型状态和表达方式的波动则需要更深入地进行自我觉察:

  1:了解每种人格类型的人格运作的完整心理过程、具体生活现象、人格运作的信号(内外在的运作痕迹)、生活实际影响等;

  2:了解每种人格类型在人格心理过程的三个阶段——触发阶段、体验阶段和行动阶段开始运作的觉察信号(人格觉察过程),以及在觉察到人格运作之后的有效改善手段(人格提升过程)。

  通过上述自我觉察,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立体而动态的人格,进而逐步了解自己的人格运作情况,清晰地知道需要在哪里调整,朝哪个方向调整,如何调整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针对现实生活,基于抽象的符号建构的知识难以形成有实际操作性的具体行动方案,而这本书则提供具体的实地讲述的归纳性知识,实地原貌性(即与现实高度吻合)地描述人格心理过程和不同类型的人格心理过程,实际操作性(即能够指导实际操作)地呈现人格觉察过程和人格提升过程,最终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读后感(四):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探索自己最深的内心世界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都开始应用于生活中,比如招聘环节,先来一份性格色彩或者九型人格测试。比如九型人格测试的分数你是1号秩序型,那么招聘人员可能会根据这个结果给你贴个标签,来看你是否和招聘岗位匹配。可是对于你自己而言,仅仅是知道自己是1号秩序型,其他的一无所知。

  还有比较流行的星座测试,一看星座解说貌似都很符合,于是随便给身边人贴标签:处女座有洁癖,天蝎座腹黑等等。

  但其实这样的心理学应用是比较片面的,功利性的,忽视其最重要的作用:提升自己,改善生活。要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最终的要服务于自己的生活的,否则那些知识就仅仅只是知识,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的作者徐一博,作为心知己创始人,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九型人格分会副秘书长,通过多年的九型人格理论学习和心理咨询研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九型人格人格冲动模式,从以往的自我了解方向聚焦于看人格的完善和提升,让我们从看见到看清人格运作的过程,进而觉察人格运作之后有效的提升和完善人格。所谓“救人先救己 渡人先自度”,首先我们得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格类型,不仅仅是知道看见而已,要知道只有真正的感知才是真相。眼睛可以让我们看见事物,但是显微镜可以帮我们看清事物,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有当我们真正地看清自己,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洞察他人、帮助他人。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一书中作者认为人格既有可变性也有不变性,人格类型的状态和表达方式会在不同时间因不同的情绪而有所波动,想要真正的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人类型,就需要以人格冲动模式为基础,从众多冲动中区分出人格冲动,看到人格运作的瞬间,并且在冲动的三个阶段练习觉察能力,这样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人格

  我们日常经常听到性格这个词,比如这个人性格挺好相处的,而人格貌似只在专业的心理书籍才能看到,其实人格和性格是有差异的:如果说人格是木材,那么性格就是家具。所以说人格是性格的内核,如同性格这个太阳系中的太阳,只要人格得以成长,性格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会从人格的角度来探讨。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格方面的方法论,比如天赋论、缺陷论、特质论,其中特质论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即每个人都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特质。比如一个人在三个不同场景都表达出善良的特质,我们就推测这个人具有善良的特质,如果在另外的场景下仍然有善良特质,那么就证实它的确有这个特质。

  可是这个理论并未得到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认同,它认为一个人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与情境情绪有关,没有跨情境的特质存在,比如一个人害怕昆虫却喜欢蹦极,你说他是胆小还是勇敢呢?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不同的情境会触发不同的情绪,同一情境会触发相同的情绪,相同的情绪总会带着相同的情绪冲动和行为倾向,通过这些行为片段中的非语言信息就就能预测出这个人接下里的行为反应模式。

  比如刚才说的一个人害怕昆虫却喜欢蹦极,在两个不同情境下,他会有不同的情绪,看见昆虫,他会害怕,可是在看见蹦极的情境下,他是开心喜欢。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同一个人的同一句话而生气,好像开关一样,只要按了,整个人就变得暴躁不安。这是因为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气触发点,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而言,生气的触发点是固定的、特定的,进而说明每个人的每种情绪都是有其特定的触发点,这就会导致在相同的情境下,会引发相同的触发点,进而触发相同的情绪,而产生相同这些情绪后,势必会有一些相同非语言的动作,比如面部表情,还有一些相同具体的行为。

  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提出了人格冲动论:情境(具备某类特征)——情绪冲动——模式化的行为。它认为人格就是一类在某种特征情境下导致特定模式化行为的情绪冲动的集合,这种固定的冲动模式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倾向。

  比如我很不喜欢被比较,所以只要有人拿我和别人比较,不管好的坏的,都会生气,生气会导致我直接不说话走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喜欢被比较则是一类特定的情境,生气则是情绪冲动,走开不说话则是行为倾向。

  了解了人格冲动论,知道人格与情境情绪有关,那想想为什么我们的会产生情绪冲动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在乎的人和事情总能引发我们的情绪。为什么会如此?

  通过作者多年的心理咨询发现,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渴望,我们内心主观渴望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某个事,而是这些特定的人带来的某种感受,比如有些人找伴侣总是喜欢选择和自己爸爸一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可以让她感受到缺失的父爱,一旦失去了就会找下一个拥有这些特征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女孩总是遇到渣男的原因,其实它们找的不是渣男本人,而是找符合自己渴望特征的人,而这些特征整好是渣男的属性。

  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我们会从现实情况中去寻找,一旦外界的现实情况与我们内心的渴望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动,想要改造现实世界去满足自己的渴望。比如一个咿咿呀呀的孩子一样,它渴望是是妈妈的乳头,所以一旦离开了奶嘴它就会哇哇大哭,通过哭来寻求家人关注。

  通过上述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作者又给出了人格运行模型:情境——渴望——冲动(伴随情绪和非语言信息),这个模型如同地图一样,可以帮助我们看见人格运作的瞬间。举个例子,1号人格是秩序型,在客观世界里,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井井有条,比如马路上随意摆放的共享单车,可是1号人格的人内心是极其渴望秩序感的,在客观世界与内心真实想法有冲突的时候,情绪冲动就会产生,于是它就想矫正过来,把非秩序的变为有秩序的,最后它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实践自己的想法。

  了解了什么是人格冲动,那该如何找到它呢,毕竟只有找到了人格冲动,我们才能更好的改善人格,进而让自己变得更好。

  何为冲动冲动就是某种让人想要做某件事的强烈动力。所以当某个时刻我们非常要想做什么,这个时刻就是冲动时刻。

  根据冲突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冲动时刻分为三个阶段:触发阶段、体验阶段、行动阶段。触发阶段是冲动的起点,体验阶段是过程,行动阶段是冲动的终点,后面会重点解说这三个阶段。

  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冲动,根据各自的作用,一共分为四种:

  第一种生理冲动,比如饿了要吃饭,它是帮助我们生存下去。

  第二种是文化冲动,比如尊老爱幼,它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适应群体生活。

  第三人格冲动,比如你生气了眉毛会皱起来,手会握紧拳头,它决定了我们情绪方面的固定行为倾向。

  第四种是习得冲动,比如有些人吃饭会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因为大人从小就是这样教育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多的优良的品质和优势。

  生理冲动和文化冲动也被成为日常冲动,它们是我们普遍都有的冲动人格冲动和习得冲动也被成为模式冲动,他们是每个独立的个体身上自己独特的模式化冲动,偏向于个人化。

  在这其中人格冲动和习得冲动很容易混淆,因为他们的作用方式很相似,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是1号人秩序细节型人格,因为他们会说自己在意细节,但是有些人在意细节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比如从小大人告诉我们不要马虎,还有人是因为工作原因,比如从事会计行业,这些其实都是习得冲动,它们都是我们在成长和生活中形成的适应性冲动,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反思、榜样、职业等,通过习得一些有助于提升生活适应力的冲动,来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那如何区分哪些是人格冲动呢,作者列出了人格冲动特点:

  Ø 1、非必要性。人格冲动不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产生,它在不必要的小事上也存在,比如1号秩序型人格看到调料瓶摆放不整齐也会产生情绪冲动

  Ø 2、普遍性。人格冲动在生活各方面都起作用,而习得冲动只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而存在,所以人格冲动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

  Ø 3、失控性。人格冲动伴随的情绪往往更加强烈,更容易引起失控行为,而习得冲动伴随的情绪往往很平淡,而且自己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比如很多人看到共享单车随意摆放会觉得很生气,但是这并不会让自己达到暴躁的地步,但是对于1号秩序型人格的人而言,却会火冒三丈,进而可能会产生行为的失控,比如烧毁车辆、咒骂、说教。

  人格冲动往往让我们做出冲动的事情,影响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事情的结果,因此我们找到人格冲动的目的是领悟人格模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最终提升和完善自己人格

  那如何领悟人格带来我们的影响呢,有两种方式:

  一种回顾过去,找到人格模式带来我们的结果性的影响,比如1号人格,会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生气,所以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不好,这种方式可以我们明白彼此的因果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的,并设想以后该做什么来避免发生。

  另外一种是在未来生活的每个人格运作瞬间,觉察到过程性的影响,这种方式会让我们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经历了哪些阶段,该如何避免。比如我们和爱人沟通,如果知道对方很讨厌被人比较,一旦触发这个点,他就会生气,那么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避免这种话语,以免进入它的人格触发点,进而产生情绪冲动。要知道我们沟通是为了解决事情,增进感情,而不是为了让对方生气。

  知道了人格模式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接下来就是觉察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毕竟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刚才我们提到冲动的时刻分为三种:触发阶段、体验阶段、行动阶段。

  在触发阶段,我们是最难察觉到的,因为冲动机制刚被触发,大脑还没来得及意识到。

  在体验阶段,我们已经有情绪了,并会不断的增强,大脑也意识到了。

  在行动阶段,情绪已经很强烈了,甚至开始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冲动了,所以这个阶段最容易被觉察。

  那如何觉察人格运作的信号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在的感受来察觉,可以回顾下自己出现什么样的感受就容易触发人格运作,比如1号秩序型人格可能在感觉到自己想要纠正问题的时候就触发了人格运作。

  第二通过外在的非语言行为来觉察。比如1号人格在运作的时候表情会严肃,身体变得紧绷,

  第三通过其多种表达溯本求源,即使是相同的人格类型,它们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影响表达的方式主要有三个因素:本能类型、表达倾向、心智程度。通过从表达方式不同,探索其背后的运作原理,看清人格运作的过程。

  根据觉察的难易程度,作者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模式设计了一套提升练习,有助于有效的提升人格,以1号人格为例:

  Ø 1、行动阶段:

  觉察点:自责、说教

  一旦1号人格类型的人的开始自责或说教,说明人格模式进入行动阶段了。

  提升方法:1号人格类型的人习惯用说教的方式沟通,比如你应该怎样怎样,这种方式很容易贬低他人的自尊心,所以更好的方式可以调整为改善型方式,比如你已经做得很好,如果再怎样就更好了。这样既认同了当下的状态,又指出了更好的方向,更容易让人在心理上接受。

  练习方法:一旦察觉到自己想要说教或者自责的时候,就练习把问题改为改善型方式问题,到了晚上总结下自己有多少次有意识的调整了自己的人格冲动

  Ø 2、体验阶段

  觉察点:紧绷、不满

  1号秩序型人格感觉到身体紧绷或不满的状态的时候,说明人格运行到了体验阶段。这个时候我们要即时进行调整,让身体放松下来。

  提升方法:可以练习冥想来放松自己的身体,比如做10-20个深呼吸。

  练习方法:早晚做一次放松练习,改善长期紧绷的状态。

  Ø 3、触发阶段

  觉察点:评判

  1号秩序型人格类型的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判断事情是否符合秩序感,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改变: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提升方法:通过正念练习学会整体接纳,有句话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所以在放松的情况下,练习让自己在不使用任何评判标准的状态下,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即自我觉察的非评判状态。

  练习方法:回顾过往,看看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进入非评判状态的。觉察到这些时刻后,练习回到正念状态。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一书中对于其他几种人格类型都有一整套完整的提升和练习的步骤,情绪冲动往往会让我们做出很多冲动的事情,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所以如何通过觉察到人格冲动提升自我效能,是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人格  人格词条  冲动  冲动词条  性格  性格词条  定义  定义词条  
美文

 感悟{作文系列}

 我时常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有人类的存在?上天为什么要创造人类?难道人活着只是为了经历一次次磨难?承受一次次的痛苦?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如昙花一现...(展开)

美文

 生活多自律,人生便有多精彩

 生活多自律,人生便有多精彩  一个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他要经过长久的执行力度。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习惯形成性格...(展开)

美文

 对不起,没关系

 对不起,没关系  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来一句没关系。  坐在从始点开往终点的车,我不是从始点坐的车,也不是在终点下的车,所以说,在这趟旅途中,我也不过只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