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隐身的复仇者读后感摘抄

  《隐身的复仇者》是一本由[日] 芦边拓著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身的复仇者》读后感(一):不会搞装帧的推理小说家不是讲故事的高手

  以下是不剧透的评价:

  这样的小说足够新也足够好读。形式(结构)上的创新实在亮眼。从右到左读是案件,从左到右读是B案件,A案交汇到B案件后又擦出新火花,看得畅快,中间的间隔层揭晓最后的真相,昭然的悲剧与复仇背后的惶惑决绝令人感伤。新本格推理不光在故事文本上进步,也在阅读体验(纸书创新)上叫绝,推理畅快的智力体验之余,更有收藏一本具有精巧感装帧的好书的满足感。

  以下是剧透的评价:(可不看)

  海岛涨潮的暴风雪山庄事件

  mix

  电车替身复仇案

  mix

  亲属替身复仇案

  三案交汇,精巧的构思加之冷静的叙述,好读是其一,解谜快感是第二,悲剧式的复仇是其三

  总之,是一个好故事

  《隐身的复仇者》读后感(二):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无剧透,无泄底

  这是一本可以从双面阅读的推理小说。理论上而言,没什么大不了,但呈现出的效果不一样。

  某些人说可以1234交叉双线叙述,就没有必要将两部分分开。如果作者这样写。这本书就会变得很普通,阅读体验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AB双面皆可读,从a面可体验本格,不一样的暴风雪山庄模式。题材上来说这设定是比较精彩的,可读性大于《有人不见了》。虽然这部分阅读体验很糟糕,但好在于篇幅较短。不影响故事推进。故事的本事是不错的。不可能犯罪。在场的所有人皆不可能是凶手。这样的谜面还是有较强的吸引力。

  b面,变成了社会派。一本书双体验,以手记形式展开的节奏通常都是比较快,虽然b面节奏不是很快,但阅读体验完胜于a面,b面布置的各种线索,与a面并联。

  先读a面,再读b面的感觉就像是,刚从冰冷的湖中走出,然后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但如果选择先读a面,就等于选择阅读体验而牺牲故事性。从a面开始阅读,大大降低其故事难度,浓雾逐渐散开,打开答案纸至少可以推理出三分之二。这样惊喜也会随之下降,尽管如此,意外性,逻辑层面依然大于《十角馆事件》

  先读b面,再读a面,从阅读体验上讲,可能会有较大的落差感,就好像从充满暖气的室内,走到大雪纷飞的室外。但从故事层面来讲,悬疑气息大幅度提升,看似两个故事没有太大交集,很难看穿真相。也会变得更加有趣。如坠雾中。

  双线合二为一之后,惊艳度虽然不是很高,也不会有大吃一惊的震撼感(极少部分作品才能产生这种效果),但这个设定非常有趣,就算你把两个故事单独分开,仍不影响整个局面,看似二合一,实则也可以一分为二。

  凶手的意外性也是真的很意外,甚至比《十角馆事件》的凶手还要意外。

  单独看a面,可以算单独的一个故事,单独看b面,也是一个单独的故事,a面b面都看,又是另一个故事

  Ab双面展开的故事,线索均匀的洒落在四周,最后所有碎片拼接在一起。完美到令人叹息。

  《隐身的复仇者》读后感(三):我猜到了人却没猜到结局

  “某种暧昧不明的不安袭上了我的心头, 那是注意到某种奇妙的巧合而引发的不安。” 封闭空间、替身人偶、车内暴力、非连环杀手……在一团迷雾中陆续登场,纷纷扰扰。 看似毫无关联性的案子A和B,却在一层层抽丝剥茧中呈现出完美的巧合和渗透,案件A里的凶手误闯入了案件B,而案件B的凶手也到案子A里头耍了一把,而真正隐藏在这一切背后顺势利导的又是另有其人,如此复杂而稀奇古怪的悬疑推理小说,我不允许你轻易错过! 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从翻开书的那一刻起,你就有2个选择:A面开始,还是B面开始?请慎重选择!

  当然,最终你需要把AB两面都看完,才能进入到夹藏中间密封的“解谜”部分,揭开真正的谜底。就凭这一点有趣又暗藏悬念的体验,它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和猎奇心理。

  A面——被审判的法官 五个身份各异的陌生人收到性质一样的邀请函,被齐齐召集到一个,因着潮汐就会失去连接大陆通道的沙洲岛上,随着他们共同憎恶对象的出现,到离奇死亡,凶手是谁?他在哪里?一股混合了仇恨、怀疑、嫌隙的暗流在涌动着…… B面——非连环杀手 一个独立率性的自由女记者,在单方面决定成为一个单亲妈妈之后,却得知前男友意外身亡的事实。而这背后却是一连串离奇死亡案件的交织,在同事的引导和帮助下,她一步步接近真相,又一次次陷入迷雾……

  为着大家的观书体验考虑,关于故事内容,我已经不能再透露地更多了。而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呈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案件本身,更发人深思和令人警醒的,往往是暗藏其中的人性本质和社会矛盾。 关于人,可以有很多面。他可以是一些人眼中的冷血之人,也可以是另一些人心中的正义使者,这取决于每个人所处的立场和角度。 关于社会,正因为有着如此多不同的个人组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规则之间,人与自我之间,各种明里暗里的牵扯、显性隐性的瓜葛、善意恶意的互动、正义邪恶的较量,都构成了这辩证而永恒的人世间。

  PS:我是从B面开始看的,你呢?

  《隐身的复仇者》读后感(四):独特的装帧,体现纸书可能性的设计值得肯定

  本书作者芦边拓,在推理谜中可以说是颇有知名度的作者了,已经有多部作品在国内出版,不过我这还是第一次看芦酱的作品,但芦酱的知名度可能并不是什么好名声,哈哈…这次竟然是后浪出版了芦酱的这部作品,还是比较让我意外的。

  本书内容包含两个独立的却又有一定交集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种双线叙述的故事,然而这次并没有采用直接双线叙事的写作手法,而是采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装帧方式进行展开,因此要介绍这本书,首先就要介绍一下本书的装帧,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

  外封

  内封

  首先无论从外封和内封都可以看出,书的两面似乎都是封面,为方便表述,还是分为封面“被审判的法官”和封底“非连环杀手”,确实如此,本书将两个故事分开装订,从封面和封底可以分别进行两个故事的阅读,据说从不同方向阅读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但我也只能尝试一种。其次,可以看出封面和封底的排版是反向的,这是为了满足读者平时的阅读习惯,无论从封面还是封底开始阅读,都是习惯的翻阅方向阅读。最后就是中间解谜部分的袋装工艺,在阅读完封面和封底的故事后,就可以拆开中间的解谜章节,在这个章节也是将两个故事融合到了一起。

  不同阅读方向,不同感受

  解谜部分的袋装工艺

  虽然采用了比较复杂的装帧设计,但是整个故事其实说不上多复杂,从封面开始的故事“被审判的法官”算半个暴风雪山庄吧,算半个是因为能够与外界联系,也有走出封闭空间的时机,在这个空间聚集着被绑架至此的法官,和被法官判决而毁了人生的一众人,然而这种强烈的冲突却没有想象中爆发那么大的事件,最后在这半个暴风雪山庄也只发生了一件命案。封底开始的故事“非连环杀手”只能算个短篇,讲述了从一起起意外死亡事故中看到了相互间的联系,背后隐隐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

  其实本书故事方面硬伤还是不少的,下面的内容有泄底,未读完本书的读者建议绕行。一方面是故事扁平,没有制造出多少情节起伏,另一方面是最后的解答,两个案件最后的凶手不同,也完全是不一样的动机,因此两个故事的交集并不在于推理层面,多少有点投机取巧,至少对于想看精彩推理的我来说难说满意,不过这方面只是我一家之言,不同读者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不过无论如何,本书在结构和装帧设计上的巧思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其展示了现在日渐式微的纸书的无限可能性,如果在足够到位的故事基础上再结合类似的设计,一定可以带来无与伦比的纸书阅读体验。

  《隐身的复仇者》读后感(五):月琴亭杀人事件(不涉及核心诡计的微泄底)

  最早接触芦边拓,是读他的《红楼梦杀人事件》。当时,出于在下对《红楼梦》的无边敬意,对此书的感官不是很好。

  后来再关注到,就是其凭借《绮想宫杀人事件》同时入围日本的「推理四榜」。时至今日这本书都没能读到,因为作者除了那本《红楼梦杀人事件》,当时未引入其他作品。

  随后才去了解这位作家,例如他凭借《谋杀喜剧之13人》斩获首届鲇川哲也奖。这对当年的推理新人作家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了。这本书也是去年才刚刚读到,终于认识了芦边拓笔下的名侦探森江春策。

  本书是芦边拓老师在2016年发表的作品,算是近期的作品。日文原版的书名直译,就应是标题中的《月琴亭杀人事件》,非常日式。而《隐身的复仇者》作为书名,对于“核心诡计”,多多少少有些泄底。

  对于“核心诡计”,曾有过三个猜测。

  首先因为书名,阅读之初对于“诡计”的猜测,第一反应是类似《十角馆事件》。经过略显冗长的铺垫发生了杀人事件之后,才发现不可能是。

  之后经过调查取证,排除掉“机关”的可能性之后,又猜测核心诡计是围绕“不在场证明”,这也是“孤岛模式”中常涉及到的诡计。但随后,情节并未针对“时间线”进行更详细的交代。

  便又一次进行了猜测:难不成“核心诡计”就这么直接?直接到略显“无趣”?这次算是猜对了。

  因此对于围绕howdunit的“核心诡计”,几乎没有为我带来“惊艳”的感觉。

  并且私以为“核心诡计”中对于凶手的意图,交代得不是很严谨。

  案发前后,主角森江回到房间是属于“意料之外”的事件,即对于凶手而言,原本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在大厅内。如此一来,故意通过“核心诡计”让众人看到“死者”上楼,最初并非为了嫁祸给“意料之外”回到楼上的森江。那费尽周折设计的“诡计”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制造死者自杀的假象?如果是这样,楼上的现场可完全不像是对“自杀”现场的布置。更何况,死者还是被绑来的,自杀的动机也需要层层渲染。实际上,作者对这一系列问题交代甚少,随着行文,怀疑的矛头直接就对准了主角。

  所以,对“核心诡计”实在是不算满意。

  对于诡计中一些细节的“小诡计”,作者安排得还是相当巧妙的。以防泄底,不予提及。

  在推理方面。对于死者“死亡经过”的推理,和对于“核心诡计”的推理,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考虑到上文提到的,“核心诡计”中对凶手意图交代得不严谨,这些相对精彩的推理,也难免有了“为了推理而推理”的嫌疑。

  之后在锁定“凶手身份”的推理上,对应的线索和伏笔安排得比较巧妙。

  说到线索和伏笔,就不得不提到行文。

  书的装帧新颖。分为AB双面,对应两个故事,甚至有两个小标题——《被审判的法官》和《非连环杀手》。其实本质上,就是双线叙事而已。

  相信应有不少读者会觉得,《被审判的法官》行文过于拖沓。开篇轮番介绍每个人被邀请来的理由,随后作者还不厌其烦地做了总结。再之后,又是每个人轮番介绍自己和死者之间的过节。《被审判的法官》行文至70%才发生杀人事件。

  其实读得时候就感觉,一方面作者可能想揉和部分“社会派”的元素在其中,另一方面,作者可能在其中隐藏着关键信息。而如果单单交代这些关键信息则过于明显,因此需要隐藏在看似冗长的叙述中。

  实际上,关于诡计的线索、部分伏笔,甚至包括动机,都隐藏在其中。

  至于另一条叙事线《非连环杀手》,可以看出“社会派”元素更明显一些。

  《被审判的法官》中揭示了日本现行的司法制度,尤其是审判制度的不合理;《非连环杀手》则反映了女性在日本社会中,遭受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但是,即使是“社会派”,情节也应该是通过“推理”来推动的,毕竟是“推理小说”。然而,《非连环杀手》中,通篇只有“家访”后的叙述,几乎没有推理。

  全书结尾有几个很巧妙“反转”,其实是非常好的设计。但是,作者竟然就这么给“叙述”出来了,没有围绕其设计任何的推理。对于这一点的失望,更甚于“核心诡计”的不严谨。

  最后,关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其实挺常见的,并且作者做的也是比较简单的处理。

  其他案例暂且不提,今天,刚好新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在大陆上映(虽然深圳和香港疫情严重,笔者根本不敢去电影院)——由此想到阿婆的一部作品《怪钟疑案》,就运用了类似的写作手法。

  总体来说,对本作不甚满意。

  后续引进的话,相对期望《绮想宫杀人事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隐身的复仇者读后感摘抄  复仇者  复仇者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隐身  隐身词条  
美文

 孟孟

 “孟孟,你这汤真是熬的越来越好喝了,再给我一碗。”少年眼巴巴地望着孟婆手里的汤勺,恨不得一头栽进锅里。  一少女静站在锅前,并未抬头,一只手轻轻摇动团扇,另一...(展开)

美文

 莫把孩子圈起来

 今天上午听了王瑜老师的讲座—《自主性角色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受益匪浅。当老师讲到传统性角色游戏和自主性角色游戏的区别时,更是让我陷入了深思,想到了我们的一日生...(展开)

美文

 拥抱

 拥抱  这个暑假,拥挤忙碌却满足。  回想起暑假初始,父亲极力劝说自己学驾照时的百般不愿,而今,在暑假最终迎来结束的时候,我竟然一个人在这里怀恋起这段难忘的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