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次去欧洲探亲,一次居住市郊,两次在市内。市内约5—7分钟路程就有散步的公[园。园内有撑天大树,树上落下的枯枝落叶,踩在脚下软于棉絮,有时竟忘记是在繁华闹市中心。
蔚蓝色的天空,周末晴朗的午后,我们又开始散步了。采蘑菇摘水果,成了我们出门散步的家常便饭。凡有草有树的地方,必有蘑菇和水果。女儿女婿他们出门总是携带几个布袋已经成了习惯——购物亦用布袋。他们为了环保,减少污染,在德国的乃至欧洲各国早都不用塑料袋包装了。
市郊、村镇的马路两旁,果树成行,坪地果园成片,树枝上挂满了各种果实,大红的苹果,小红的樱桃,澄黄色的梨子,那如火如荼的颜色,十分诱人。梨子是经过嫁接的,有苹果和梨子的混合味。老伴挺喜欢吃,我可食不习惯。德国的苹果外表很美,味道远不如中国的苹果香甜,就是说好看不好吃。他们可能因水果太多,加上富人嘴高,秋收时节,瓜熟蒂落,散落满地,几乎无人问津,没人采摘。看来,德国人的花园,种果树积极,收获却消极,熟果落地,任其自灭,不可思议。他们种果树,并不是为食果实,而是为美化自家花园,路旁沟边,是为美化环境而为。
我们推着两个小外孙游逛时,眼前、脚下树上果实累累,不拾不摘,任其腐烂,很是可惜。后来我们也不拾地下的,要摘树上新鲜水灵的,女婿个高劲大,用力摇晃树杆,熟透的果子,哗哗的往下落。这种现场感受比吃果子有味有趣。难怪有人说:钓鱼比吃鱼有味。家里的水果,花钱买的,不花钱拾的,总之吃不了,食不完,我们情不自禁的还是动手去捡、往布袋里去装,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故每次童车都是满载而归。樱桃、苹果冰箱冷藏不下,常摆满了阳台,最后还是烂掉才舍得丢弃。
蘑菇更是满山遍野,草坪、绿地随处可拾,采集起来兴趣十足。小外孙女当时才一岁多,脑聪眼利,哪怕在行进途中,还是悠悠慢步,她都最先发现,并用她那小老外腔调的汉语大声的、手舞足蹈的喊道:“蘑菇!蘑菇!”她那惊喜和表情,常把家人逗乐了。
女婿从一九九四年就开始鉴别蘑菇,他从图书馆借来专门鉴别蘑菇的书籍,与鲜菇进行对照,已有两年多了,按理说应该早有识别蘑菇的经验,由于他太小心谨慎,仍是心有余悸,生怕误食中毒,而小心翼翼。头一、两次,餐桌上我烹调了大碗鲜菇,都说味美可口。女婿,看来想吃,又不敢伸筷子,故幽默风趣地说:“大家都吃了,万一中毒,送医院没人开车了!”……事实证明,安然无恙。后来,他不但吃我们烧的,而且自己动手,亲自下厨,烹调蘑菇。老伴更是采菇积极份子,不厌其烦,多多益善,我们吃腻了,他自烧自食。再好吃的东西,就是山珍海味,吃多了也要出问题;少吃多有味,多吃没有味。
1996年9月我们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度假村一周,那里的蘑菇又多又大,有的直劲一、二十公分,真诱人也,有一股吸引力不踩不摘还不行,吃不了,我们将鲜蘑凉晒成干菇,带回来慢慢食用。说实话,吃在其次,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