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少年发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少年发声》是一本由陈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发声》读后感(一):这本书会更容易引起反思

  少年发声这本书读完很有感触,这本书正如书名一样是少年人对教育及家庭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谁是教育的主体,家长、老师?不是,而是他们。

  我们从幼儿到少年,从少年到成年,我们忘记了很多的东西,忘记了我们童年时担忧的、害怕的以及我们不喜欢的,忘记了我们大脑混乱时期天马行空的想法,带着时代的焦虑,更准确的说是带着我们的焦虑定型在这一刻,用我们不成熟或者说是错误的认知来要求我们的孩子,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追求看似长远的目标,实则短视不符合科学,最主要的还坚信这是正确的,这本书让我反思。

  这也说明了之所以说是成长,那就代表着不定和发展,每个阶段有每个极端的特点,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现在追求的有什么价值,怎么才能让孩子养成在未来受用一生的能力,需要我们的反思与探索。

  《少年发声》读后感(二):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毁了我们的孩子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是一个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孩子都应该是这个问题的主体,但孩子却偏偏成了缺席者。 阅读了陈瑜老师的《少年发声》,这本书通过与多个孩子以访谈的形式交流,反应出孩子心中那真实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故事。 开篇的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8年级的女生小黎,她曾是一名积极向上,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却在突如其来的压力面前成为了一名患焦虑症、忧郁症休学在家的孩子。她所面对的压力来自各方面:父母的期望,老师指引的人生道路,同学之间的比较,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这些集中起来成为了让她崩溃的源动力。 和小黎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的世界里除了努力学习还有努力学习,她接收到的价值观是小学不努力学习就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除了努力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都是不务正业。成绩上去了她想要保住不想下来,成绩下来了自责自己没用拼尽全力想要回去,她活在这个让她不能自拔的价值观里。她的世界除了努力学习没有其他,直到有一天她不想学习了,再也不想去学校了,甚至想到了死,她恨她的父母,想要用死来报复他们。 现在有人说“问题孩子”越来越多,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什么?是竞争太激烈?还是价值观的导向错误?还是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孩子身上? 没有一个孩子是有问题的,问题在我们,是我们没有教好没有引导好;问题在这个越来越内卷的社会,它让学习这样一件美好的事情变得扭曲。好在我看到了国家的重视,“双减”之后又对老师补课下手了,目的只有一个,还孩子美好的童年和正确的学习氛围。 孩子是接受新资源最快的时候,正确的引导事半功倍,正确的人生价值更能让他们走的自信坚定。 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就两样东西。第一是生命,要让生命单纯而善良;第二是灵魂,要让灵魂丰富而高贵。 最后多让孩子发声,听听来自孩子的声音,教育其实也并不难。

  少年发声

  9.5

  陈瑜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

  《少年发声》读后感(三):关于教育的反思 ——读《少年发声》有感

  现在是凌晨2点半,一口气读完了陈瑜的《少年发声》,心里五味杂陈,感触良多。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也不是什么大V,但是我正在经历着我儿子的教育,很想来反思下怎么才是更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先反思下我和老公受教育的影响。

  我是传统教育模式,从小比较懂事,一心就想好好学习然后考个好成绩读大学,让我的父母也高兴。我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没有学识能力也没有经济能力来提升我的学习,就这样一路上全靠自己,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是尖子生的模样考入了985和211的大学。我对自己的学习评价是,每次都差一点点可以更好,但是再差也还不赖。虽然高中时候也是挑灯夜读每天都在学习,但是也见缝插针的玩耍,就是一路上只用了70%的努力吧。我爸爸对我的教育让我受益良多,虽然校内教育他帮不上忙,但是在那个年代他就一直提倡我看课外书,给我介绍俄国的小说、中国历史、还一直提醒我要去看看心理学的书。他奉行的理念就是多读书,学习量力而行从来不督促我不要求我。不会额外的给我报辅导班,一切都是和我商量让我自己做主(包括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校、专业选择)。我做错事情,他不会打骂我,而是好言好语的教导;各种问题我们都可以在家庭内进行讨论,是很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唯一的问题是我爸爸给我的鼓励不多,这点造成了我潜意识里的一些自卑,不过对生活影响不大。可能正应了《少年发声》这本书里面第9个对话“我每天上学的心情都是欢乐无比的”,所以我的童年很快乐。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所谓“阶层的跨越”吧,现在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幸福感也是很高的。我步入社会接触的人和事也一直比较单纯,比较“学院风”,所以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善与美的感受。

  再来说说我老公。他的父母也是普通工人家庭,但是他的爸爸信奉的是学习好是天生的不能强求的理论,所以对他的学习、未来其实没要求(眼界有局限性)。他做错事情他的爸爸会打他。我老公人生一个大的转折就是小学5年级开始练体育,后来练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用他自己的话说,体育训练培养了他坚忍不拔、不言弃、自律等等一系列宝贵的人生品格,他的未来受益颇多;而且体育训练也让他结实了一帮肝胆相照的好哥们。体育成绩也弥补了他文化成绩的不足,同样进入了985和211的大学。后来大学毕业他比较折腾,先去了北上广打拼,后来考了公务员,工作了几年觉得不合适又辞职出来干了律师。考公务员和考律师对于他也都是难得的经历,其间的辛苦和付出是很多的,对于他这样文化成绩本来不太好的人,又不是科班出身的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正是因为他以前练体育时候的品格让他都能坚持下来并且达成目标。

  接下来,说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看法。

  我家孩子出生就遭遇了生死考验,后来从死神手里抢了过来。那个时候,我们就简简单单的想让孩子未来健康、快乐就够了。可是随着孩子长大(马上上小学了),已经和正常的孩子没有太大差异了,人的欲望就开始得不到满足,我们开始幻想他的未来要做这样那样,要读什么大学,以后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从他出生后看了很多关于育儿的理论、课程、书籍(里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陈忻老师的书和课程,《养育的选择》和《整体养育》),后来又加了很多的妈妈群。3岁以前的教育,我能秉持着自由、开放、以孩子的精神世界为中心的教养模式。变化则是在即将面对小升初的时候开始了。我一直是自己主见不强(可能和潜意识的自卑有关),容易随风逐流的人,看着各地的教育风向,不同省市间的比拼,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孩子,就开始想也“鸡”娃。

  我家孩子生活在一个很有爱的大家庭,所以他是一个爱心满满很暖的男孩。然后他也挺聪明,思维活跃。受我和他爸爸的影响,他很爱阅读,也很喜欢搭乐高,还喜欢用搭好的乐高自编自导各种故事,想象力无限。可是他也有着这个年龄孩子的特性,爱玩。

  当我想开始带他(5岁左右)提前进入学习阶段的时候,他表现出了抗拒。我家延续了我爸爸的教育方式,即讲道理,所以虽然他是小小人儿,我们还是会就很多问题开家庭小会来讨论。最后我们还是卑鄙的会用到点家长的权威,让孩子照着我们的既定计划去努力,虽然也会有一些根据他提出的要求的让步。

  看了《少年发声》,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对他最好的教育?

  书里面的少年,有因为成绩压力而不堪重负的,也有因为特长找到了自信和满足的,有走应试的也有走国际学校的。这让我想到之前看的一档纪录片《小小少年》,里面的孩子都不是现在主流认知里成绩好的孩子,但是却是有天赋、有爱好、闪着光的无限可能的少年。

  书里面父母的影子,我经常看到自己,有开明、平等的一面,也有说着尖锐刻薄伤人的一面。我不断告诫自己,要不忘初心,那不就是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了么?但是我们这样一般的家庭,只能考虑应试,无法承受国际学校的托底。现在的体制内内卷如此厉害,一味放纵孩子是不是就会垫底,我无法接受孩子考不上大学(大学不仅是一纸文凭,更多的是眼界和接触的社会面)。眼看着要读小学了,也担心他跟不上进度,一开始就打击自信。因为我是从小成绩好,一路被表扬长大的,所以希望孩子能体会到成绩好的快乐,然后这种自信和自我要求就像滚雪球一样长大。

  我希望他能成长成乐观、快乐、坚韧、有爱好的孩子;他爸爸希望他能记住做人比做事重要,要学会灵活变通,然后不言败不放弃,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的人。其实仔细想来,这些和考试分数关系并不那么紧密。

  我经常拿一句话提醒自己,亲子关系大于成绩,父母不是老师,父母就该做父母的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做好孩子托底的人,无条件的去爱和接受孩子,给他力量。我也希望去发现他的兴趣爱好,他有需求的时候去给他创造条件。给他创造一个温暖自由的家,我们一家人一起谈天说地,聊人生、聊理想、聊实事。要我做到静待花开还是有点难的,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尽量去做到,给孩子更多的自主选择和自由,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强求的人生才最无限。

  近期的目标,还是带着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小学做准备(而不再是学科知识,只有技能没有方向,郝景芳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里面也反复提及这点);更多的亲子阅读和鼓励;趁着时间充裕带他去接触更广阔的外界;多去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活动,让孩子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引用书里面的一段话结尾:孩子天生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关系(联结)比教育更重要,教养者是什么人比教养者做什么更重要。

  《少年发声》读后感(四):触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醒脑之书:如果给孩子一个发声的机会……

  2020年疫情复课后,一次讲座直播前,陈瑜照例在报名的家长群内收集大家关心的问题,最后一统计,将近 1000 条。打印出来逐条整理后,她发现那些问题都是围绕孩子们的各种不是、不堪、不可理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家长们的无措、哀怨、焦虑、绝望。她感到很气愤,觉得家长并没有这样“控诉”孩子的权力,在家长们抛来这成百上千个“怎么办”的时候,她特别想问问:你们之前对孩子做了什么?

  她尤其想知道,如果给孩子一个发声的机会,他们会如何解释自己在父母眼中的“不是”“不堪”“不可理喻”?

  陈瑜。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创始人 & 文化公益机构“人生大不同”理事长。上海青年文联副会长,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上海青联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原《申江服务导报》副总编,有近20年媒体从业经验、近10年公益和家庭教育行业积累。

  2011年发起成立“上海人生大不同公益发展中心”,旨在社会转型期为青年群体开拓多元人生路径;2018年创办“少年大不同”,深入家庭教育领域,汇聚国内外专家和公众人物,通过线上线下的综合项目和课程体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亲子教育的科学方法,为孩子们打造多元化成长和发展的人生路径。

  回到开篇那一幕,在接收到家长近千条对孩子的“控诉”后,陈瑜萌生出一个想法,她希望有机会和孩子们直接对话,因为她突然发现,在这个社会不断就各种教育问题展开热议时,很少听到教育对象的声音。

  中国教育走到今天,从孩子们的视角来看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诉求是什么?这两者之间匹配吗?

  孩子们的感受和思考,理当被听见、被尊重。

  于是,陈瑜在自己创办的“少年大不同”公众号上,发了一封给孩子们的邀约信,推销介绍自己是一个比较“好聊”的大人。就这样,她遇见了一个又一个少年。

  采访的少年中,小黎是让陈瑜最揪心的一个。

  因患焦虑症、抑郁症而休学在家的孩子越来越多,小黎是其中之一。小黎就读的初中,在上海绝对算得上头牌。2020年9 月刚开学时,小黎被妈妈逼着去上学,小黎曾想爬上学校的窗台,被巡逻的家长救了下来。她服药将近半年,最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但依然没法看书,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归常态。

  不去上学的每一天,小黎也备受煎熬,见陈瑜的时候,她说:“我昨天晚上梦到上一届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扔到一个尸体堆里,我是这一届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差点被扔到那个尸体堆里去了……”

  陈瑜想象着那个梦境,感到不寒而栗。

  小黎的体内,被注入了一种“学习至上”的价值观,她一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面又屈服于这种压力。学习让她焦虑,不学习更让她焦虑。

  和小黎聊完后,陈瑜孩子的情况和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老师做交流。

  陈默老师同样很气愤,略带讽刺地说:“以后家长见面都是这么聊天的:‘你孩子抑郁了吗?’ ‘嗯,抑郁了,重度。’ ‘哦,我们家还好,轻度。’”

  陈瑜觉得可怕,但是现实却在真实地发生,她现在也很少收到“孩子做作业磨蹭怎么办?”这个量级的问题了,家长们一上来就是倾诉孩子患了焦虑症,得了抑郁症,已经服药多久,在家休学多久。绝大部分孩子是六年级以上,不分性别,不分地域。

  退出“竞技场”的学生并非全都因为学力不足,恰恰相反,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学霸”出状况,他们都是曾经的班级前十、年级前十,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什么样的学霸比较容易学“崩”?把自我评价完全维系在成绩上的孩子。他们通常在小学阶段名列前茅,继而进了一所排名靠前的初中,最终汇聚到学霸云集的高中。链条兴许在初中就发生断裂,也可能在高中,就看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强烈地感受到,再怎么努力,也没法取得绝对领先的分数了。

  于是,他们陷入一种困境:高期待,伴随高焦虑。

  他们期待再次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但内在的极度焦虑感又在不停地告诉自己,“你不够努力,你不够好,你做不到”。那些本该投入在学习上的能量,被这样的角斗和撕扯耗尽,成绩像滚雪球般下滑,直至有一天,丧失了踏进学校的勇气。

  因为不再有优异的成绩傍身,这些孩子的自我评价就是“一无是处”。

  那么,究竟是谁把“好成绩 = 好孩子 = 好未来”的公式根植在孩子的心里?

  陈瑜将首批采访的少年访谈收录到了《少年发声》书中,除了被焦虑所困的小黎,还有其他15位少年。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覆盖各个学龄段,最小的小学一年级才读了两个月,最大的高中刚毕业。

  他们有读书不费力就考年级前十的,也有受困于读写障碍、考试从来不及格的;有身旁的人都愿意帮他“成事儿”的学生干部、社团领袖,也有每周被妈妈用衣架抽两三次的“皮大王”;有和同桌一起在自习课上自残的名校学生,也有带领团队制作游戏视频的 UP 主;有深受焦虑症、抑郁症困扰,开学时曾爬上学校窗台的孩子,也有从五年级开始脱离学校,在家自学了 8 年的自学生……

  陈瑜自己也感到惊叹,这个没有被安排过的采访名单,如此多元。而她和孩子们的聊天内容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诸多方面,主题广阔。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通过这样的聊天,她看见了孩子们超乎想象的丰富和深刻。

  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看完后说到:

  陈瑜自己也是一位母亲,她不是鸡血妈妈,不是那么在意分数,而是比较在意孩子每一天的情绪和感受,比较在意他是不是具备面向未来的底层能力,比较在意母子之间的沟通是不是兴味盎然。所以她花了很多的心思在寻找平衡,让儿子能适应当下的教育,又不被这样的教育伤害。

  10 年前,说到面向未来,我们以为那就是昂扬向上的意思,但今天,未来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陈瑜的“少年发声”系列仍在持续招募,00 后们,如果想聊聊,可以在“少年大不同”公众号后台发送暗号“少年发声”联系到她,不是采访,不是咨询,是想聆听你的经历、感受和想法。

  陈瑜认为,当下的教育毫无疑问需要革新,我们这一代有责任要让中国教育配得上今天的孩子,要让孩子有能力在未来开疆拓土。她想试试,能不能透过孩子的视角来重新检视今天的教育,看看我们能不能一起推动些什么、改变些什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少年发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发声  发声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少年  少年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点滴温暖 ,常记在心

 指尖不经意触摸了岁月的轮廓,回味中的温暖,醉了一季的灿烂,能够一点一滴在我们的人生中如影相随。  —— 题记  我们班的班长小郑是个十足的暖男,能力高、三观正...(展开)

美文

 《永字八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永字八法》是一本由周汝昌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6.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展开)

美文

 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

 每一分油然而生的正能量,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近日,以“奋斗的人民、奋进的中国”为主题的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暂告段落,一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