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民热议百度的内容搜索结果存在问题。为理性探讨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呼吁行业不忘开放共享的初心,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满足网民的期待,人民网今日起推出《三评“百度已死?”》。
对不少网民来说,“百度一下”意味着“你就知道”。但实际上,百度一下,你就一定能知道吗?
近日,网民和媒体纷纷指责百度“不再是寻找中文互联网内容的地方,而是百度自家的站内搜索”。百度也迅速做出回应,指出“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可以优化浏览体验”。尽管否认了指控,却从侧面印证了产品逻辑,默认了搜索设置。
用户对产品最有发言权。百度能被广大网友设成首页,足见“爱之深”;今天又被用户宣称“百度已死”,可见“责之切”。一个独占鳌头的搜索引擎何以不断遭到质疑?
“百度已死”固然耸人听闻,而争议的焦点恰恰在于,百度通过提供有选择的信息结果,达到向自家产品引流的商业目的,而且内容良莠不齐,甚至存在涉嫌侵权和虚假的信息,这无疑从根本上违背了其作为公共搜索引擎的初衷。要知道,流量可以流动,但决不能任由摆布、随意操纵。
无论如何,一个已达到垄断级别的搜索引擎,已经不是哪个企业的“私家花园”,而首先是互联网的公共平台。倘若以流量变现为目的、以亲近远疏为规则,那么搜索引擎只会沦为牟利的私器、营销的沃土。曾经的教训历历在目:当贴吧的公共空间标上“可售卖”的价码,当寻医问诊的页面布上广告陷阱,病友的家园变成骗子的“狩猎场”。这些悲剧一再警醒我们,谁掌握了信息入口,谁就要相应地担起责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不可否认,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逻辑进行布局、用怎样的标准加以考量。“按照优质内容排序”的承诺践行了吗?平台内容的把关义务尽到了吗?事实证明,那种只在乎企业利益不注重公共效益的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饮鸩止渴,不仅失去用户,而且触犯众怒。
有人问,为什么总揪着百度不放?因为搜索引擎是普通用户进入互联网世界非常重要的入口,是信息流动的中转站。构建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提供精准、客观、全面的信息服务,才能满足国家、社会和用户的基本要求。
其实,何止是百度,几乎所有成规模的互联网企业都期望做成“平台级”。但是,这些企业真的理解并弘扬了平台的价值了吗?对于直接服务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平台,公共性和公益性是第一属性。平台越大,责任越大。平台的公共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似乎存在天然的冲突,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正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之一。
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互联网的触角如今无处不在,造就了“简单可依赖”的搜索引擎,催生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电商网站,培育了“联通你我”的憨态企鹅……超级平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承载了亿万用户对互联网时代的美好希冀,理应做出更多的努力。然而如今,一些互联网企业以“开放”之名、谋“封闭”之实。一个又一个看似完整的产业生态,实则构成了圈养用户、压榨利润的封闭围栏。这违背了开放共享的时代潮流,也触犯了互联互通的网络法则,注定无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