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读后感1000字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是一本由谢天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读后感(一):时代的反思

  本书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新的东西,讲的无非就是古代政治中专制主义的问题,按说这一点已经在中学历史中反复学习了,但是哪怕就是这一点常识,到现在竟然也显得弥足珍贵。

  说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仿佛是一个常识,但是这个常识之下,却又往往被所谓“同情之理解”、“历史的温情”所掩盖。如何理解自己的历史,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说是学术问题,是说在理解材料上,要基于怎样的立场去看待材料?对于历史的理解,本着人的立场,去还愿人的行为,这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但是历史毕竟有政治功能,古时候的历史担负起了构建起天人政治体系的任务,而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于是现在的历史则有了重构国族的重任,所谓在历史中构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历史一定是光辉灿烂五千年。这种民族主义的构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这是我们国家被纳入世界历史历史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在近代化过程中遭受苦难的反映。

  可是在今天,还重温这种脉脉温情,到底价值几何,我觉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还应该有不同的考察。如果这段历史本身就不值得学习,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在一缸臭酱中寻找美味呢?即便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去理解,昔不如今亦是必然。为了民族主义,而宣扬过去的种种“美好”,比如君臣共治、虽远必诛,恐怕就是被价值眯了眼。

  回到本书,其实就讲了最浅显的道理,就是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社会,是一个压制个人意志而无限张扬皇权的扭曲社会。判断一个人的心态,应该还是一个相当难的任务,但是这样的任务值得去做,我们需要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叫心态,可以叫文化,甚至可以叫集体潜意识。这个东西其实深度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如何去客观地看待,以至于扬弃而发展,是时代的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是极端痛苦的。司马迁说,那些名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章憎命达,之所以在那个时间出现这样一本书,同样有着时代的痛苦在其中。原来看18、19世纪的社科作品,像今天脍炙人口的《乌合之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都是在讨论法国大革命,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法国大革命在相当一部分欧洲知识分子眼中,是一场浩劫,并且是需要反思的浩劫。

  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作品,对我们自己的浩劫进行反思。以往只认为像伤痕文学一类的作品是在文学上反思,大抵就是《双城记》的范畴。但读完本书后其实整个八十年代的人,他们的作品都会基于对十年的反思而展开。序言中提到,巴金说对封建主义批判得还不够彻底,其实这种“清除余毒”的工作,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猛烈进攻而展开的。再深度思考,其实是五四精神的延展。

  今天这个任务到底有没有完成,站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节点,我想三十年前的这本书,还有着熠熠生辉的价值。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读后感(二):做人难,做官难—读《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为官、为臣的心态史学著作,作者谢天佑先生用如椽大笔描绘了古代庙堂之上种种现象,“明君”、“昏君”、“良臣”、“忠臣”宦海浮沉,怎一个难字了得?

  细读本书,发现这是一本作于八十年代的史学著作,但内容并不过时,观点鲜明,小故事丰富,读来饶有兴趣。全书分为十章,另有附录5章。据介绍本书因谢先生匆匆离世,未能全部完成。仅目前十篇也是内容很丰富的,从标题到内容,紧扣主题,详述历史。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从理论到实践都在逐步完善,这是一种制度,而不是明君或者昏君的问题。而作为臣子,大部分时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度过宦海生涯也无非良臣,庸臣,都是皇权手中的一把私器。

  从春秋战国开始,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大行其道,其理论为秦王政等所欣赏,自此封建专制王朝的外儒内法时代开始了,追求法、术、势统一,能更好的驾驭臣子的“明君”也开始出现了。皇帝代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在这个体制下自称孤家寡人的君主是孤独的,除了皇帝外,其他人都要俯首帖耳。而圣心难测,也不该去测,帝王喜怒无常,像龙有逆鳞,怎么做都对。在书中引用了韩非所举的七种“身危”,八种“猜疑”,共十五种杀机四伏,难!说服君王,韩非则也给出了十三种方式,不同的地方讲不同的话,韩非的见解超过了后来欧洲的马基雅弗利,而能做到以上方式的八面玲珑之人,我倒是第一个想到了五代“不倒翁”冯道,这个特例也是那个时代所独有的人物。书中总结喜怒无常是君王特有的性格,假话违心的话则是臣民特有的语言,值得深思。

  人都是会变的,君主也是一样。从书中举的例子,万历皇帝小时候在张居正的谆谆教导下,在内阁张居正、后宫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三位一体的背后成长,长大之后待张居正一死,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付诸东流。这是体制的原因,张居正也是读书很多,并作著过《帝鉴图说》的,但人到了那个位置,是被体制推着走,他变不成张良,几乎结局就是被注定的。

  能入史册的人中,如张良、汤和一般符合帝王心态,知退保身的不多,如海瑞一样明知结局也要做忠臣的和那些年轻时候满怀壮志改变历史,最终沉浮于佛道的都有,人们在那种制度下,扭曲并逐渐习惯,另类渐渐减少,直至开天辟地…..

  从前言后记中了解了谢天佑先生的史学成就,在同时代史学家王家范教授眼中,谢天佑那代人“七分认真,三分天真”,“认认真真读书,明明白白做人,不取巧,不投机,不说假话,我想九泉之下的天佑,与我同感。”读书读史见仁见智,我亦觉得此书闲暇时可读,故事也写的精彩!觉得对于一个学者的最好纪念,莫过于读他的论作,讨论他的学术,增进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认识吧,致意谢先生!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读后感(三):“古代中国大臣的生存之道”——如履薄冰的人生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这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谢天佑老师的遗著。刚刚拿到这本书时,精致的装帧、竖排的金色楷体字体以及藏青色的配色都让我爱不释手,这不是一本很厚的书,但书名和书中的内涵与深意却无比厚重。

  谢天佑先生是解放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成长起来的学者,因为他所受的教育是建国以后的史观,所以历史学研究和著作往往带有阶级分析的特点,其中尤其注重于中国古代中国社会关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农民战争相关的探讨。这本《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是谢天佑教授的一个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在1986年与谢天佑教授约稿想要出版这本专著,可惜老先生写作未半而中道离世,只留下书中文字供我们此刻细细的品读和思考。

  作为谢天佑著作集中的其中一本,本书收录了谢天佑教授10篇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的关于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名臣百相。而附录付了5篇小文,分别是有关君主专制和君主制的区别与联系,对封建制度的探讨,和两位历史名人陶渊明郑板桥的心路历程。

  这本书主干的部分其实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大臣的生存之道”也不为过。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上,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中国开始便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皇帝的权威高过一切。高过于所有的士大夫,高过于所有的农民与商人,高过于法律,甚至高过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在成长的过程中,笔者曾经对中国的古代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这些想象其实多半来源于一些电视剧和历史教科书的美化,以为在古代做官还是做老百姓都是很幸福和安稳的。但是,实际上不管在封建社会做官做到地位有多么高,从事手工业或商业能做到多么的荣华富贵,都绝对不会像今天一样更加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说起来第一次让我戳破历史剧、穿越剧、教科书所塑造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泡泡,是在我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通过那本诙谐的历史小说,我才渐渐明白历史和人生并不像小时候我们天真的幻想,也不像电视剧和电影以及教科书那样简单和正能量。

  通过阅读,走出明朝,以着一个朝代的情况以小见大,从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韩信和萧何,到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再到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的魏征,在电视剧和教科书中的他们仅仅是非常非常片面的形象展示,而在现实,却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现状。在这本书中作者立足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在皇权之下不同性格不同处事方式的臣子,是如何触怒皇帝或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获得了不同的后果的。萧何为什么能做到善终,而韩信却为什么被刘邦害死,臣子们有可能因为一句话触动龙颜而被抄家灭门,也有可能战战兢兢的在威严之下窝囊的度过一生。在某些特殊的年代或特殊的皇帝执政时期,有的时候做官可能连获得善终都是最好的下场,更不用说平民百姓贩夫走卒。

  作为历史反思丛书中的一本,谢天佑教授谈古论今,怎么样才能实现个人权益的保障,以及天下国家太平。教授的文字给予了我们更深的思考。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读后感(四):专制主义下,臣僚们的生存法则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这个选题确实非常好,我一开始也是被这个书名给吸引到的。

  该题目最初是谢天佑先生在《解放日报·新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文章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于是出版社就邀请谢先生围绕这个题目写一部专著。

  遗憾的是,作品尚未完成,谢先生便撒手人寰,留下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十篇遗稿。

  专制主义,是中国古代延续了2000多年的重要政治制度。在专制主义统治下,臣僚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状态,特别是讲假话、讲违心话,似乎已经成为封建朝堂的普遍特征。

  在本书中,谢先生指出,这些都并非是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传统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的产物。

  其中心是:专制主义统治下,作为权力中心的君权高于法律和制度,君主的喜怒哀乐,决定了为其服务的臣民的生死荣辱,这种情况就形成了一套专制主义下,臣民们保生存,求富贵的心理和行为。

  说到底,臣民的心理和行为,很多时候就是植根于对专制主义的畏惧。

  书中首先阐述了作为封建君主的喜怒无常。很多时候,一件事情的结果,它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怎么样,不取决于你做得对或者不对,而是取决于君主对你的态度。

  可能同一件事,在君主喜欢你的时候,它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但如果在君主不喜欢你的时候,就是那样一个结果。

  比方说书中提到的卫君和弥子瑕的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法律规定:凡私自驾君车者,要处以刖刑。有一天,卫君的宠臣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情急之下就私自驾了卫君的马车出去。卫君知道后,称赞弥子瑕孝顺。

  还有一次,卫君和弥子瑕游果园,弥子瑕将吃了一半的蜜桃给卫君吃,卫君很高兴,说弥子瑕这是“爱我哉”。

  后来卫君对弥子瑕的感情淡薄了,再回想之前这两件事,就很生气,认为弥子瑕不敬重自己。

  事情还是那两件事,但卫君先是称赞弥子瑕,后来又要惩处他,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爱憎之变也”!君王有爱于臣下,臣下即使有所不当也是好的;君王有恶于臣下,臣下即使没有过失也要获罪,有时甚至还“有功见疑”“有罪益信”。

  而爱憎的变化,也就是心理的变化,这是最难掌握的。于是,臣子就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谓“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

  那臣子向君主进言时,如何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避免杀身之祸,并一步取得信任重用呢?这就不得不讲究说话的技巧,用“术”来对付君王喜怒无常、复杂多变的心理。

  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子,可以说将君臣之间的这种玩弄权术,写到了极致。他详细列出了13条说君王之术。

  比方说,对君王想做但实际做不到的事,进言者不要硬顶,而是揭示这件事的缺陷,称赞他不去做的明智。再比方说,假如有人跟君王一起遭受失败,进言者必须否认有什么失败,借以间接地挽回君王的面子。

  当然,谢先生在书中指出,韩非倡导的这种臣下对君王,或君王对臣下的术,完全是法家学说的糟粕,是专制主义制度派生出的污垢。

  但他也表示:喜怒无常是专制主义君王的特有的性格,而假话、违心话是专制主义臣民特有的语言,这种性格、语言、心理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围绕着“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这一主题,作者从多方面展开,阐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臣民心理形态。

  比方说“明争暗算”的心理。当外部矛盾解决,共同的敌人被打倒之后,战胜者就会为了权力的分配而发生层出不穷的明争暗算。有的是皇帝与臣子斗,有的是臣子与臣子斗。

  典型的像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对韩信、彭越、黥布等功臣的清算;再例如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削藩,削藩失败后,与晁错有宿怨的袁盎则将过错归于晁错,借汉景帝之手除掉了自己的仇敌。

  一般来说,臣子与皇帝斗,要拉着另一个臣子做皇帝的替身;臣子与臣子斗,各自要拉着皇帝做靠山。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明争暗算都围绕着皇帝进行。

  再比方说“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心理,典型像西汉留侯张良,在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伟业后,晚年走向了道家神仙术。

  张良是主动地“急流勇退”,而像北宋初年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则是被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杯酒释兵权”,被动地“急流勇退”了。

  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专制主义高压的产物。像张良,原本是参政意识很强的人,但是目睹了韩信等人的被杀,悟到了“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之后就淡出政坛。

  除此之外,还有“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的萧何,“苦心支撑,力避嫌猜”的李泌,等等。

  可以看得出,谢先生的史学功底极为深厚,书中所引史料广泛,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作者都可以信手拈来。

  书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有洞见和价值的,像对君主“爱憎之变”的论述,对臣子与臣子,或臣子与皇帝之间明争暗算的论述,现在也还时常被引用。

  总之,本书对历史爱好者们而言,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读后感(五):“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出版侧记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品牌推了一本重磅新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已故谢天佑教授的遗著《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这是一本“大家小书”,字里行间,轻描淡写,既有扎实的学问基础,也有深刻地历史反思;这是一本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大学问”,当如此也。

  一、出版缘起

  2019年5月,我联系孙竞昊教授,试图集结出版其明清江南史的相关研究和济宁城市社会史的专著。在与竞昊师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他问我是否可以出版一部“文存”性质的谢天佑先生的遗作。

  今天的读者或出版人,也许对“谢天佑”的名字感到陌生,但在20世纪80年代,谢先生的诸多文章曾引发热议,不仅受到“处江湖之远”的读者的关注,而且引起了“居庙堂之高”者的重视。我在给竞昊师的回信中表示,我有意推动《谢天佑学术文存》的出版,同时希望修订再版谢先生的《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和《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这便是最终确定的《谢天佑著作集》三种。

  谢天佑(1932—1988),湖北黄梅人,1952年进入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通史研究班深造,1957年留校,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关注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和古代臣民心态史,其背后则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审视和对制度的批判反思。谢先生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江南地区史研究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国农民战争简史》等。

  爱在华师,因缘巧合。谢先生求学的华中师大、华东师大,同样是我本硕阶段的母校。出版的专业之外,于此更增添了温情与敬意。说来惭愧,在华东师大求学的三年,我对谢先生并不了解,印象中,只是在历史系二楼走廊墙壁上悬挂的系里前辈学人介绍中粗略地了解过。历史系的老先生们,吕思勉、吴泽、戴家祥、陈旭麓等,其著作大都已整理出版。鉴于此,在与竞昊师的沟通过程中,我的整体设想就是整理出版《谢天佑著作集》。谢先生作为系里的前辈大家,在处于学术研究巅峰期和高产期的时候,突然离世,《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就是一部未完成的遗稿,这是学界的莫大遗憾和损失。今天,我们整理出版《谢天佑著作集》三种,也是希望这些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字能够呈现在当代读者的面前,给读者带来旧学新知和历史反思。

  二、史笔千斤重

  1979年,谢先生发表《胡广的中庸与李固的鲠直》一文,对东汉中后期大官僚胡广和名士李固对执政者专权跋扈的不同态度进行了比较。李固被诬陷,但他相信历史自有公断,这也让谢先生感到“史笔千斤重,不做良史,羞煞人!”同样,谢先生用千斤重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古代历史的另一面。这也是《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的价值所在。

  谢先生研究臣民心理,目的是批判古代专制主义,是要涤荡专制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污垢。谢先生认为:“专制主义统治影响着中国国民心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是不可少的。”

  1986年7月26日的《解放日报·新论》刊发了谢先生的《专制主义统治与臣民的心理状态》一文,这篇文章从讲假话、讲违心话,这一臣民心理表现的侧面出发,揭示了古代专制统治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社会制度与不良风气的关系,揭示了消除这种不良风气的关键所在。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少刊物都加以转载。其中,1986年9月30日《理论动态》(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第666期全文转载了谢先生的这篇文章,并加编者按语:

  肃清封建主义遗毒,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封建主义,我们刊载此文的目的,就是使读者获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理论动态》编辑部在给谢先生的信中还说:

  史学文章引起党政部门和干部的重视,目前还不多见,而你的大作即为一例。向你祝贺!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一书,收录的都是这类读史札记式的短文,谢先生用千斤重的史笔,谈论古代的历史,读来不禁让人深思、反思。本书的正文,如今呈现的只有十节。1988年4月24日晚,在准备写作第十一节《为之献身的愚忠》时,谢先生突发中风,后在26日凌晨与世长辞。而谢先生的书桌上,仍放着写作《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的书稿和稿纸。

  199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谢先生这部未完成的遗作,纳入“历史反思丛书”。陈旭麓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这本《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虽写才及半,已成篇章也未能经作者本人最后修订,但其思绪与锋芒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胸怀。”陈先生还特别指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过去,而历史每走一步又都是从现实中来,百年、千年、万年的历史莫不是现实的层垒,纵然逝去已久的历史也还会与现实发生某种联系,返祖与回归是常见的现象。”因此,本书的全新推出,希望能够为当代的读者带来反思和收获,让人们感受“史笔”的“千斤重量”。

  三、“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陈寅恪先生有诗云:“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史家的格局与见识、诗人的敏感与敏锐、知识分子的操守与初心,于此展露无遗。以史为鉴,是中国史学传统的重要一面。显然,谢先生《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便是这样的一部著作,知人论世,批判反思。我们不禁要问,新时代的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历史知识?

  放眼当前的出版界,各种戏说历史、通俗论史的图书层出不穷,而且广受读者的欢迎与追捧。在此大环境之下,古代的“盛世”被无限放大,古人的“风雅生活”被有选择性地刻意描画,成为现代人的另一种“想象”。在社会史、(新)文化史兴盛的浪潮下,去“政治史”成为一种标榜,以致许多大众化的历史读物,呈现的大多是碎片化甚至片面化的历史知识。相较之下,历史学学术研究大多仍固守在学院的象牙塔中,离普通读者太远。学院派史学与大众史学如何调和?这是学术界和出版界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即我们需要为时代、为读者提供怎样的历史知识?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在古代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挖掘传播方面,要肩负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对于传统中的糟粕与阴暗面,也需要进行强力的批判和反思,这是史学研究和文化普及的题中之义。

  谢先生《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一书,就是调和学术与通俗的一种尝试,以扎实严谨的学问为基础,以大众阅读的笔触,探究专制主义臣民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批判、反思制度与人性。

  专制主义统治下为何盛行讲假话、做违心事?

  臣民如何通过讲假话、做违心事来面对喜怒无常的帝王?

  为什么说讲假话、做违心事的这种性格、语言、心理和行为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可以说,“喜怒无常是专制主义君王的特有的性格;假话、违心的话是专制主义臣民的特有的语言;这种性格、语言都是特有的心理反映。总之,这种性格、语言、心理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古代历史从来不只有文人生活风雅、美好的一面,朝堂之上的残酷超乎想象。

  在这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中,我们可以审视“主宰一切”的专制制度,可以透视“喜怒无常”的帝王,可以窥探“攀龙附凤、明争暗算、处处提防、明哲保身”的臣子,可以反思“失掉后台”的改革者……

  “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陈寅恪1936年诗)

  “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陈寅恪1940年诗)

  读史论世,不改初心;知古鉴今,以俟来者。行文至此,赋《咏史》诗作结:

  地坼天崩土一抔,江山万里叹倾颓。

  秦王霸业殊难守,汉帝雄才势易摧。

  武士穷途收马足,儒生避地劝霞杯。

  得君行道非吾事,故纸新裁吊劫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词条  臣民  臣民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统治  统治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  
美文

 话说时间

■基本都是在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在失去、不再的时候拍大腿。■时间都去哪了?在秀发的无意间的斑白中,在曾经光滑的眼角偷偷爬上来的皱纹中,在体力精力大不如前的感慨中,...(展开)

美文

 七夕,丝雨为你轻濛

 今天一早,雨变丝丝的下着,我知道今天是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就是这丝丝可爱的雨,把这个有点悲怨和凄婉的日子,陡然增加了几分浪漫。很小的时候就...(展开)

美文

 公 园 小 记

  今天,连绵几日阴雨后,天空终于放睛,薄薄的阳光笼罩大地,放眼望去,山明树青,一份清浅景致入得眼来。一个人,沿公园小径,不疾不徐,向上攀登,一路走歇,当背心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