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受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造就了父亲节俭的一生。作为多个孩子的父亲,父亲的肩头更多的是担负着满满的、深沉的爱。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的衣服、鞋子总带有那个时代的标识——不同颜色的补丁,年节里,这些衣服、鞋子也没有多大变化,只不过被水洗的干干净净,而作为孩子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件新的物件;父亲的副食总以自产青菜为主,重要节日里,偶有鸡肉、鱼肉可吃,父亲吃的总是鸡头、鸡爪和鱼头,以至于多少年之后,我都傻傻的认为父亲就爱吃鸡、鱼的“边角料”,还傻傻的到超市里专门买给父亲。实际上,父亲舍不得多吃一口,他把最好的留给他的孩子们,有些事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父亲总会把我们吐在饭桌上的鸡骨头再放在嘴里嚼碎吐出,把鱼刺放在火盆里烤酥吃掉,美其名曰“鸡吃骨头鱼吃刺”。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父亲的节俭和对子女的爱一点都没有变。孩子们一个个都成家立业了,每每回家都大包小包的拎给父亲,父亲很高兴,但总是重重复复的说:“我啥都不缺,花那么多余富钱干啥?”
待到下次回家时,发现上次买的食品已经过期了,还在放着,上次买的衣服整整齐齐的摆放在箱底,我们很无语,只得把过期的食品丢掉,父亲还有些舍不得“哪里坏了嘛?没长毛也没生斑,还能吃的”。再以后,我们带回去的东西就告诉父亲,食品快过期了,要抓紧吃掉,不然就得扔掉了。这一招对父亲还是管用的。给父亲留下的钱他也总舍不得花,每每孙辈们回家看他,他总会以发福利的形式发给他们,考学的给,结婚的给,有了下一代的给……
我们不强求父亲改变他的生活习惯,只要他高兴。我们能做到的是祈祷他健康长寿,仔细体味“大爱无声,父爱如山”的那份沉重。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