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如果你愿意,那就拿一个蓝边的瓷碗,放些许茶梗,倒入滚烫的水,看着白色的雾气升起,水色由浅变深,一口一口,等你抿完它,我的故事也许就结束了。
皑皑白雪覆盖了昔日的羊肠小道,呼呼的北风肆虐着黄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她坐在热烘烘的炕头上,门外人来人往。身上是母亲张罗好久,精心裁制的大红色夹袄。木质的窗户上,去年春节贴上去的窗花已被耀眼的喜子代替。临近中午中午,噼里啪啦的一串鞭炮声打破了隆冬的宁静,悠长的巷口停着一辆加重自行车,母亲泪眼婆娑,亲自给她盖上印有龙凤的红盖头,站在门口,目送着她出门,提起袖口,拭去飘落在眼角雪花。那一年,她20。
九十年代,在西北这片土地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依旧根深蒂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生一个男孩依旧是每一个老人最强烈的期盼。她说,记忆里的那个夏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浓烈的麦香充斥着每一寸土地。北疆大漠留下过多少马蹄踏过的痕迹,历史的长卷被无数人写了又写,然而这一切在她的眼里终敌不过一个生命的降临。那一年,是她获得的第三次重生。她说,产房里的药水还真是好闻,白色的床单看着就舒心。迷迷糊糊中她清楚地听到他的啜泣,那泪水关于喜悦,关于未来,满含心酸与快乐。那一年,他28。
生活的意义不单单在于生存,还要考虑怎么活着。看着一大家子,他决定去远方,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从此他成了T6601的常客。春节过完,一个背包,一个信念,一种希冀,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每一个柳絮纷飞的春天,她站在村口的柳树下,看着他上车,没有拥抱,没有亲吻,就一直站着,望着。他隔着玻璃给她挥手让她回去,她淡淡微笑让他放心,然后背过身,任凭泪水湿了衣衫。那年,她27,他29。
她笑着说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里,她既当男人又做女人。出了门,到了田里,犁地割麦,打稞剪树。进了门,回到家里,烧火做饭,洗衣补裳,教子育女。我呆呆的望着面前的那个女人,想抱抱她,想说声谢谢,后来还是忍住了,我有点庆幸自己没有做那些多余的动作,说那些多余的话,也许,这是对母亲最大的亵渎,二十多年来的付出,哪里是一句谢谢能还得清的。那天的母亲很美,真的很美,她坐在院子的竹椅上,阳光打在她黑白相间的发丝上,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她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手里的针线悠悠穿梭,她还是那样不急不躁。
后来的我,也有了自己喜欢的人,恋爱三年,异地三年。我也在用心体会母亲身上的那份执着与坚持,苦涩却也唯美。也许,最自然的爱情就是有一个人愿意等,有一个人给你等,一起相守,一起白首,愿得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