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当我们拥有时,我们总是埋怨自己没有什么。当我们失去时,我们却忘记自己曾经拥有些什么。何必在意那余年还有几许,何必在意那前行路上有着什么样的安排?只要我们能两相厮守,一起老去……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他和她都出生在鲁西北平原黄河岸边的一个古老小镇,两人是街坊邻居,两家兄弟姊妹都很多,他大她六岁,两家彼此熟悉。刚解放那会儿,村小学刚刚成立,大大小小的孩子全挤在一个教室上课,几个年级的孩子杂坐在一起,因此他与她还是同处一室、师从于同一个启蒙老师的同学。两人可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而且当时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在她眼中他是多才多艺的邻家帅哥,在他心中她是聪明乖巧的邻家小妹,彼此都有一份美好的童年印记。也许是前世有缘,也许是命中注定,最终两人走在了一起,风风雨雨相依相伴几十年。
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哥哥、下有弟弟妹妹,早年间家中开着一家小面馆,面馆门面虽小,可面的口味和质量远近闻名,父母就是靠这小面馆微薄的收入勉强养家糊口。每逢小镇大集,临街的小面馆内总是顾客盈门,那时赶集的庄稼人很少舍得破费,能到面馆吃一碗手擀面就是一种享受。小面馆的生意兴隆,每碗面的利润很低,家中有个面馆,好歹有个收入,因此他家在街坊四邻中还算条件好一点儿的人家,小学时的他仍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闲暇时间帮助父亲记记账,写写算算,因而练就一手好毛笔字。
他自小喜欢描描画画,父亲过年请的财神、灶神,过年买的年画,他都喜欢临摹一番。小镇上有一个池塘,夏日的荷塘景色最美,大大小小的荷叶舒展在水中,岸边的垂柳郁郁葱葱,乡邻散养的鸭子穿行其间,不时追逐争抢着肥美的小鱼儿,得利于黄河水的滋养,每年的莲藕收成颇丰,着实让乡里乡亲过把品尝白莲脆藕之瘾。这一乡村难得的景致也成为他写生练笔的好去处,他常常在池塘边流连忘返,常常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美景,成为乡邻竞相争求的字画。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多才多艺、能写会画的才子。父亲也乐得把他这一手艺展示给乡亲们分享,常常选择他的作品张贴在面铺内,自然招来食客们不少的赞赏,从人们的赞赏中他体会到写写画画的乐趣,更为自家的小面馆增加了不少文化底蕴。
聪慧、多才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最好的省级重点高中,做事一项严谨认真的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在班中有很高的威信,担任班长,顺利入团,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专科学校,从此跳出农家门,成为当时令人羡慕吃公家饭、有铁饭碗的人民教师。
她家境况远没有他好,她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父母老实本分,靠着几亩薄地艰辛度日。姐姐大她七八岁,从小没机会读书,十八岁嫁至黄河岸边一户人家,哥哥外出谋生落脚于一处煤矿,与当地一位姑娘成亲。这样,家中的许多事情自然落在她稚嫩的肩上,上学之余,她既要帮助体弱多病的父母照顾弟妹,又要帮忙做家务,即使这样忙碌,她的学习在班内仍是数一数二的,老师同学都很喜欢这个小巧玲珑但很要强的她。她读中学时,父母先后病逝,家中一下没有了依靠,她在乡邻的帮助下,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东西,含泪安葬了父母,自此挑起家庭的重担。单薄的身体、幼小的身躯,既要照顾弟妹,又要坚持学习,那段日子她感觉真的不堪重负,有时难免偷偷惆怅、伤心落泪。这样坚持了一段日子,她感觉实在难以再坚持,便跑到姐姐家哭诉日子的艰辛,哀求姐姐搬回娘家居住。此时已有两个孩子的大姐,做通姐夫的工作,将大点的儿子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带着幼小的老二搬迁回娘家,为的是照顾尚未成人的她和弟妹。
为了姐姐一家的落户她不知跑了多少腿、磨了多少嘴,掉了多少眼泪,最终感动了当时的村里负责人,自此姐姐又搬回了娘家。就是在家境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姐姐成为她的依靠,她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要强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上了令人羡慕的中等师范学校。
姐姐先后又添了三个孩子,虽说有姐夫那点工资贴补家用,可日子仍然很艰辛,她永远不会忘记姐姐省吃俭用倾其所有,为她上学准备的那新被褥和枣红新棉袄,更不会忘记姐姐送她去师范读书路上语重心长的叮咛,每当想到这些感人的往事,她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从内心感激姐姐的奉献和付出。是利落能干的大姐替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养育几个弟妹长大成人,给了她继续求学的机会,给了她今天的幸福。在她的心中,姐姐对她恩重如山,姐姐的恩情永世不能忘记。
她永远无法忘记那个寒冷的雪天,姐姐为她挎着包裹,一路叮咛,冒雪送她上学的情境,她永远感激姐姐的眷顾,没有姐姐的抛家舍子的付出,就没有她的今天,她永远感念姐姐的恩德,在她的心目中姐姐早已与母亲二字划等号。
她看到大姐日子的艰辛,说服大姐,自己带年幼的弟弟去找远在他乡谋生的哥哥。几百里的路途,边问边走,渴了向路旁的人家讨口水喝,饿了啃口怀揣的干粮,累了就在路旁歇歇脚,边问边走,走走停停。当时的她只有一个信念:找到大哥照顾一段小弟,减轻一下姐姐的压力。姐弟俩经过两天的奔波,终于找到了大哥一家所在的煤矿,将小弟暂时寄放在大哥家。见面很少的哥哥、嫂子家日子也不宽裕,一下子多出一张嘴,困难可想而之。嫂子固然有多么不情愿,还是可怜弟妹跑那么远的路,在哥哥的极力争取下将小弟暂时留下。放下小弟的她总算舒了一口气,连日赶回师范学校上课。
一个月后,迫于家庭生活困难的压力,日子同样窘迫的哥哥无奈将小弟送回老家。
三年生活紧张期间,人们度日如年,一家饿死几口人的情况很多,姐姐宁肯自己忍饥挨饿,有一点粮食也先让弟妹和孩子们分食,个中的辛酸和无奈唯有她最清楚,她巴不得早一点参加工作,早一点替姐姐分忧解难。无奈之下她又一次将小弟送往大哥家,怕大嫂拒收她偷偷将小弟送至哥嫂家门口便抓紧返回。她也知道大哥为难,可她实在为姐姐的艰辛难过,她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好在那时学校还有一点定量的粮食供应,每个学生一天六两粮食,后减至四两,勉强可以维系生命,多数时候也是在半饥半饱中坚持学习,与家乡挨饿的同龄人相比她已经算是够幸运的。她发誓将来一定好好报答姐姐的恩德。
他早于她一年毕业,他们先后走上了教师岗位。他分在离家百余里的一处高中教学,而她分在了离家很近的一处乡村小学,经人牵线两人羞羞答答的开始交往。
他家的面馆生意曾经红火多年,后也因父母体弱年衰而再无法继续维持,大哥二哥不得不随闯关东的人潮外出谋生,弟弟也参军离家,他成了家中的唯一经济支柱。他清楚记得他第一次去她家的窘迫,分明她姐姐担心他家日子紧、兄弟多,怕妹妹嫁过去后会受委屈,对他的到来很不热情,敏感的他能清楚的感受到这些。此时乖巧漂亮的她也有同龄人追求,矛盾的她将此事告诉他,并问他该怎么办,他当时也没明确表态,只说让她自己拿主意,聪明的他巧妙向那位透露了两人的恋爱关系,那位追求者很知趣的主动退出。
时至65年,两人已恋爱交往两年多的时间,虽然谈不上热恋,但彼此有一定的了解,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贫寒岁月、喜结良缘
那年月,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不久,经济极度紧张,物资极度贫乏,人们的收入很低,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为了买双鞋子,他排队排了半天,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可已经没有合适的号码,想想排了这么长时间队,再看看后面那么多等待买鞋的人,他只好将就着拿走一双大一码的大鞋。就这样他只好将鞋带系的紧了再紧,鞋仍然一走一掉,就是趟着这双大鞋,到新学校报到上班,就是趟着这双不合脚的大鞋到她家求亲,以至于多年后的老同事见面,还奇怪他为什么当年穿的鞋子如此之大。
他工作非常认真,加上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一学期回来不了几趟,多数时候一去数月。虽然自小相识,可真正谈情说爱的时间并不多,更别说长相长思守的日子,仔细算来见面交往的温馨日子真的寥寥无几,也属于那个时代先结婚后恋爱之列。
他大她六岁,65年春节临近,已经二十八岁的他在当时的农村已属大龄青年,他拿定主意准备和她摊牌,要成要散给个明确的态度。若同意结婚,就年底结婚,若不同意就此分手。此前他曾有过几次结婚的请求,可她总犹豫不定,难得见一次面也总是保持一定距离,迟迟没给他明确的答复。非常苦恼的他对此已不报什么幻想,犹豫再三寒假准备在学校过年,学校领导力劝他回去再争取争取,就此放弃很是可惜。经不住大家的劝说,再者考虑到在外过节家人担心,便改变主意,决定返回老家再做做工作。此时已是腊月27,年关临近,家家都已忙着准备过年。
回到家中,他速找介绍人传话,此时她还在小学校执行护校任务,出乎意料的是:她终于明白了他的一番苦心,知道他很在乎她,很喜欢她,于是她接受了他年前结婚的请求,决心和他携手一生。
本来忐忑不安的他得知这一喜讯喜出望外,可不善言辞的他自己羞于直接找她的领导开介绍信,想来想去,只好求助两人的启蒙老师,偏巧这天老师家正光忙着扫屋,看到老师忙着,他怎么也不好意思张口,等老师扫完屋,将摆了一院子的东西收拾就绪,通开土炉子,烧开水,沏上茶,热情的拿出稀罕的年货,亲自操刀做饭,小砂锅中炖上猪肉和山药,真诚的招待他吃晚饭。等老师忙完这一切,方想起来问他今天来有什么事,他这才羞羞答答的说清事情的缘由,老师只怪他不早说,明天等着拿介绍信走,此时天色已晚,这下老师也真替他着急了。师徒二人匆忙吃完饭,急速赶往十几里开外的小学校,真是越忙越出乱子,越急越出问题,他的自行车偏偏半路出了问题,地冻天寒,黑咕隆咚,到哪里去找修自行车的人,没办法,两人只好用一麻绳将自行车捆扎一番勉强推着走,待摸黑找到她的领导,再到学校盖好公章已是深夜时分。
正在护校的她抓紧随他一块回家,一同护校的同事听说她要结婚,赶紧塞了五元人情钱给她,她说什么也不要,给人家塞在门缝中悄悄离开。回到家和姐姐一说,姐姐感觉措手不及,责怪他家不早点打算,事已至此,看她已经答应结婚,姐姐再不满意也不好再说什么。
就这样,腊月二十八,两人骑自行车速奔百余里外他的单位,开好介绍信,到照相馆照相,急奔民政局登记。一切还算顺利,办完手续,他长舒了一口气,知情的几位领导同事都替他高兴。
他急忙赶回学校他的单身宿舍,可怎么也不见她回来,担心她路不熟,抓紧返回原路寻找,结果是她正在沿途百货公司买毛巾、牙膏、牙刷。
这次她爽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也真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他感到由衷的幸福。正可谓好事多磨,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时的人很保守,即使已经登记,若结婚仪式没举行仍不好意思同居。晚间将她安排在校长家借宿,校长及夫人恰好和他们同学,热情的应承将选择合适的时间为他俩张罗婚礼。
那年是小今年,29下午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年夜饭,多数同事已经回家过年。在校长夫妇的热情操持下,居住学校和就近的同事们帮助他将简陋的单身宿舍清扫干净,心灵手巧的他剪了两个大大的红双喜,亲手张贴在宿舍的门窗上,使那间单身宿舍改造的新房陡增几分喜庆。托人从供销社购买了几斤花糖,走关系从肉食站买了六斤多猪肉。大年初一这天,热情的校长亲自为他们主持操办了一个既简单、又隆重的婚礼,大家帮忙做了几个像样的好菜,请当时的领导和要好的同事吃了一顿饭,喝了几瓶喜酒,便算是婚宴。学校照顾他又给他增添一张单人床,这样两张单人床幷做一张简易的双人床,要好的同事还凑份子赠送了花瓷脸盆和新暖瓶。当时家中给准备了几床新被褥,可因路途遥远、走得又匆忙,没办法带,好心的同事邻居临时给凑了两床被褥,他穿上远在东北的大哥寄给他的一套新衣服,她就穿着随身所穿的旧衣物,两人拜堂入洞房。
婚礼结束,冷静下来的他方意识到因太仓促,都没想到给她购置点像样的衣物和纪念品,可她众人面前,没有半点怨言,对自己的疏忽大意他感觉很是惭愧,对她的宽容大度他内心充满感激。
就这样,在那贫寒的岁月,就连婚礼招待共计花费了七八元钱,娇小漂亮的她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新娘。
三尺讲坛、比翼双飞
两地分居的日子是清苦无奈的。他们各自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坛,天性要强认真的他们很快成为各自单位的教学骨干。他们各自还要从本来就不多的工资中挤出部分贴补家用,就这样夫妻俩仍聚少离多的各自奔忙在工作岗位。
相隔两地的她只有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家庭中琐碎的一切,结婚后第二年春天,她欣喜的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将为人母的那份惊喜被随之而来的忐忑和忧愁所取代,她发愁自己怎么带孩子,期盼远在百里之外的他能早些调回家乡,结束这种劳燕分飞的两地分居生活。
时光飞逝,转眼女儿出生,初为人母,他又不在身边,凡事得自力更生。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他们的工资虽然有所提高,但多出一张嘴,本来就拮据的日子自然更需要精打细算。女儿的出生使她日常生活更加忙碌,陡然间独自承担一份养育子女的重担,若不是当时小学校的同事们帮忙照顾孩子,她自己真不知道如何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这也使远在他乡的他增添了一份牵挂和思念。
看到她自己带孩子如此艰辛,他也有了请求调动的念头,他因工作认真出色,单位领导很舍不得放手这一人才,经再三争取,学校还是忍痛割爱,体谅他两地分居的难处,同意放行。这样在女儿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如愿调回本县一所中学任教,课余时间隔三岔五便可骑车赶回三四里之外她所任教的小学和家人团聚,自此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他和她拥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口之家。
高中的教学任务重、压力大,虽不刻意追求什么但做事一向认真的他工作很快打开局面,成绩显著,在师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同时也得到领导赏识,继而提拔重用。他先是被提拔为教务主任,在朋友的提醒督促下递交入党申请书,顺利入党,两年后又被提拔为业务副校长。此时他既要忙教学又要忙管理,肩上的胆子很重。多数时候因忙于学校繁杂的工作,根本没时间帮她做家务,更别说照顾孩子,他刚调回的两三年间,家务活仍多是她一人承担。随着儿子的相继出生,她的负担也随之加重,既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又要搞好自己的教学,常常是哄睡了孩子再备课、批改作业,常常忙至深夜,要强的她什么事也从没落在别人后头,在学校也是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再苦再累只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她很知足,所有的困难她都默默承受着,默默支持他的工作。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好老师,更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好领导,可在家中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工作上,每天早出晚归,孩子们尚在睡梦中时他已出家门,每当他披星戴月回到家时,孩子们早已入睡,对两个孩子的照看很少,以致于两个孩子更亲近母亲,想想这些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亏欠妻子和孩子。
工作上的他一丝不苟,认真能干,生活中的他却是一个从不讲究吃穿之人,待人和善、为人谨慎,就是怵头走夜路,为此还闹过笑话,以至于多年后她提起这事还笑他“草木皆兵的胆小之举”。那是他晚自习结束回家路上的遭遇,看到路旁沟边上蹲着黑黑的人影,他以为是打劫的坏人,怎么也不敢过去,待返回学校喊来众人一看,结果是蹲在沟边浇地的机器,虚惊一场的他也觉得很不好意思。这事多年后仍成为她评判他胆小的有力证据。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几年后他因工作出色,上调县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半年后她也随之调到县实验学校任教。举家迁往县城在当时是件很令人羡慕的事情,家就安在当时的教育局,后分得两间平房一个小院,自此他们拥有了一个县城中像样的温馨小家。
一双儿女先后入学,就在她任教的实验学校就读,她可顺道骑车带着两个孩子一块上学,虽说学校离家二里多路,每天忙忙碌碌,生活渐渐有了规律,她很快乐、很充实、也很知足。
他是一个潜心研究学问的人,来到教研室后,良好的学术氛围更使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的投身教学研究,他所负责的学科教研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极大的促进了学科教学,他也很快得到局领导的赏识,提升为教研室副主任。
一双儿女乖巧可爱,知道自己学习,自觉完成作业,很体谅父母的辛苦,从不惹事生非。后顺利升学,毕业后女儿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儿子成为一名银行职员。他也因工作出色提升为副局级干部,调任一所师范学校任业务副校长。除去担任领导职务主管教学以外,他还亲自为师范生讲授教育学课程,他的课上的生动有趣、而且穿插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实例分析,说服力强,有很强的感染力,很受大家欢迎。
热诚、爽直、勤奋的她,凭着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和对工作的满腔热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绩,在单位有很好的口碑。在当地教育界他与她可谓是一对比翼双飞的模范夫妻。
生死边缘、不离不弃
随着师范学校的撤并改制,他成为一所县属职业学校的业务副校长,为这所学校的建设和县教育布局的调整并校,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大家公认的办事公道、受人尊敬的老领导之一。
年事已高的她在退休前两年也调往他的单位,从事后勤工作。自此结束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地奔忙,随之举家西迁至他的新单位。
此时住房条件大大改善,按职位他分到了一个三居室的大院子,院子中栽种了香椿、葡萄、苹果、枣树等,一年三季葱郁、瓜果飘香,大大的院落布置的就像一个美丽的花果园。她也顺利晋升高级教师,工资收入大大提高,一双儿女先后成家,儿媳和女婿的工作单位都很好,收入稳定,小日子都过得不错,经济上根本不用他们操心。
来到新学校两年后他光荣内退,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每天写写画画,忙的不亦乐呼。早年间喜好书画的朋友知道他现在有自己支配的空余时间,还主动约他帮忙。如此充实、丰富、悠闲的退休生活也很令人羡慕。对生活从不讲究的他在购买喜欢的纸张笔墨及工艺品上却很舍得投资,家中也委实积攒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字画、木刻等。客厅中大大的壁橱中摆满了他所购置搜集的心爱之物,而且每一件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来历,每当有来客观赏,他都很高兴的一件件如数家珍,乐的与人分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样的好日子不到两年,他终因多年的奔忙、操劳及忘我的工作积劳成疾,突然有一天腹痛难忍、腹泻不止。以往有点小病他从没当回事,吃几片药也就没事,可这次连续几天的用药都难以控制,一天大便次数十多次,这样一般人已经很难消受,本来就不很强壮的他终于浑身无力,卧床不起。
看到日渐消瘦的他如此难受,她催促他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是结肠炎,接下来的日子是连续十几天打针吃药,可奇怪的是仍难控制病情,时好时坏。儿女们着急,随带他到省城大医院检查,结论一致,日渐消瘦的他已没力气说话,脸色苍白,突然间仿佛苍老了许多,看着令她心疼不已。
她看在眼中、急在心里,怕耽误孩子们的工作,考虑再三,决定只身一人带他到北京求医治病。
北京大医院人满为患,若没有熟人很难立即入住,幸亏有一位在北京读书的侄子帮忙,顺利入住北京协和医院。一经检查,结果触目惊心,不容乐观。肠中的溃烂点已经很多,治疗方案有两个:一是手术治疗,延长生命;二是保守治疗,控制病情。两项方案都可能难以根治,只能以观后效。听到这一消息,仿佛晴天霹雳,她简直被击懵了,空前的恐惧和无助,片刻的慌乱之后她立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反复告诫自己:不能跨!垮了他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一定要拯救他!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拯救他!这么多年来他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生活……
想到这些,她默默将检查结果藏好,擦干眼泪,强作笑脸返回病房,怕他和孩子们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她故意隐瞒了他的病情。在这焦虑、矛盾、无助的时刻,她连一个可以商量的人也没有。看到同病房许多病友手术结果并不理想,她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依然决然的作出保守治疗的决定。在他面前她刻意做出一副轻松的样子,每天笑脸相迎,打针、喂药、喂饭,等心绪镇静下来,她平静地电话告知孩子们放心,默默一个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没日没夜的守护着重病中的他。
儿女都很孝顺,千方百计筹钱给父亲看病,不让她为钱的事情发愁。每天几百元的住院开支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一般家庭收入是远远承受不了的,她知道一双儿女为拯救父亲的生命不惜举债贷款,她为有两个懂事的好儿女而欣慰。
每天大剂量的用药,可病情仍难控制,饱受病痛折磨的他此时对自己的病已失去耐心,情绪非常低落,为减轻他的思想压力,她千方百计的开导他、鼓励他,给他信心和力量。她始终默默抱定一个信念: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绝不放弃、绝不抛弃、绝不能等日后后悔。
又经一段时间的治疗,结果收效甚微。相濡以沫几十年,她不忍心看着他终日饱受病痛折磨。他分明也能感受到她刻意的轻松和笑容,从中他早已猜出了自己病情的严重和棘手。经多方打听,她得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疗此病更有名,于是她便立刻想办法联系中日友好医院,得到能入住的答复,立刻带他转院。
为了给他调剂生活,让他吃上可口的饭菜,住院期间购买了做饭的必备炊具,他这种病饭冷了、凉了、硬了都不行,她每天变着花样的为他做可口的饭菜,期盼奇迹能够出现。这下转院可真是麻烦事,不但要照顾极度虚弱的他,而且还要携带这些锅碗瓢勺及换洗衣物,满满几大包行李,背的背、挎的挎,就跟逃荒的人一般,待艰难的来到中日友好医院住院处,本来答应好的情况结果又有变化,说今天已经住不下,让他们明天再来。
举目无亲,又带着一个重病人,大大小小的一堆行李,他们如何能等待明天。情急之下,她将他安抚在一树荫下照看行李,只身跑到医院办公楼中寻找院长室,待好不容易问到院长室,未曾开口她已经泪流满面,多日来的焦虑、忧愁、压抑、恐惧,顷刻间全化作无声的泪水奔涌而出,她哽咽着叙述完事情的经过,这时的她已经是泪人一个,就差没跪下来求那位院长。老院长很同情他们的遭遇,立刻电话通知住院处,要求相关人员克服困难想办法让他们当天入住。等再折回住院处,自然招来当班人员的不满和白眼,可毕竟为他的治疗赢得了时间,受再多的委屈她也认了。
中日友好医院的治疗结果并没有向她所期待的那样好,转院后仍是大剂量的用药,每天打吊瓶的时间足足十几个小时,每次的灌肠治疗都非常痛苦,可病情仍未能得到完全控制,结肠中的烂点仍有增无减。他暗自伤心,有时甚至想放弃治疗干脆回家。
此刻的她就是他的依靠和精神支柱,她唯有选择坚强,鼓励他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断给他打气,帮助他树立一定会好起来的信念。
在大难临头的时刻,娇小的她依然站成了一棵鼓舞全家、为他遮风避雨的大树。
人们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命运有时真能折磨人。这天她正赶着买饭返回病房,一位病友和她打招呼,她刚停住脚步,一辆卡车猛撞过来,猝不及防,将她重重的摔出好远,当时目睹这一切的他着实吓出一身冷汗,急得眼泪都留了出了来。幸亏有惊无险,只是一点皮外伤,她坚强的爬了起来。
劫后余生、超越苦难
她一面陪同他在中日友好医院坚持治疗,一面千方百计的打听其他可以治疗此病的偏方和途径。她时常给自己打气:天无绝人之路,要坚强、要与命运抗争,绝不能等来日后悔。她更期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有治愈这一顽症的奇迹早一点出现。
偶尔有一天她听说陕西西安附近有一位老中医可治疑难杂症,抱着一线希望,她决定冒险一搏。求生的欲望也促使他很顺从她的决定,她毅然背起大大小小的几大包行李,带上重病的他,踏上了奔赴西安的漫漫求医征途。
此前她从未出过如此远门,更未独自奔赴这么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为了拯救他的生命,她此刻已无所畏惧,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他好起来。
列车在有节奏的前行,她无心欣赏车窗外的风景,悉心照顾着极度虚弱的他,一会儿喂饭、一会儿喂药、一会儿搀扶他入厕,漫漫千里的路途,她默默祈祷上苍保佑他顺利平安到达西安,保佑他们能顺利找到老中医。几十个小时的颠簸,她竟然没敢合眼,无微不至的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他很担心把她熬跨,劝她睡一会儿,她坚持说自己不累,她在以超人的毅力驱赶着疲倦和困意,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已是五十多岁的她竟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到西安:这个寄予她一线希望、举目无亲的陌生地方。
下车后她顾不上喘口气,便抓紧打听老中医的行医处。等换乘汽车,走了很长一段陡峭盘山路,好不容易赶到此处,令人失望的是前几天这位老中医刚搬至百公里以外的一处偏僻小县城。这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命运仿佛故意捉弄人,故意考验她的耐心和毅力。此时天色已晚,疲惫不堪的她只好打起精神,背起大大小小的包裹,搀扶着弱不禁风的他,先找了一处小旅馆住下,明天天亮再做打算。
世上也真是好人多。他们入住的小旅馆主人,了解了他们艰辛的求医之行很是同情,主动热情的给他们提供帮助。不幸的事竟然接踵而至,防不胜防,连店主人和入住的客人竟然夜里都煤气中毒,幸亏有人及时发现施救,才避免了一场灾难。第二天热情的小旅馆主人还套上自家的马车将他们送到车站,帮他们问清楚那位老中医的去处,将他们送至公共汽车上。人在困境遇到如此无私的帮助,非常令人感动。她非常感激好心的旅店主人,想多给店家留点钱可人家说什么也不要,情急之下她将胳膊上所带的一只银手镯摘下,含泪送给旅店主人留做纪念,热情善良的旅店主人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这位助人不图回报的好心人令她久久难忘,多年后她常提及此事,借以教育儿女得助人时且助人,做人要善良真诚,做人要懂得感恩。
费尽波折,又是半日的山路颠簸,终于在一处偏僻的小县城找到了要找的那位老中医。
诊所虽然破旧,可抱着一线希望前来求医问药的人还真不少,住房条件和饮食条件都很差。他们若不是为病所迫,病急乱投医,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到这千里遥远的山区偏僻小县城。
别管明天的结果会怎么样,别管日后的疗效会如何,眼下总算找到了想找的老中医,她唯有强打精神,想法照顾好重病的他。
她借车打问着从遥远的地方买来蜂窝煤炉和蜂窝煤,自己起火做饭,为了他能多吃几口可口的饭菜,她真是费尽心思,天不亮就起床早去买菜,披星戴月排队挨号为他取药。
这位老中医讲究以毒攻毒,每天近四斤又苦又涩的中药汤,莫说是要一久治不愈的腹泻病人喝下,就是健全人喝起来也有困难,想想就令人望而生畏。更可怕的是,每间隔两天还要喝一斤有毒的中药汤,每喝一口这种毒药汤,都要配着及时喝下大量的凉水冲洗肠胃,共计需喝下十公斤凉水,继而便上吐下泻,准备两个大大的桶,一个下面蹲着腹泻,一个前面摆着呕吐,稍有不慎,或饮水偏少冲洗不干净,极可能中毒,每次都折腾到深夜,个中的滋味和痛苦可想而知。每当面对这一碗不得不下咽的有毒中药,他都胆战心惊,恐惧异常。可为了不辜负她的一片苦心,他仍尽最大努力坚持每天喝下那又苦又涩的药汤。每当领到这碗有毒的汤药,她也特别小心,注意督促他如数喝下那冰凉的水及时冲洗肠胃。正值寒冬时节,如此治疗方法,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很难想象,有时他真的想就此放弃治疗,快些回家。她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可在他面前她仍变着法的给他鼓劲,为了不让她伤心,他竭尽全力配合治疗,同样期盼着奇迹会出现。
就这样慎重了又慎重,小心了又小心,结果有一次他服药后还是中毒昏迷。深更半夜,举目无亲,欲哭无泪,情急之下,她只好深一脚浅一脚摸黑去找老中医。早年间她得过心率不齐的心脏病,也因此短期住过院。内心焦急,加上走的过激,她晕倒在弯曲的山路上。迷迷糊糊只听到有人在问话,可怎么也睁不开眼,更挣扎不起来。也真是苍天有眼,万幸的是被一陪同母亲看病的姑娘发现,及时施救,为了他,为了那最后的一线希望,她强睁开眼睛,顽强的爬了起来。那位善良的姑娘及时帮她找来医生,他也被抢救过来。问清姑娘的情况,原来是淄博老乡,那姑娘是桓台县耿桥镇人,姑娘的名字叫耿静。两人对姑娘感激不尽,日后回到家乡,两人特意到姑娘家拜谢,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
年关临近,儿媳临产。此时她是一颗心两头都悬着:一头是生命垂危重病的他,一头是相隔千里待产的儿媳。何况她就这么一个儿子,如此需要她的时候她却无法回家。焦急和无奈时时折磨她,那种心焦的滋味又无处倾诉,只有躲到没有人的角落偷偷抹眼泪。好在终于等来了儿媳顺产的电话,得到孙女平安降生的喜讯,两人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她唯有不惜长途电话费,千叮咛万嘱咐儿子诸多的注意事项,将儿媳托付给亲家母,以这种无奈的方式尽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每次从电话中听几声小孙女的啼哭,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们都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为了他的病,他们不得不远在千里之遥的他乡过春节,为了赢得老中医更上心的给他治病,她天不亮包好年夜饭水饺,深一脚浅一脚的起早给老中医送去。
就这样在牵挂和煎熬中苦撑了几个月,转眼已是春末夏初,电话中已依稀能听到可爱的小孙女牙牙学语之声,她恨不得立马医好他的病,立刻飞回孙女的身边,尽一个做奶奶的责任。无奈他的病虽有轻微好转,可每天大便的次数仍多得惊人,大便中仍时常可看到脓血。
她坚信奇迹会出现,执着的固守那份希望,坚信他一定会好起来。
世事难料,突然有一天老中医不辞而别,医疗点的病人一下陷入莫大的恐慌和无助,后终于弄清原因:老中医因医疗事故出了人命而被捕入狱。
没办法,只好电告儿子速来接他们回家。如此艰辛坎坷的求医之行,,没成想结果竟然如此,她实在不甘心,她躲到无人处放声大哭一场,将长期以来的酸楚和无奈全部化作泪水倾倒出来。可理智告诫她不能放弃,不能悲观失望,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不断给自己打气:天无绝人之路,回去再慢慢想办法。
儿子接到电话既担心又着急,片刻都不敢耽搁,在一位挚友的陪伴下速奔西安,辗转找到他们。望着憔悴无奈的父母,儿子强忍泪水,默默帮他们打点行李,没办法带的东西都统统送给房东及病友。大家心中都很清楚:连首都最好的医院都无能为力的病,即使老中医不出问题,治愈的希望也很渺茫。他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已不敢再有什么奢望,只希望快些回到久别的家,顺其自然,听天由命。
经过几个昼夜的辗转奔波,终于回到阔别一年多的家。望着天真、可爱、漂亮的小孙女,他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们多么期盼奇迹能够出现,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日子共享这份难得的天伦之乐。
余年几许、美丽牵绊
回家之后,他再也不愿终日与苦涩的汤药为伴,许多时候,饱经病痛折磨的他情绪很低落,但为了她和孝顺的孩子们他自知不能放弃。
坚强执着的她始终不放弃、不抛弃,每天精心为他烹制一日三餐,千方百计为他进行食疗,只要得到有益于他的病情的信息或方子,她都千方百计的劝他尝试。偶尔得知孟氏拔罐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她立刻跑到专卖店,买回几十个,每天天不亮就早起为他拔罐治疗。细心的他为了不辜负她的那份执著和关爱,每天坚持做好治疗记录,将大便次数进行比较,从中总结分析,甚至做成变化曲线,从中搜寻哪怕丁点可喜的变化。每当减少一次大便,他们就仿佛看到一线希望,就会增添一点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
真是“老天不负苦心人”。也许是她的坚持感动了上苍,也许是他的坚持终有了回报。慢慢地他腹泻的次数减少,半年之后,他面色已有些红润,体重也有所增加,虽然大便的次数仍较常人偏多,可这些可喜的变化已经让他们真正看到了希望,对几年来一家人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是莫大的鼓舞和安慰,是对她几经波折、历尽千辛万苦、为他默默付出的最好回报。
有点力气的他开始下地走动,也开始高兴的与前来探望串门的客人聊聊天,谈谈书画,有时甚至自己也搞点力所能及的书画作品。几次参加老干部书画展,都获得不错的奖项。偶尔天气好的时候还上街逛逛,选购一些喜欢的小工艺品。她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她无愧于自己的选择和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爱情诺言,是她的执著和无私无畏的关爱帮他战胜了病魔。逐渐康复的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更从内心深处感激生死边缘的几年中她的关爱和默默付出,决心好好珍惜自己,陪她更好的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孩子们的孝顺远近闻名,都能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外孙、孙女也活泼、健康、聪明、可爱,他们很知足,也很自豪。近年来,他开始琢磨如何浓厚孩子们的家庭责任感和自信心,经两人精心策划,决定每年年底召开家庭表彰总结茶话会,奖先树优,营造一种浓厚的和谐、上进的良好氛围。奖金从两人的退休金中筹集,表彰的奖项有:“好孩子”、“好家长”,而且对所发奖金的用途有明确的规定,奖金的数额三百元到五百元不等。每人要先对一年来的工作、生活、学习等进行反思、总结、发言,家庭成员间彼此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然后全家人进行投票选举,得票多者当选,然后是他作为一家之长,带头总结发言,带头做自我批评,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最后由她颁发红包对当选人员重奖。
其实孩子们都明白他们的一番苦心,他们是在变着花样为外孙、孙女积攒教育基金。每年的评选也很有趣,两个孩子自然当选好孩子,优秀家长的人选评来评去可总是锁定贤惠的儿媳和大度的女婿。儿子和女儿多数时候没戏,不知是两位刻意这样安排,有所偏向,还是儿媳、女婿确实在家中人缘特好,总之每年的家庭表彰总结大会开的是其乐融融、皆大欢喜。这也成为街坊四邻羡慕、公认的和睦好家庭。
最有趣是每年的春节他依据当年属相所搞的小制作:什么闻鸡起舞、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后来他还迷上了通过电脑进行相片组合设计,自己亲自操胡琴、孙女、外孙又是吹笛子、又是舞蹈,将一家人最理想、最阳光的照片剪辑组合在以辽阔的大海为背景的画面上,所组合照片不但诗情画意、意境深远、其乐融融,还别出心裁为孩子们提出了家庭奋斗目标: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方兴未艾等,耐人寻味、语重心长,寄托了他对下一代美好的期待和深切厚望。
他爱憎分明、个性很强。她直爽性急、善良真诚。身体康复后无忧无虑的他们,生活中自然少不了丁丁当当的拌嘴和观点不同时的较真争辩。好多时候谁也难以说服谁,常争个面红耳赤,难分高下。孩子们也知道这是两人身体康复后晚年生活的调节剂,孝顺的儿子有时也和他俩逗个趣,给这个助助劲、为那个加加油,笑观两人的叮叮当当。因为儿子清楚:只要两人有劲、有心情叮当,身体就没问题。女儿的调节更有绝招,看两位叮当紧了,甚至“鼓励”她和他离婚,说咱再找个不生气的。听到这些,两人自然偃旗息鼓,进而一起反攻女儿,那点小矛盾自然化解,这倒成了两位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小插曲。在这平凡、琐碎的叮当中恰恰彰显着彼此那份独特的关爱、真诚和呵护。
如今已七十多岁的他仍每天陶醉于写写画画,天不亮就起床,拔罐、做饭、看新闻、搞创作,生活极有规律。高兴时风衣一穿、方格围巾一围、鸭舌帽一戴,俨然一刚下飞机的大学究,本来就文质彬彬的他更显文人风度。当有人开玩笑夸赞他有风度时,他也乐得顺水推舟,开个玩笑,一脸认真、幽默、夸张的表情,然后故作惊呀的说:真的那么帅吗!那你看我是否还能再找个十八的大姑娘。说罢自己先忍俊不禁的开怀大笑。
身体康复后的他,为了凝聚家族后辈的人心,增强家族后辈的家族观念,增进亲人间的了解和沟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两次起草修订了本家族的家谱,由最初的手写稿到后来的油印简易稿,再到最后修订完稿后请印刷厂印制装订的精美册子,前后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自己投资、自己跑腿、多次校版、最后分发邮寄至本家族的各个家庭。能为后辈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感到由衷的欣慰,看看自己续写印制的精美家谱,他自己也感觉很有成就感,家族中的晚辈们收到饱含他大量心血的这一特殊礼物,更是对他倍加感激崇敬。
她则报名参加了县老年大学,唱唱歌、打打门球,每天忙得不亦悦乎。心地善良、懂得感恩、待人真诚的她,来到县城稳定下来之后,多年来可没少给姊妹和弟弟家的孩子们帮忙,不是这个在此借宿读书,就是那个在此借宿学车,她甚至帮妹妹家孩子向朋友借钱三万元帮其买车跑运输,对于兄弟姊妹的孩子她能照顾的绝对竭尽全力、毫无保留、不求回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08年春天,身体彻底康复后的他竟然有了想出远门的念头。早年间闯关东谋生的大哥二哥两家均在东北,如今已繁衍生息为十几口子的两个大家庭。早年间两个哥哥十年八年回不了一趟老家,侄孙们有的甚至从没回过老家。如今两位哥哥已经去世,他很想在有生之年去东北看望两位嫂子和孩子们。
身体不好时,他不敢有这样的奢望。这几年身体康复,他好想及早了却这一心愿。北京奥运会之前就早早筹划,并让儿子带他几次去张店选择要带的礼品,计划等北京奥运会结束立刻出发,一来看看亲人,二来也算作两人一次享受生活的旅行,坐坐飞机、开开眼界。就在准备出发之际,她和他不慎都感冒了,而且来势凶猛,此时她还要按时参加老年大学的歌咏比赛的训练。自从他那次大病痊愈后多年来很少感冒,可这次也赶上了流行感冒,而且连续几日用药收效甚微,他筹划近半年的远下东北的旅行计划不得不因此而取消。为防病情加重,他主动到县医院住院治疗。
孩子们劝她及早去医院就诊,可为了不影响老年大学的训练和演出,她白天到门诊打吊瓶,晚上照样参加训练,一直到坚持参加完比赛。她就是这样一个宁愿委屈自己也要顾全大局之人,令人敬佩,令人尊敬。等比赛结束,她已经上呼吸道严重感染,呼吸困难,咳嗽不止,极难忍受,不得不住院治疗。
他的病情稍有好转,便不顾孩子们的反对坚持到医院守护她,一是为了避免孩子们医院和家两头奔忙,二是为了让住院的她避免担心家中的他。虽然感冒中他没力气照顾她,可陪她解解闷、聊聊天,他心里会好受些。他的到来对她也是一种精神抚慰和鼓励。孝顺的儿子肯请医生给她用最好的药,期望她早点好起来。待病情稍有好转,病房中又可听到他们观点不同的争辩,每当此时,负责守护的儿子照旧跟着掺和掺和,逗逗这个、批评批评那个,反而能很好的结束两人较真的口水之战,也正是在这温馨琐碎的叮叮当当中,传递着彼此无私、坦诚、真挚的关爱。
看到她又有力气和心情较真争辩,他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经半个多月的治疗,她终于痊愈出院。小心谨慎的他仍不放心,坚持要她到市属大医院进行康复检查,等大医院也确诊真的没事了他才彻底放心。
人生有涯,余年几许。坎坎坷坷一路携手走来,他们既领受了漫漫岁月的风雨洗礼,更超越了生死劫难的严峻考验,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相辅相携、不离不弃,如今无论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彼此已成为对方不可或缺的美丽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