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可贵,但面临的问题不容小觑。”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潼南县田家镇佛镇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燕关注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缺资金、差技术难题,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资金链紧张:15万元贷款额度对创业者来说,是杯水车薪
作为新代表,王海燕在参加“两会”前,专门走访了一些种养大户,听取意见。
“这些大户多数是返乡农民工,在外有了一些积蓄,就希望回乡创业。”但他们的创业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王海燕举例说,当地一位返乡农民工,积蓄加借款筹资50多万元,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苗木。
苗木成熟期是6年。这6年间,要请人松土、施肥、管护苗木,每年人工支出需要七八万元。“投入了这么多,不可能半途而废,完全是咬牙硬挺着。”这位种植大户告诉王海燕,除了借钱,自己还要靠打工才能维持生活,回报期看起来遥遥无期。
王海燕说,在潼南县,像这样的返乡农民工越来越多。还有一位投资上千万的大户,每天要雇佣的工人超过80位。但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享受的是微企扶持政策,最多15万元的贷款额度,对创业者来说,只能算“杯水车薪”。
为此,王海燕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农业领域的创业,应根据农业投入周期给予贴息贷款扶持,“对于6年见效的产业,贴息贷款的年限也应当相应延长。”
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王海燕有了一些底气。“我们村也有家庭农场,发展的是庭园式经济。”她希望相关政策能尽快出台实施,为创业者免除后顾之忧。
技术关难迈:希望更多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作参谋
另一个难关则是技术。“返乡加入农业大军,其实大家都是门外汉。”王海燕说,鸡鸭兔生病了,泥鳅黄鳝不对劲了,足以让返乡创业者措手不及。技术的问题,几乎是所有返乡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难题。
“我们县有个创业俱乐部,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最怕听谁说鸡鸭鱼发病,一死就是一大片。”王海燕说,大家最希望有农业专家给予技术指导,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为此,她建议,国家鼓励发展农业产业,还要派更多的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作参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