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同事小悠跟我讲了一件发生在她生活中的小插曲。
前不久,她家装修了大半年的房子终于完工。为了这套房子,小两口花了很多心思,现在总算可以欢欢喜欢地住进新房,自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所以,上周末的时候,她和先生特地邀请了几位亲友到家里做客。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请,却给自己请来了坏心情。
原来,那天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她先生的表姐忽然就开口说了一句话:
你们家这房子挺好的,但是为什么要买在14层啊,多不吉利的数字。
听完这话,小悠和先生当时都有点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只感觉如同当头浇了一盆水,满腔的喜悦之情顿时都化成了灰烬。
虽然后来,她硬是忍住了不快,直到把客人送走。
可这些天以来,这件事始终还是令她如哽在喉,每每想到“不吉利”三个字,就备感说不出的郁闷。
小悠说,她很介意的是,表姐早就已经知道她的房子买在14楼。
如果真的是为他们着想,为什么早不说,晚不说,非得在乔迁之喜上说?
小悠的心情,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我想都能体会。
有时候,虽然我们自身并不愿意用恶意去揣测别人,但当你发现,自己原本上扬的嘴角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凝固时,你确确实实就感受到了被伤害的恶意。
而往往这种情况下,对方还是打着一些“提醒你”、“为你好”的名义,让你像在不经意间被扎了一针,却又找到不到还手的理由。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真的去追问缘由,能做的,就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
惹不起,总还是躲得起的。
2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一位中年妇女常年在市场摆摊,每天到了中午饭点,她的丈夫都会特地给她送饭,风雨无阻。
妻子对丈夫的行为一直也很感恩,再忙再累,只要看到丈夫送饭来,都会扬起满脸笑容迎接。
一天中午,夫妻俩又像往常一样,坐在摊位上边吃边聊,有说有笑。
这时对面忽然走过来一位大姐。她先是看了看妻子手里的饭盒,又转头看了看一旁的丈夫,接着便摇头说道:
“这饭菜看起来一点油水都没有,大妹子你怎么能吃得进去?”
大姐走后,空气顿时陷入凝固中。
妻子无奈地扬了扬手里的饭盒,苦笑了一下,开始吃了起来。丈夫则长叹了一口气,把脸埋进了围巾里。
很难说得清楚,大姐到底为什么要讲这翻话。
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烧灭别人的幸福感,一句话就够了。
其实就算出发点真的是善意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方式说,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一句话可以治愈坏心情,也可以让把好心情变坏。
原因就在于,后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不顾及听者的感受。
像这位大姐和同事的表姐一样,所谓的“关心”,即是在拿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
只要是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忍不住要发表点意见,甚至试图指正别人。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每个人的处境不同,立场不同,需求不同。
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你眼中的好不好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自己觉得好不好。
在没有真正了解别人的生活之前,不要轻易发表评价。至少,不要说让别人不开心的话,是一种修养。
3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一位当快递员的父亲,因为孩子没人照顾,只得把孩子带在身边送快递。
为了多赚点钱,风里来雨里去地赶单,孩子经常累得只能趴在车上睡觉。
看到这个新闻以后,我不无感慨地转发给了闺蜜,说孩子这样也太折腾了,真是让人心疼。
过了一会,闺蜜就回复了一条信息:那是我们用大人的眼光看问题。
也许在孩子看来,能每天陪在爸爸身边,就已经很幸福了。
闺蜜的话,给了我很深的启发。
是啊,谁规定幸福只能是同享福,而不是共患难呢。
大千世界,本就是差参多样。人与人之间,对于幸福的感知和定义自然也不一样。
正如古语有云: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你眼中的珍宝,未必是别人需要的。同样,你所不以为意的,可能恰恰是别人无比珍惜的。
说到底,日子好坏,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谁也替代不了谁的感受。
人一辈子很长,各有各的不易。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没有任何人的生活可以是完美的,经得起肆意审视与评价的。
所以,在看待别人人生的同时,别忘了管好自己的嘴,收好自己的尺子。
如果本意真的为人着想,就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关心,多欣赏对方生活中的美好之处,多给予你的肯定和支持。
真正的善意,应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既能让人备感温暖,也能给人足够的尊重。
要提醒自己,每个人的幸福都来之不易,都值得好好守护。
别去打扰别人的幸福,要笑着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