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是一本由沈颢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水千山》读后感(一):想必,他已然得到神的庇佑
想必,他已然得到神的庇佑。疗愈了过往几年深受煎熬的日日夜夜。
仿佛在班德湖的生活、在高窗的日日夜夜、在等待判决的漫长岁月、在被突然带走的那个下午………最终都归结在了八廓街、在大昭寺那一块块石板之间,在那些圣洁无比的白色雪山巅,在满天星斗的银河下面。
“我独坐须弥山巅 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万水千山》读后感(二):翻越《万水千山》,邂逅一场自我治愈的人生之旅
如果你曾读过19世纪美国作家、自然主义者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你会明白在这本18篇体量的散文集中,详细记录了自1845年7月至1847年9月,26个月的时间里,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梭罗每一次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疗愈,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最终得以实现……
时至今日,许多人提起这本书以及梭罗的这段经历,最常用的一个字眼仍然是“治愈”。在这本书里,梭罗教会了人们怎样明智地生活,鲜活地思考。他对生活的追求,可以用那几个醒目的大字“简朴、简朴、简朴”来概括。他的一生几乎放弃了所有物质上的享受,成功实现了自己关于简单生活、而不为谋生所累的目标,成为了一个彻底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的自然环境保护者。不仅如此,梭罗对“简朴”这个概念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世上有两种简朴,一种是近乎愚昧的简朴,另一种是明智的简朴。智者的生活方式,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内外都简朴。”
无独有偶,两百年后的今天,在前知名传统媒体人沈颢以其亲身经历写就的日记体随笔《万水千山》中,事无巨细记录了自己从2019年7月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抑郁症困扰时,为了对抗潜在的抑郁,沈颢只身去了青藏高原做公益义工的一个月。对此,沈颢在封面上寄语:“我爬过很少的山,越过很少的水,但我总以为已经历了万水千山”。
这是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所在,这里有一片海一样静谧的湖泊,高低起伏的山,连绵不断的草原,草原上有成群的野兽在奔跑,蓝色的湖泊上时不时有飞鸟划过,抬头便能看到可治愈万物的纯净天空,并收获了几位足以让他受益终的,从陌生到熟悉、志趣相投的朋友。
一个永远热泪盈眶的有故事的知名媒体人,一个致力于沱沱河长江水源自然保护的公益事业创始人,一个来此做鸟类研究的中科院女研究生,一个热爱生活的家族坐拥24万亩牧场的藏语言文学系毕业生,四个人在这片与世隔绝的高原上几乎朝夕相处,这期间会产生怎样的物理碰撞和火花?
海拔近五千米的高原上,沈颢住在班德湖观测站的一只集装箱里,除了日常缺氧,这里没有手机信号,人烟稀少,极度缺水,一日三餐要自己动手,所有厨余和日常垃圾要分类带下山或就地掩埋,只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不止如此,时常还伴随着极端恶劣天气以及野生动物出没可能带来的意外风险。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原生态条件下,反而愈发衬托出高原上“太阳、明月、星星、云彩、风暴、彩虹”的光辉,以及义工们俭朴生活的快乐,还有那些来去匆匆的过客,沈颢用简单的食材用心为他们料理饭菜,看着他们吃得一脸幸福的样子,自己的内心仿佛也充满了被治愈的喜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把这本书视为一本有关野生动物与生态保护的读物。这里有宛若乌云影子的渡鸦、扑动翅膀时如西班牙舞女的裙子般的高傲德胜鸟、喜欢在通天河游泳的白唇鹿、总是有意无意闯入藏民家的棕熊、成群结队觅食的斑头雁、接吻的旱獭、时刻充满警惕的草原狼、藏野驴,雪豹、藏狐、小赤狐、秃鹫,以及被人熟知的藏羚羊、雪豹、岩羊,草原狼、斑头雁等多种野生珍稀保护动物。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时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以老杨来说,这位一头花白长发、一脸络腮胡子的生态水源保护人此前与沈颢曾有过一面之缘,但在格尔木驿站相遇时,二人都没有提及曾经的过往。那么,二十年前初次邂逅的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此后一个月的日子里,烟酒不沾的老杨在沈颢精心料理的饭菜滋养下,他们的人生又会产生怎样的交集?
关于书中另一位灵魂人物吐旦,沈颢对他的着墨无疑是最多的。这位青海大学藏语言文学系毕业的藏族青年,传统藏族男主外、女主内风俗的践行者,家族经营着一个在沈颢看来如同世界首富般巨大的天然牧场,却也甘愿忍受高原上清苦的生活,一杯埃塞俄比亚花魁咖啡、一瓶黑皮诺红酒,一盘藏式酸奶拌苹果,几样简单的饭菜都能让他开怀大笑。或许,这就是所谓纯粹到极致的简单人生吧!
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各种人际关系也是个很难描述的事情。由此导致的抑郁症是个屡见不鲜的话题。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自我治愈?在此,笔者欲借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结尾,以飨读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万水千山》读后感(三):当你历经《万水千山》,将浮云一眼看开
当你历经《万水千山》,将浮云一眼看开
西门媚/文
(首发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听到沈颢又出了新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本诗集吧。
前媒体人沈颢,这两年归来后,只用他诗人的身份,一直在外游走。写诗,拍短片。他的短片相当特别,我不知该怎么归类,是一种诗化的镜头,可能是旅途中的一个瞬间,有一点人物,或者只有一个特别的小景,甚至只有一片天空,一小片海,重要的是,这些画面会配上他自己的诗,由他缓缓地读出,文字与影像的交织,让观者一下就沉入其间。
这样的画面与诗,让人安静,陷入遐想,跟当下流行的视频正好相反。
他几乎每天都有新作推出。
所以,我想,从他上一本诗集《人间情书》到现在,大约应该又能出一厚本诗集了。
谁知,这本《万水千山》是一本厚厚的散文。
翻开这本书,我才知道,2019年7月,他意识到抑郁即将来袭,他决定对自己进行一场彻底的检查和治疗。他给自己开的处方是,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和自己呆上一阵。
正如这本书封面的一句话:“一个自然主义者的疗愈之旅”。
他到青藏高原高海拔5000米的一个湖边,做了一个自然保护区的自愿者,每日住在集装箱里,观察,做饭,写作。
仅仅听到几个点,就能让人预感,这是相当有意思的记录与写作。
当我沉入这本书的时候,我时不时地被那些特殊又日常的细节迷住。
一个保护站,处于无人区,周围是浑然天地,动物植物,天空湖泊,星辰雷电。
在这里,作者除了日常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和这天地相对。他去辨识植物动物,徒步,登山,陷入沉思,对着太阳练瑜伽。
作者记录下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时,他也联想到了一些书,比如《瓦尔登湖》、《夏日走过山间》、《一个人的朝圣》等等,他很谦虚,认为他永远也跟不上它们。
在我看来,《万水千山》跟这些作品的确是能比肩的,不仅是因为作者是一个“有点神秘感的自然主义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会有更多的联想。比如一些人类学著作,像《忧郁的热带》等,作者的出发点虽然不是去做人类学观察,但面对一个新世界,带着全新的眼光,从点滴开始呈现,的确是一份相当难得的观察报告。
不止是难得,还十分丰富有趣。
比如,在保护站,食材相当有限,都是每隔几日从山下送来的,有时是一点单调的蔬菜,有时是在山下的超市里随便买的食材,偶有别人赠送的古怪原料。同时还要避免污染环境,垃圾也要尽可能减少,还要打包送到山下。
水也不多。每日需要两人合力去一个泉眼打水。在5000米的高原,打水绝对属于重活,所以,用水也要相当节省。在这种种的局限之中,作者还承担了为保护站同仁做饭的任务。
一日三餐,作者相当花心思,要以简陋的食材,创造出丰富的生活。
这一部分,在书中有相当的描述。
找到几袋泡面,便发明创造出了泡面粥,有了咸菜,便做出了咸菜炒蛋,省下每日的配额鸡蛋,几天便可以做出一锅高原茶叶蛋,日子久了,厨师手艺见长,便制作更为复杂的“高原料理”。比如为一位患相思病的同仁,做一套“浓情螺丝粉配酸辣黄瓜”,忧郁的人便食欲大增,治愈效果斐然。
这些故事,虽然微小,但却让人读得饶有兴趣,孤独者的荒原日常,让我时不时地想起电影《火星救援》里,主人公在火星上调配土壤,种植土豆的耕耘故事,还会想起另一部日本电影《南极料理人》,主人公在南极科考站做厨师的尴尬与欢乐。
其他日常工作与生活,一一记录,也如这些料理故事一样,给读者带来意外与惊喜,比如,追寻一只孤狼的故事,野牦牛冲击营地的故事。
让我从这些浓密的细节中,联想到人类学记录的,并不是作者对外界观察,而是对自己的观察。
正如作者的初衷,他去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是为了和自己呆一阵,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每日记录,既是记录身外世界,更是记录了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每日的记录之后,也附上了他每日写下的诗,诗也是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因为首先是写给自己的,所以,作者采用的是极诚实的文字,忠实地记录自己,通过这种书写,进行自我诊疗。
也是这个原因,让我会想到这像是以自我为对象的田野调查。
这样的抒写,需要把自己彻底打开,坦呈在文字里,也坦呈在读者面前。
一般好的非虚构作品,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一个元素,就已经不易,比如何伟的《甲骨文》,但要像沈颢这样,把自己当成观察对象,敞开自己,则是非常有难度的抒写。
不能隐藏,不能矫饰,要站在自己打开的聚光灯下。
作者说,“朋友们都认定,我性格内向。但这种内向的性格在之前四年得到了彻底的矫正,矫正者就是我自己。然而悖论的是,正是天然内向的性格,才能够使我在那样的一段时间里,弃绝外在的向往,居然找到了一条通往内心的道路,虽然走得也并不稳,但足以走出隧道般的幽暗期。”
一个天然内向的人,面对过最深的孤独,现在能在文字里把自己完全打开,我认为,这样的文字就是他寻找到的通往内心的道路。
写下这本书,他通过文字“让自我像水一般流出来,流入我所处的这个自然环境。”
所以,这种文字对读者有相似作用,它能帮助读者,沉潜下来,学会面对自我,直面孤独。
虽然是诚实的记录,不刻意回避,也不故意回忆,向内观照的同时,往昔种种因由,自会慢慢浮现,因此作品呈现出一种如影像般的明暗构成与留白,显然这是作者在进行的一场写作实验。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里的一些暗线,这些暗线故事基于回忆,细心的读者才能明白。一旦读懂,便会感到相当震撼。比如其中围绕咖啡展开的系列故事,里面既有爱情与亲情,还包含了绝望与重生。这些不那么容易被理解的故事,让这本书变得更复杂厚重,这些文字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是面向未来的书写。
沉重的故事,最好的讲述办法,是用轻盈的文字。举重若轻,最需要控制能力。作品按日期一天天延展下去,阅读的时候,似乎感觉这是个绵延无期的故事,但作者把它收束在为母亲祈福而去拉萨的转经之旅中,顿时,让这个故事的结尾干净利落,恰到好处。我心中关于信仰的问题也得到了答案。
作品最后是一首诗,诗的最末几句是这样的:“我把我的眼泪、痛苦与尊严/落在这八廓街的每一块石板上/落在你们的鞋底下/任由你们踩踏/而它们,也会跟随你们的脚步/被带到世上陌生的角落/在那里生根、发芽/开出忘我的花”。
这是沈颢在转经路上的感悟,其实也可以看作这本书的意义,痛苦道路开出的忘我之花,将会散播到很远的地方。
《万水千山》读后感(四):沈颢:一个自然主义者的疗愈之旅
二〇一九年七月的某一天,当我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抑郁的袭击时,我决定尽早对自己做一次彻底的检查与治疗,而不是等它来临再说。像动物一样,我有一个直觉:我必须要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和自己待上一段日子。
很幸运,我找到了一个事后证明是非常理想的地方,那里有一片海一样大的安静的湖,几座山,连绵的草原,草原上成群的野兽,湖上数不清的飞鸟,以及这个星球上最纯净的天空。还有一位从陌生到喜欢的藏族朋友,我们朝夕相处却互不打扰,结成的友谊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
我住在一只海拔接近五千米的集装箱里,太阳、明月、星星、云彩、风暴和彩虹,都是挂上去的装饰。它在青藏高原的某个角落,不过生活条件尚可,无须为生存而烦恼。最奇特的是,在那段时间里,我那里无法连上任何通信网络,只有一台座机电话偶尔有微弱的信号,信号来自一根鱼骨形天线,但那个偶尔的时间,永远猜不到。
那几乎就是一艘挪亚方舟,我在那儿静静等待内心里飞出一只白鸽子,衔给我一截橄榄枝。
朋友们都认定,我性格内向。但这种内向的性格在之前四年得到了彻底的矫正,矫正者就是我自己。然而悖论的是,正是天然内向的性格,才能够使我在那样的一段时间里,弃绝外在的向往,居然找到了一条通往内心的道路,虽然走得也并不稳,但足以走出隧道般的幽暗期。
我得感谢我自己。
现在我走到了一个现实的分岔口,这就是我感知抑郁即将来袭的原因。既来自过去——过去强行扭转所带来的反转力;又来自被重重掩蔽的未来——我要适配的那个角色是什么呢?
我需要这样的一次治疗,在一个充分自我的环境里,把自我的每一个细节——所做、所忆、所想——都记下来,然后再回顾它们,像观察病理切片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诚实,既不刻意回避,也不故意回忆。让自我像水一般流出来,流入我所处的这个自然环境。
有时,我觉得这种自我的流淌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更何况,与飞鸟走兽,与日月山湖,与电闪雷鸣,与大自然的相处,也是。
交一个心灵契合的朋友,更是。
这都有点难,但是我都做到了。或许是上天的安排与恩典。
你在这里看到的,都是这些原始的记录。对寻求快节奏的人来说,这些记录或许不够有趣,有时甚至慢得让人心焦,但对我来说,它们是有用的,它们的价值无以言表。
在这份记录中,我没有进行任何文学性的装饰,都是顺其自然。如果有文学的成分,那就是日记后面的诗。那些诗的产生大致是这样的:高原上的每次日出前的微暗里,我面对着东方,坐在桌子边。当晨光降临时,它们就从我的手上流到了纸上。它们也异常直白,你在字面看到的,就是这些诗句的本义,不需要进行刻意的解读。有时,当我回顾时,甚至我自己都觉得这些诗太简单了一点。
这证明了我本来就是一个简单之人,无法变得深沉。
天生注定无法写出复杂而美妙的诗句,无法抽象地表达这个世界。只配做一个如是我闻的游吟诗人。
当有一天,我的内心飞出一只白鸽子,衔给我一截橄榄枝时,我知道,我该下山了。我无忧无虑地等待着,把它当成此生最美好的时刻之一。
不过,这个情况并没有出现。
事实上,最后是非常偶然而幸运地收到了母亲住院的消息,我知道,我该提早下山了。
下山的路上经过拉萨时,得知母亲的病情已经好转。于是我在拉萨停留了三天,哪儿都没去,就在八廓街转经朝圣,为母亲祈福。
所以,当趴在八廓街环形转经道的雨水中最后一次用前额敲击石头地面,又带着满脸的污泥爬起来时,我才听到那只白鸽在我内心的咕咕叫声。
永远诚实,永远热泪盈眶。这是我曾经的誓言。我不想破坏它,在任何处境中。即使心中挂着一幅枯山水,而我的双眼,永远在追寻丰满的万水千山。
在重新整理这些记录时,有时我感觉这些文字不像是现在的我写下的,它更像是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我写下的。有一种灵魂出窍后的时间错位感。
当然,我明白,这是自己晚熟的内心中残存的一丝混乱与迷惑,它本该属于早已逝去的青春期,只是阴差阳错,在彻底湮灭前发作了这么一次,而我,也就将错就错了一把。
我并不想去修改这些混乱与迷惑。如果我现在做任何的修改,都像是人到中年蓦然回首、去修改少年时的性情之作,有点荒唐而怪诞。所以随它去吧,即使它多少有点幼稚和粗糙,仍然让它带着一点少年之气。
如果读这些枯燥的文字令你想起了《瓦尔登湖》,想起了《夏日走过山间》,想起了《一个人的朝圣》,等等,并看到了这些文字和它们之间巨大的差距,你也不要奇怪;作为一个有点神秘感的自然主义者,我也会想起它们,尽管我知道,我永远跟不上它们。
所以,你要放低你的预期。
扎西德勒。
沈颢
2020/1/1
如果你到了一个新地方
如果你到了一个新地方
一定要尝尝那里水的味道
沏茶、冲咖啡、泡方便面……
洗澡的时候伸出舌尖
舔一舔,再舔一舔
记住它们
如果有一天你不幸去了黄泉
那里多么陌生
你可以尝一尝水的味道
那么你就可以知道
那个地方在哪里
回家的路有多远
今晚,我睡在月亮上
今晚,我睡在月亮上
穿过恶魔的大气层
俯视地球,这肮脏的叛徒
有着虚假的蓝色
在一个被拧断了脖子的头颅上
它盲目的脸不停转动,半阴半阳
月光照亮了一个小小的区域
那里有我渺小的影子
今晚,我的影子睡在火车上
穿行于海拔五千米的高原
空气软弱,呼吸惊恐
黑色影子裹着白色骨骼
黑眼睛消失于深沉的睡眠
每当我轻轻呼唤
它就在颠簸中发出萤火虫的光
第一场雪,有些遥远
第一场雪,有些遥远
湖对岸的第二座山峰
在一阵乌云包裹之后
冻结成白色的雕像
乌云,最伟大的魔术师
以闪电的手指
挑拨着千山万水
雷声是它的障眼法
第二场雪,是在下午
年轻的阳光瞬间衰老
黑鸟衔走草原
湖面失去群马的倒影
我闪进了一个秘密
像游子披上风霜的外衣
为了旷野的荣耀
我想变成一匹马
当我偷走雷声的诗篇
当我偷走雷声的诗篇
乌云,请你不要归来
高原的冬日来得最早
让我抖掉夏衣上的寒霜
冰雹弹奏着湖水
雪豹追踪着岩羊
年轻的牧民带着爱人
驾车陷入了初夜的泥潭
日出之后
他来向我们借一把铁锹
他的爱人围着驼毛围巾
只露出羞涩的眼睛
当我偷走朝阳的诗篇
彩云,请你不要离去
高原的爱情默默无语
年轻的夫妇在车里守了一夜
这是一部写给艰难时期的人们的心灵疗愈之书。二〇一九年夏天,当沈颢“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抑郁的袭击”时,他来到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保护站,住在一只海拔接近五千米的集装箱里,作为志愿者驻扎下来,开启了与世隔绝般的山居生活。他每日清简,烹饪三餐;独自或与友人相伴,日夜漫游于山间和湖畔,看天光,听风雨,识花木、观鸟兽……他以种种方式,与自己相处,生活着,思考着,爱着,直面记忆的混沌与伤痛,静静等待内心的平和来临,同时将日子流水和灵性时刻记录下来,集结为这部写给自己的疗愈之书。
编辑丨里小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