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是一本由黄国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碑》读后感(一):战 俘 ——被湮没的英雄
军旅作家黄国荣的《碑》是我国第一部以战俘为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碑》是一部有厚重思想内涵、强烈艺术感染力和重大突破意义的军旅文学佳作,让人读起来有些沉重,较之前作品有些区别,它对千百年来民众意识深处对为国征战而不幸成为战俘者的歧视,进行了有力批判。全文共十章,文学评论家汪守德先生作序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作者最具思想和文学价值的代表作。
小说以某团连长邱梦山的战斗经历与情感历程为主线展开,重点在俘虏前后的描写,在刚结婚蜜月之时接到命令要立刻返回队里准备战斗,他义无反顾的走向战场,边境保卫战中他立下了军令状,带领敢死队夺回无名高地,战斗中多次击退敌军进攻,诱敌深入,在茅山一战中,邱梦山身负重伤,在战斗中战斗在最后,不幸被俘,成为了敌人的俘虏。此时,小说主人公命运也发生了转折,在五年的战俘营生涯中,他忍受着身体和心里上的痛苦与折磨,所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品质,是小说带给我们的体验。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触动每个人的心灵。
后半部分则描写邱梦山因穿错军装阴差阳错以石井生的名字,回国后遭遇的种种,邱梦山被大家认为是牺牲了,而石井生则成了战俘,邱梦生战后顶着石井生的名字生活,小说对这部分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描述,邱梦生不在是邱梦生而只能是石井生,各种关系的错乱,本已让他焦头烂额,而战俘角色,让他遭到了未曾想过的冷遇,无奈转业,而在找工作过程中也是步履维艰,似乎一个立过战功不幸被俘的人,因为一个战俘身份,抹杀掉了他所有的功绩。
小说主人公的经历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陷入困境的邱梦山,身上所具有的正义勇敢的英雄气概并没有被泯灭,无论是面对经营困难的印刷厂,还是对曾经的战友遭受流氓挑衅滋事,都保持了积极热心的态度,哪怕在深圳做保安也保持着对人民保家卫国的热忱,解救惨遭劫持的群众,最后又是他不顾危险在下水道里抢救工友因中毒牺牲,虽然遭遇挫折,但是他没有就此消沉,仍然热爱着生活,骨子里的英雄正义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用邱梦山的话说:“军人可以承受流血牺牲,绝不蒙受耻辱;军人可以丢脑袋,绝不丢尊严”。“真英雄不只是战胜敌人打胜仗,而且在经受失败挫折时还能像个男人活着!”
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立在南部边疆的墓碑,石井生的碑立而又被推倒,活着的自己却有一块墓碑立着。
作者曾说《碑》曾经历七次改稿,其中有三次几乎是推翻原稿重来,写了四年多加上构思用时五年多,从内心也表达了作者不想轻易出版的原因是,一方面,作者有一批为国流血牺牲和当了战俘的战友;另一方面,对待读者的质疑,作家都标榜自己的小说如何如何真实,现在这个社会还有真吗?作为一名读者,我看完这部作品,不难看出作者精益求精的态度,相信完全可以经受住这样的拷问。
《碑》读后感(二):《碑》: 南 疆遗事
我国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有很多,犹如天上的星河。然而涉及战 俘的作品很少很少,因为这毕竟不是很好抒写的领域。
如果再以战 俘为主人公,展开长篇小说,那更是没有,反正我没见过。而本书就是以战 俘为主人公,叙述他前后的沉浮人生,展现了社会时代的特征和风貌。
不管书写得怎么样,首先这个敢为天下先得精神就值得钦佩。
战 俘,只要不是主动投 敌,如果是各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 俘,他们其实不应该承受那些不公和委屈。我国的开 国 将军就有不少曾经是俘虏呢,他们照样建功立业,被 俘前后都是英雄。作者黄国荣凭借多年军 旅生涯的积累,用心创作了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
看了本书的序,我主要看两点,一个是部队战士的婚事,是怎么处理和解决的。第二个就是看战 俘的前后的命运。
读完全书,发现关于这两点,本书给与了充分叙述和诠释。
军 人的婚姻比较直接,相亲后见过两三次,就结婚了。在肉 体的碰撞中逐步积累感情,这一点,本书的序和书中内容毫不避讳,写得甚至有点赤裸裸。军 人的性 爱,带有军 人特色,表现简单而又快节奏,次数频繁,似乎都在赶时间。也许是因为军 人夫妻相处时间不多的缘故。
作品将新婚夫妻得蜜月表现得很炙热,主人公邱梦生在部 队招待所,每天都要和的妻子缠绵,温存一番,甚至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而且是在临 战前的实训期间,不知道他白天哪来的精力来参加训练。
快开战了,一个女人在兵营里面来回穿梭,那么显眼,不知道是真有其事,真有生活原型,还是作者虚构的。估计十有八九是有真人真事的,不过确实会影响队伍的整体状态。
部队开赴南 疆参战前的细节,描写得很到位,连队以下各类人物得状态都有特写,总体上有点像高山下的花环。参战连 队情绪不高,士气并不高涨。甚至有人恐惧,自残。可能年代不一样的缘故,大家习惯了和平年代的生活。
故事对南 疆战争的描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毕竟是军旅作家,战斗生活体验和积累不在话下。
本书目录都是摘自荀子《天论》,每节开篇都节选了一两句出自《天论》的语录,别具特色。作者明显在使用看似玄乎的手法,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心声。
作品的语言和几十年前作品差异也很大,军 人的称呼战,不叫战 士,叫“兵”或“士兵”,似乎时代语境变了。
作品文学感染力还是很强的,故事情节生动又有悬念。
黄国荣创作此书前,并没有采访当年参与战 事的那些人物,而是凭借着他几十年部队生活的积累,作家的思维,部队和我国社 会的现实,凭他的心性构思,创作了一部这部小说。
巧合的是,该书出版三年后,凤凰电视台《冷落人生》有一档节目《“烈士”的复活》,里面的何元海讲述在南 疆被 俘前后的事迹,竟然和本书的主人公邱梦山如出一辄,很多情节几乎一模一样。可见作者对人物和社会的掌握还是非常的透彻,其思想力之深令人钦佩。
《碑》读后感(三):铭记历史,勿忘英雄
《碑》是军旅作家黄国荣的一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小说以战俘为主要表现对象,这种情况在军事题材的小说中前所未有,具有突破意义。作品文学感染力很强,故事情节生动又设有悬念,是一部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力作。
小说以连长邱梦山的战斗经历和情感经历为主要线索,思想厚重、感染力强。新婚连长邱梦山被部队召回参战,同上战场的众多战友中有位班长石井生,和他长得外貌极像,如孪生兄弟一般,这就演绎出后面的故事。初战失利,邱、石等人决心拼死一战。结果阴差阳错,身份错换,活下来的邱梦山错成牺牲了的石井山。于是“邱梦山”成了烈士,“石井生”成了战俘。几年后,邱梦山回到原部队,身份却已成了“石井生”。
邱梦山虽然恢复了党籍军籍,甚至还升了职,但是已经无法与妻子岳天岚相认了。岳天岚也觉得眼前的“石井生”就是丈夫邱梦山,但是也无可奈何。俩人固然饱受精神折磨。后来岳天岚另嫁,部队精简,邱梦山申请转业。在社会上因为当过战俘饱受屈辱,辞职到特区。世俗偏见总像毒蛇一样缠着他,最后他为抢救下水道中毒人员殉职,成了舍己救人的英雄。
岳天岚婚姻破裂后,又来找邱梦山,昔日的英雄连长已经离去,只留给她一封信,请求她帮助他和石井生恢复真实的身份。其深情和悲伤如碑石般沉重,让人透不过气。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呈现出残酷战争给军人带来的沉重负担。人物形像细节逼真,故事情节符合逻辑。例如战前连队开誓师会,既有同仇敌忾,也有奇怪表态。石井生在誓师会上先“坦诚”地说“怕丢命”,令人一怔,其实后面的话才表露了他的真正心迹,“穿了军装就不怕枪子炮弹”,果然他后来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拉响“光荣弹”。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容淡定地面对死亡的,蝼蚁尚且贪生,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性,所以也有人在面临生死时紧张、胆怯、甚至自残。但是邱梦山和他的战友们是铮铮硬汉,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其精神如丰碑迄立。
小说情节中的反思性、批判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邱梦山,一个立过战功却不幸被俘过的人,转业回到地方,不归“军转干部安置办”管而归统战部管,即使搬出“总政”文件也不能说服地方官员,他“心里冰凉”。他为谋生计,到处受冷眼受屈辱,一段内心独白反映了他的愤怒:在战场上是爷爷、进了战俘营成了老子、交换战俘回到部队成了儿子、转业回到家乡成了孙子,他“窝憋得难受”。清明节他想起牺牲的战友,于是去扫墓,却发现烈士陵园一片冷清荒芜,烈士已经渐渐被人遗忘,他“心情异常沉重”。小说接近尾声,邱梦山不幸殉职,市政府决定授与他多少荣誉称号,其实这对邱梦山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碑》的作者说:一个不崇拜英雄的国家,不可能是英雄的国家。也许他是要通过这部小说,唤起更多人们心中的英雄情结。
《碑》读后感(四):一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丰《碑》
古今中外,凡是战争,必然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战俘。但在以往强调舍身取义的价值观支配下,战俘是个被边缘化,不可描述或者说不敢触碰的题材。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食嗟来之食,危急关头哪怕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能失了生而为人的气节。
当代作家黄国荣作为一个可塑性很强的军旅作家,其长篇小说《碑》中内在的探索思考是非常独特而鲜明的。英雄连的连长邱梦山,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面对由于上级的错误命令而导致的大批战士无辜牺牲,他敢于独抒己见,以临危请命、立军令状的方式,用最小的牺牲夺取了战场的胜局,他的英雄形象由此脱颖而出。
但是,命运到此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在战场上死过一次之后,阴差阳错地做了俘虏,又被误认为是与他面貌极为相似的战士石井生,得以在交换战俘中回到部队。比起当年的志愿军战俘,他的际遇可谓非常之“幸运”,被部队接受,而且还得到了“提拔”,成为了军官。
有战争就有战俘。但是,对待战俘的真正理解和高度认知,却不知何日到来。像邱梦山,在战场上已经死过一次,走进战俘营,又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暴虐,他们已经受到了双重伤害,一旦归来,理应得到加倍的补偿。邱梦山却陷入新的困境。作为儿子,无法与父母相见;作为丈夫和父亲,只能远距离地在绝望中守望;作为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渴望重新崛起、重新证明自己的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他虽然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却仍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岗位,远走他乡。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那总要等到成为英雄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之后。随着故事情节的缓缓推进,作者写出了邱梦山的意外身亡,缓解了作品所揭示的巨大矛盾,也让善良的读者松了一口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让邱梦山这样的英雄再次付出生命,才会真正重返社会,真正被社会所接受?战俘常有,而邱梦山不常有,其他战俘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其妻岳天岚迭宕境遇和情感脉络的描写显然更生动细致,同时也更深刻地揭示了邱梦山的命运。小说对岳天岚内心婉转复杂而又真实有力情感的深入挖掘与展现,使这个人物极具生活的质感和独特的个性,也从这一重要侧面增添了邱梦山形象的悲剧性色彩和作品中必要的文学意味。
从文学理论上来说,小说《碑》显然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首先是对战争真实性的呈现与描写。是否敢于正视战争的残酷,恰恰是一个民族心智与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碑》以高度写实的笔墨,真实反映出战争残酷的本质,饱含着对于战争中每个生命个体的深切关怀,又弘扬着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更加令人敬仰和震撼!
同时,小说的力量来自于对人性的揭示,牺牲的石井生的碑立起又被推倒,活着的邱梦山却有一块碑立在烈士陵园。故乡的山水间也有他一块衣冠冢,他还要以石井生的身份虔诚地去祭扫。他只能以战友之名看望和孝敬自己迟暮之年的父母;眼睁睁看着爱妻另嫁他人,以“叔叔”的名义关爱亲生儿子。作品从人性的最痛处落笔,写出了一切都以无情而残酷的错位方式面对着邱梦山,无疑包含着荒诞扭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