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赣南的农村迎来了丰收的喜悦。遍地的金黄,让农民脸上洋溢着笑脸,那沉甸甸的稻穗正在等待主人的收割。忙完了农活的人们,趁着空闲的时间,也该找点农村特有的娱乐项目了,于是采花戏就在这个时候登台亮相了。
采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源自于采茶时候的山歌对唱等形式,为的是缓解采茶时的劳累,也可以促进采茶青年的感情,很多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便是在日复一日的采茶劳作中,情投意合,喜结连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茶戏也开始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了。除了曲目的增多,现在更多的是用普通话演唱了。记得读小学的时候,采花戏都是在正月唱的,戏台也是用简易的几块木板搭建而成。那时候唱戏的人很少,虽然不至于一旦一丑,外加一个“坐堂”的“三脚班”,但总共加起来也不足十人。过了几年,“三脚班”便变成了“半班”,增加了花脸老生行当,生旦净丑齐全,伴奏乐器也增加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在视觉听觉上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时候唱戏的,都是轮流分派到就近的农户家里吃饭,一个村里几个甲子,也是轮流负责统筹安排,这也许就是农村的特色吧。那时候一般是正月十六登台,一般也就唱个十来天,因为农村的习俗是唱戏不能唱过月(即下一个月),那时候外公外婆每年都要来我家住上几天去看戏。
近几年,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古老的木板戏台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浇铸而成的固定戏台,就在村里公庙的正前方,这里是全村的中心,各地村民来看戏都很方便。请人唱戏的钱,是由各村民自发凑齐的,也有的村民一家自愿奉戏一天,今年的奉戏就有差不多一半的天数。唱戏一般只唱下午和晚上现场,遇到农村赶集日,中午便会加演一场,除了传统的唱戏,现在每天晚上还会增加几个文艺表演节目,这些文艺表演也是由唱戏的文艺团带来的,可见当今唱戏的也是多才多艺。而奉戏的人,也会请一些县里的广场舞表演团队,下来给大家跳几个广场舞。每次开演前,都会打铳及放鞭炮,而现在晚上还会燃放烟花呢!
到了周末晚上,看戏的人便更多了,很多学生也去凑热闹。不过现在戏台前增加了两个竖的LED屏幕,戏词会同步出现在屏幕上,即使听不懂也没事,可以直接看屏幕上的字,古老的文化正在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很多人会疑惑唱戏的,怎么能记住那么多的台词,其实现在也是有“秘密武器”的,在最前面观众看不见的地方,有一块小屏幕会同步播放台词,和现在的新闻主播一样,在提前背过一次台词的情况下,只要顺便瞄一眼小屏幕,便大概知道接下来该唱哪句了,也不至于出现因忘记台词而冷场的尴尬场面。除了按剧本唱,有些演员也会给自己加戏,他们用所有人都可以听懂的方言台词说着特有的对白,起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演员过硬的唱功功底,和着娴熟的伴奏及音响播放设备,给广大村民奉献了一出出的精彩好戏。
转眼间二十多天过去,在最后一天中午,采茶戏团为热爱戏曲的村民加演了一场,据村里的老人讲,最后一天晚上的戏是唱给“所有人”看的,所以很多人最后一天晚上是不去看的。
再精彩的戏,总有落幕的一天,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上面表演着各自的角色,拉开了一幕幕的精彩镜头,有喜有悲,有得有失。其实,我们只是履行一个演员的职责而已,最终还是得退出这个大舞台,到另一个新的世界。其实,做人不过就是演一出戏而已,有的人较早地退场,而有的人在台上完完整整地把戏演完,也让观众看得开心,让自己不留下遗憾。一出戏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我们作为演员,应该让它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们应该用最好的演技,来演绎出这出虽短而珍贵的戏,也在我们的生涯中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人生如戏。
【作者简介】:温有生,男,80后,江西省赣南县城宁都人。曾在深圳龙华一家NGO机构就职,也是深圳的一名义工,平时爱好写作摄影等,有散文诗歌等作品多次发表于《宝安日报》《浪花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