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小孙子带着他的小伙伴,跑上楼,冲进客厅,打开电视就看《西游记》。两眼瞪得大大的。不时爆发出咯咯咯笑声。其中一个男孩,一手拿着捡来的竹棍,一手撘凉棚,瘪着嘴,两眼不住眨着,弯着腰,在学孙悟空呢。
“好看么?”我不禁问道。
“好看。”一哄而起。
“有趣么?”我有意问道。
“有趣。”不假思索。
“什么意思?”
“就这个意思。”不以为然。
一会,一个男孩说了,“大闹天宫啦。”
“还有打杀妖精。”
“三打白骨精。”一个抢着说。
“三借芭蕉扇。”另个抢着插嘴。
我轻轻摇了头,“有人说大闹天空是反封建反权威。以后那些大大小小妖精好像是影射明王朝社会。其实这不是它的全部。这只是它枝叶,而不是它的树干。”
“那美猴王总该是了吧?”一个男孩扬起头说。
“对对,还有猪八戒。”
“也不是。”
“那是谁?”孩子们瞪大眼,疑惑问。
“唐僧。”
“唐僧?哈哈哈,你搞错了吧?”一句话炸开了锅,孩子们大笑。
“这家伙最没用,见人只晓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有的孩子甚至合掌学唐僧念起阿弥陀佛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来。
接着爆发出杂乱的哈哈大笑。
但我不为所动,问道,“全书写的什么?”
“西天取经啊。”
“谁西天取经啊?”
“嗯嗯,好像是唐僧呢。”孩子们摸着小脑袋说。
“这就对了么。唐僧前世原本是如来佛侍前弟子,但不听说法,轻慢如来,故被贬真灵,转生东土,再一步步到西天取经。
“这次他可是虔诚的。表现在他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这跟猪八戒不同,猪八戒遇到一点困难,就喊着分东西散伙。应该说,唐僧每次遇难,都是生死攸关,劫后余生,但他从不畏惧,而是继续上路。九九八十一难,每次难后都如此。
“再就是严守佛教的戒律。这可不是表面装的,而是与生具有,形成他生理本能。尤其是在女儿国,他能舍弃一国之王,全国之富,倾国之貌,何等难得。”
“他能西天取经还不是孙悟空打得好。”一个小孩不服。
“对。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单凭他自身力量,别说八十一难,就是一难,他也过不去,早成了妖怪桌上美餐了。”
“哈哈哈……”
“这都凭着他徒弟力量。可那美猴王为什么不守着猴山享福,而来这路上打打杀杀,那多危险。”我言归正传。
“我知道,那是观世音菩萨点化呀。”一个小男孩举手抢道。
“还有猪八戒,沙僧。”
“还有,还有小白龙马。”一个小男孩摸着头想了想补充道。
“那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点化他们呢?”
“这……”小孩语塞,不知所措了,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对对,那是他们犯了错误。”孩子们突然想出来了。
“不不,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是为唐僧的虔诚所动,如来佛设计八十一难,也是为了考验他们的虔诚。
“所以《西游记》看是一部神魔小说,表面上打打闹闹,十分热闹,其实是一部通俗佛经。宣讲它教义。即要想取得真经,就必须要心诚。心诚则灵。
“当然,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知道《西游记》并非为作者一人所作,他只是收集历来有关种种传说整理,从而集中显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潜意识。即提倡虔诚精神。
“所以作者表面像个顽童,给大家演示打打闹闹,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揭示民族的一种潜意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于是出现长期外行看热闹的现象。而无人看门道。可惜。”
下面鸦雀无声。好啊,孩子们都入了门呢。得意之时我睁开眼一看,怎么?!客厅里空无一人。怎么,都走了?只有电视机在播放这《西游记》的主题歌曲: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哈哈,一片荒漠,你这是在对石头说话。孺子不可教呀。”一片讥讽的声音,“你说话虽然俨然如师,可也只是训人,你也没做到。当然,我也做不到。我们都做不到。”
“但唐僧就做到了呀。”我不服。
“可世上有几个唐僧呢,不然,我们怎么念念不忘,为他写书呢?如唐僧那样虔诚,我们普遍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灵魂受社会污染太厉害,归真返璞难。”
我无言以对。起来再看。客厅仍静悄悄空无一人。我在客厅踱来踱去。
嚯,我明白了,原来午睡时,“本我”与“超我”对起话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