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值收获的季节,济源市大峪镇的大地上飘来缕缕清香,翠绿的烟叶在一座座专业烘烤炉中变成喜人的金黄色,引得烟农喜上眉梢。
在大峪镇的众多烟农中,两位年轻的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中一位叫杨光,今年28岁,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还在城里的一家公司过着安逸的白领生活,如今却回到家乡当起农民。一个叫李崇斌,是大峪镇的大学生村官,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是什么吸引杨光辞掉城里优越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又是什么让李崇斌当起种植烟草的农户?东方今报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种烟政策好 白领小伙辞职当农民
多年前,杨光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面对毕业时激烈的社会竞争,成绩优异的他顺利在省城找到一份儿工作,从事自己的园林专业,享受都市白领生活。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理成章,可是去年,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故乡,和自己的好友在山上承包了大片土地种植烟草。
这一举动让身边许多朋友都百思不得其解,“生活太过安逸觉得有些虚度光阴,那句‘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时时回荡在耳边。”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杨光想创业的“小九九”蠢蠢欲动。
正当28岁的杨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前时,好友捎来信息,“现在济源市种烟政策可好,是个好机会,咱一块儿干吧。”好友李崇斌是杨光的发小,毕业后考入济源市大峪镇成为大学生村官。
在大峪镇烟办工作的李崇斌,对种烟扶持政策了如指掌,今年政府还鼓励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引导大学生村官成立创业联盟,他很早便有了承包土地种烟的想法。但因为专业知识的匮乏,他决定拉专业院校毕业的好友杨光入伙。
也有创业意愿的杨光便开始了多方打探,他来到相关部门了解了具体情况,济源市烟草办工作人员说:“现在种烟全是人工育苗,对于承包大户不仅有产前扶持,收获后还有产后扶持,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最关键的是还可以免费配备专业的烘烤场。”优厚的政策深深吸引了杨光。
成为承包大户 他们华丽转型
哥俩一不做二不休,在济源市大峪镇承包了100亩土地,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两人在家从没摸过锄头,一时间也手足无措。烟办便请专家到现场为他们教授种烟知识,还邀请村里的种烟大户进行交流,分享经验。
“现在的工厂化育苗,自己省了很大工夫,从土地深耕到施肥、育苗、植保、烘烤,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杨光说,以前的村民每家只有七八亩土地,每天起早贪黑种烟,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碰上灾难的天气,更是欲哭无泪。
承包初期,济源市烟草办就投资近40万元为其建造了10座密集式烘烤房,从集中供苗到机械化的集中作业,再到专业化的集中烘烤,完全实现了集中规模经营。
“种出了烟,还有这么专业的烘烤房,不会烤,咋办?”又一难题出现在了哥俩面前,如果没有过硬的烤烟技术,即便种出了好烟,到头来烤不出好烟还是白搭。得知哥俩的难处也是最让烟农头痛的事,烟办又请专家和 “烘烤能手”到现场给大伙儿支招。
由于经验的缺失和今年难遇的干旱天气,虽让哥俩蒙受了一些损失,但他们却依旧乐此不疲,“村里的种烟大户刘玉军,承包了120亩烟田,每亩收益7000余元,除去工人工时费和承包土地的费用,一年的收入至少在20万元左右。”李崇斌说。
“万事开头难,村里这么多成功的例子,只要政策好,不愁没饭吃,况且现在种烟除了承包土地和用人,连肥料都是烟办给的,机械费用我们承担的也就10%左右。这么好的扶植政策,我们肯定会珍惜的!”哥俩笑呵呵地说。
对于未来 哥俩充满信心
“你看,这才干了多久的农活,胳膊都晒黑成这样了。”杨光撸起袖子让东方今报记者看,曾蜜罐中长大的两个小伙子经过一年的历练也成熟了许多,谈起未来,他们对烟田的下一步发展充满信心,“如果有可能,我们还会扩大种烟面积,一定将种烟进行到底”。
像杨光、李崇斌这样的种烟大户,济源市还有近100户。下冶镇石板村的烟农武卫生承包烟田350亩,实行企业化管理,烟草年产值近百万元,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重金”户。
烟叶种植是山区的传统特色农业,也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支柱,但传统的种植方式、分散的种植面积,参差不齐的烟叶质量,让众多烟农手捧“金叶”却难以致富。如今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销售,专业的农业指导,集中的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烟叶种植方式让曾经闲置的土地成了烟农的香饽饽。
近年来济源市烟草办持续加大对烟草惠民工程的投入,“无论是服务园区建设还是服务农场发展,积极促进烟农增收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济源市烟办王伟光主任称,未来种烟如何发展的新路子仍在积极探索中,让“烟田忙,烟农闲”是他们的发展目标。
如今,走在济源市大峪镇山间,一个个玻璃温房育苗室,一片片整齐的烟田,一座座专业的烘烤房,一条条平坦的烟路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这些也为山区广大烟农铺就了一条致富的小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