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就会兴起一波考古。内容大多是软盘,或者是万能充电器,都是当代物品,一度风靡但又消失。总有人会拿电脑软件上的保存图标说事,讲新生代已经不明白为什么上面要画一个软盘。又或者是拿出一张万能充电器的照片,让人们猜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万能充电器是个很有趣的物件,引发我许多困惑。曾经手机是可以随时更换电池的,划开后盖,抠下电池,换一块满电量的上去,焦虑的内心就得到了平复。万能充电器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专用充电器都设计为充电座,方头方脑的一大坨,并不方便携带。万能充电器是一个很薄的小盒子,上表面有两枚固定电池用的夹子,整体上轻薄小巧,方便外出使用。而且通配大部分市面上的流行机型,什么样的手机电池都可以充,无视尺寸形状,所以极受欢迎。
而我的困惑是这样的:当万能充电器流行的时候,人们对手机的需求并不像今天那么狂热。那时候都是直板功能里,网络功能非常弱,手机主要的功能是用来打电话,以及热恋中的情侣相互狂发短信。因此,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需要随时打开手机,随时查看内容。手机的待机时间也非常长,并不需要每天充电。但是,在那样的使用习惯下,厂商为顾客提供了手机不间断供电的方案,只要有电池,有电源,顾客就可以不断通过更换电池的方法保持手机电量。
今天,人们差不多16个小时都在使用手机,只有睡觉的8小时才让手机休息一会儿。无论是使用时间,或者是使用强度,都远远高于当年。然而所有市面上的主流智能手机,其电池都是一体化封装,不能随时更换,反而没有不间断供电的选项。附带说一句,每次提到不能更换电池,就总有人出来更正,说是其实电池是可以更换的,只要拆开背板,吧啦吧啦吧啦,那叫拆卸好吗?但凡要动用到螺丝刀,那就是一份工作。乐高要用螺丝刀,小朋友们瞬间就变童工。
这种电池一体化设计始于2007年,由乔布斯在iPhone初代机上实现,从此变成了智能手机业界标准,到今天不过14年时间,但已经把万能充电器变成了历史。对于我的困惑,市面上有许多解释。一种说法认为这种电池设计方案,因为无需额外设计电池仓,可以大大减小手机的尺寸,保证手机的纤薄,乔布斯热爱纤薄,这是个人审美偏好。
一种说法是乔老爷是控制狂,从软件到硬件都得处于苹果的控制之下。用户用什么软件,必须经过App Store的审核,保证质量。用户用什么硬件,也需要苹果点头认可,不能随意自行更换。如此,才能确保苹果产品的用户体验是稳定、均一、安全的。同时颗粒归公,苹果可以赚到每一分钱,绝对没有跑冒滴漏,这是个人赚钱偏好。
当然可以用功能决定形式来加以解释,也可以用审美偏好来加以解释。但这样一来,会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偶然性。假设乔布斯是一个热爱早期香港黑帮片的人,非常喜欢那种砖头大哥大,觉得那样的一部手机才有够威,那么我们现在就人手一块砖头。或者他觉得双面屏才是最美,那我们现在拿着的又是不同的东西。所以,我想了另外一个解释,肯定不会是正解,但可以当做是一种参考思路:
手机在不断演进,犹如生命体。早期的手机功能简单,只有拨打电话一个功能。随后出现了电话号码簿,相当于有了脑子可以记忆。又有了短信、电子邮件功能,再多了拍照和寻路功能,变得有了四肢。再后来要播放音乐,要能上网,相当于还多了个性和面孔。在这个演化过程里,手机自然会提出需求,比如说更强的算力,也就是要更强的芯片,用来处理更多工作。更大的屏幕,用来展示更丰富内容。更方便的交互方式,用来解决微小空间上的操作……它有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进化的倾向,于是一点点变成今天的样子。
手机电池也不例外。我们现在使用的锂电池,和早期的镍锌电池原理不同。它的寿命和运作,取决于锂离子的流动和数量。能够让钠离子流动起来的方法,就是充电和放电。反倒是以前那种充到饱、用到尽的使用方法,会影响到它的效能,可能会因此造成损害。所以,如果把电池视为一种生命体,它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反复充放电,于是它最终体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安放在手机里,每天需要不间断放电充电,不能停歇,以此尽可能活得更长。
这样一来,一切都不那么偶然,而是带有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方向,乔布斯的爹感也随之下降。当我们进行当代考古的时候,拿出一个成年万能充电器观察,大概也就能摆脱方便不方便的想法,而是换一种视角去思考为什么生活会变成了今天这样。从中也可以看到事物的一种发展方向,那就是随着发展它们会不断收敛:以前一台手机配正式和便携式充电器各一枚,电池需要支持在手机内直充,同时也要满足拿出来座充。手机还需要两块以上的替换电池,加起来有一堆外设。如今这些东西都消失了,一台手机,一块电池,一个充电器,加起来就是全部,但只能支撑一个工作日。
就像今天的电脑,已经没有了软盘,也没有了CD-ROM,读取数据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甚至有了无线网卡,可以彻底摆脱网线的束缚。这也是一个收敛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更加一体化。也许,过几年CD-ROM也会成为当代考古的对象。当年那个把CD-ROM托架当做是咖啡杯托的笑话,未来也许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