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良大。
上篇文章写了个比较反常识的观点,说学渣在中小实体创业中更容易成功。
有不少读者留言,说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是个小概率事件。
在严谨的统计学中,5%以下的概率被当成是小概率事件,这么来看,100个学历低的创业者中,有5个成功了,就可以说不算是小概率了。
但是很遗憾,市面上没有中小实体企业老板的学历数据,所以这是个不可证伪的说法。
那不妨就当成个小概率事件来讨论。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说BATTMD大厂创始人学历都很高,但是你会发现,这些人的成功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因为就算是名牌大学毕业,创业成功率依然很低,更别说做成这样的巨无霸,你只能说马云、马化腾这些人是天命之选。
创业成功本来就是个小概率事件,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来创业呢?还不是因为虽然概率低,但收益却巨大嘛。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小概率事件,只是日用而不知。
你炒股吗?可你一定知道在A股市场赚钱是小概率事件,为啥你还要进来呢?
你是不是想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但这也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为啥还在让他们努力呢?
你想成为富有的人,但很抱歉,这也是个小概率事件,为啥我们还在孜孜不倦呢?
你再深想一层,所有的商学成功案例都是基于幸存者偏差,研究的是小概率事件,那我们图啥呢?
事实上,百之一和百分之二都是小概率,但是后者却更接近1,我们所有的努力也许都是无果的,但为了更接近1,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图片
1
如果你觉得上段论述比较感性,那咱们来点理性的,看看概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们假设创业成功率只有1.6%,这概率够小吧,如果我们把创业分成10个环节,比如,招人、营销、运营、财务……
如果把1.6%的概率分摊到这10个环节,那每个环节的概率是多少呢?
是66%,因为66%的10次方是1.6%。
也就是说,每个环节就算你超过了66%的人,最后你的成功概率仅仅只有1.6%,有没有觉得这很扯呢?
这就是一种概率悖论,是纸上算出来的结果,忽略了现实中,每一个环节的贡献其实是压倒性的。
如果你招来的人,能力都很强,超过66%竞争对手,那这项你是有压倒性优势的,在整个计算链条里, 应该是1,而不是66%;
这时,成功概率会变成多少,是66%的9次方,变成了2.3%;
同理,如果你营销做的很好,超越了66%的对手,这项也变成了1,成功概率成了3.6%;
这么算来,10个环节,你能做好8个,成功概率就变成了44%,做好9个,就成了66%,总之,这变成了一个大概率事件了。
现实情况很复杂,我简化了这个概率悖论,只是想说明,概率这玩意,只是一个计算结果而已,里面掺杂了很多与现实不相符的东西。
只能当成是一个参考,仅此而已,不能当成完全的决策依据。
很多人喜欢把概率论挂在嘴上,凡事考虑概率,且不说很多东西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概率,就算有,那也是对过去的统计,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测。
此时,你再把博弈论考虑进去,情况会更复杂:大家都去做概率高的事,竞争者变多了,成功概率可能会随之变低。
这些账,没人能算清楚的。
图片
2
我不是说概率不重要,而是想说,在一个数量充分,可反复博弈的体系内,概率就是YYDS。
比如,做对冲基金,掌管几十亿资产,每天量化交易,那就是要把概率和风险算的清清楚楚,这样才可以。
但如果放到每个个体的人生中,完全考虑概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因为因素太复杂,也不可重复,每个人的背景、机遇、性格都不一样,就算有相关概率数据,也不见得适用于你。
反而,事事追求大概率的事儿,不敢尝试任何的冒险,龟缩在自我设定的半径之内,那和躺平也差不多了。
关键是,你要考虑概率和付出的代价是怎样的关系。
好比一个左轮手枪,只有一发子弹,让你对着自己开一枪,给你100万,你干吗?
肯定不能干,虽然不中枪的概率很大,但是一旦中枪,付出的代价太大。
同样的,人在年轻时,一定要敢于追求一些小概率的事件,因为你有犯错的成本,而人到中年以后,则要保守一点,因为试错成本太高了。
就像21年前,我执意要来深圳发展,老家一长辈就和我谈了概率问题:我这个二本文凭,到深圳啥也不是,多半赚不了啥钱,还不如在老家找个安稳的工作。
我当时的想法是,先干3年,实在不行再回老家,这3年我耽误的起。
正因为试错成本没那么高,才让我享受了小概率的红利,当然,你也可以反驳我,说我在老家也许比现在混的更好。
嗯,这恰恰是概率在我们人生中的一个BUG,我们都生存在单向度的空间里,没办法回到过去的起点,去检验哪条路更适合我们,因此我们可以随意假设更理想的情况。
然而,对我而言,即使站在时光一头回望,知道在老家可能混的更好,但我更爱现在的生活,这是我主动选择小概率事件的结果。
图片
3
现在信息发达了,大家能接触很多的理论,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世界,特别的人间清醒。
当一些人有大成就时,你说,这是“幸存者偏差”;
当我们去总结别人的优点时,你说,这是“倒推归因”。
确实这些观点,能让自己显得很有思考能力,很酷。
我也很热衷认知类的知识,作为一个作家 ,这个领域的书籍我也读过不少,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类的观点,多数是“只破不立”,只是试图在告诉你真相,但却提供不了解决方案。
当我们过分强调这些所谓的真相时,往往会浇灭一个宝贵的东西:希望。
既然成功者都是天选之子,我们又何必这么辛苦呢?既然多数理论都是倒推归因,我们又何必学习?
每天浸泡在这些所谓的真相中,你会觉得世界很荒诞,自己很无力,感觉不到希望。
如果你对人类学有点了解,就知道“希望”是超越一切而存在的。
人类进化到某个阶段有了思想,顿悟到本我的存在,和必然的消亡,变得厌世,如果发展下去,人类能不能走到今天还是个问题。
然而,在那个阶段,出现了宗教、美学等能够创造意义的东西,这类东西的共同作用就是给人类带来希望。
所以,希望是比理性、科学、文明等都要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唯一不能失去的东西。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曾讲过一段话,他说:
你会觉得1%的可能性很小,会放弃,但是对于我们做实验的人来讲,这个概率是极高的,再小的希望也是希望,只要它不是零,我们就会付出最大的努力。
如果觉得希望小于1%就不做了,那么今天几乎不会有任何重大的发明和重要的实验。
当然,也许你会说丁肇中是个幸存者,所以他才会这么说。
嗯,有时所谓的真相,就是你手里的锤子,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钉子。
图片
4
我到底在主张什么?
难道是让你无视现实,满怀虚假的希望?
当然不是,看到真相往往会让你悲观,无视真相就是盲目乐观,我只想让你知道两者的配比关系。
斯托克代尔是美国的一个飞行员,在越南战争时被俘虏,一同被关押的还有数以千计的美国士兵。
7年后,只有斯托克代尔和少数几个人活了下来。
著名作家吉姆·柯林斯采访他时,问了一个很残忍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活下来?”
斯托克代尔说:“先死去的是那些悲观的人,他们清楚活下去的概率微乎其微,最先崩溃。”
“其次是那些极度乐观的人,他们以为1个月后就会被释放,结果等了2个月,他们觉得最长也就是6个月,结果等了1年,最后他们在一次次失望中死去。”
“只有那种既能直面残酷现实,又坚信自己必胜的人才能活着出来。”
后来吉姆·柯林斯在书中把这定义为“斯托克代尔悖论”,并写到:
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都拥有这种特质,有强烈的信念又能直面惨淡的现实。
当年我看到这个悖论时,我突然理解了任正非那句前后矛盾的话:
我们一定会失败,但我们终归会胜利。
是的,我们多数人都将平庸一生,也很大可能会一败涂地,当你明白这一点,却依然选择满怀希望孤勇奋进时,那才是一种真正的人间清醒。
就像《权力的游戏》中的一个桥段,布兰问父亲:
“一个人如果害怕,他还能勇敢吗?”
他父亲回答:“人在害怕时候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