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1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名陶潜,号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大量描写了如画的农村风光和质扑的劳动生活,恬淡自然,真实动人,后人称田园诗。
陶渊明曾祖父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经走向没落。
渊明少年时代怀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但他的家丗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发展十分不利,这是因为他的门第很低,得不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他直到29岁时才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时间里,他几次作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不仅济丗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降志辱身跟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厌烦。在老庄思想和稳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羡慕稳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他就怀念这种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在10多年中,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是仕稳无常。39岁时,他劳动自给,亲自种地。后来他一度又当了官,这是因为种地不足自给。他一度为彭泽令,为官两个多月,逢郡守来县,属吏告他要束带拜见,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当天就解职归田。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铁心走上归田的道路。
在陶渊明归田的20多年里,为了避祸,他坚心不再出仕。晋末征他为著作左郎,他也拒绝了。道泽赠他染肉,他坚不受,表明了他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坚定态度。
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自守的道路。这时他的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是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保存下来的有诗歌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诗歌是陶渊明成就最突出的方面,在100多首诗歌中,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有很多诗篇都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风格。如【和郭主簿】诗说:芳菊开林跃,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疑霜鉁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受】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诗人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如【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失,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诗人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饮酒】第二十首里,诗人借醉人,的语言,或是遣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或是揭露政治上的陷井危机:或是鄙视世俗的虚伪和欺诈。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条,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逐名追利的风气感到愤激和沉痛。
在陶渊明的许多诗篇里,还充满了他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的志趣和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斥为尘网,把自己投身其中看成是作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诗人细致地描写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当诗人尚未离开官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悔游鱼。但他当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了归宿。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了统治阶级,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劳动人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食:沥我新热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可见,他的田园诗有着丰富的生活内容,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难得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粘我衣。衣粘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道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怀古田舍】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劳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叁加了农事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歌颂。在他的田园诗中还表现了只有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久,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霞至,日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心。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他的田园生活是贫困状况。如他在【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鸡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逢天灾不免饱受饥寒的境遇,但我们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当他的壮志得不到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以醉酒忘世,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生人,但这些都不能消除他壮志未酬的苦闷。他的【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以和,挥杯劝孤影,日月郑人去,有志不获驰,念此怀悲惨,终晓不能静。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郑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
诗人一直没有放弃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他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壮士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诗人在晚年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诗人说:这里的生活是富足、和睦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交通便利,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息。劳动所得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丗界。
陶渊明的消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不时地表现出来: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无?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是一种及时行乐和虚无幻灭的思想。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表现了作者的颓唐情绪。
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谈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描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也已久,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撤,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疏。微雨人东来,好风与之惧。
完全是白描手法,语言十分平淡,读起来毫无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诗虽然平谈,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惇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碎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都有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虽然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的一缸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翼字,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熙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盅然。这是只有经过亲身体念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来的诗句。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相邀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谈无奇的八句诗却写出一片生动的田园生活的声音和气氛。
陶渊明的诗意境深长。他的诗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又能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狗叫,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意境,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是在于客观地描募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他的田园诗多半平谈,而【咏荆轲】等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