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乎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做父母的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为的都是孩子,供给孩子吃穿、读书、结婚等等。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吧。然而,当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却对这一切产生了怀疑。为人父母,就应该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不能什么事都拿“为了孩子”说事儿。
在记忆里,从小到大我都是生活得比同龄的孩子更加寒酸,衣服总是旧的,没有课外读物,没有零钱,我为此常常觉得在同学们面前都抬不起头来,但是我知道,大人的节俭都是为了孩子,“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的。我就这样度过了我灰色的童年、少年时代。那时候,校园里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是《十六岁的花季》,可是当我回忆起那本该如花般的岁月时,我的心里只有无尽的苦涩。
如今,我早已成家了,不再需要父母的抚养。可是父母依然节俭到家,母亲不舍得给小外孙新衣穿,总是穿旧的,家里的东西也是物尽其用到极致,反正,跟二十年前没什么区别。
所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悲。我幼时的寒酸并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是缘于大人的节俭。这样的节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省下来的那点钱,并不会给家里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如果我能有一个布娃娃,整个童年都会充满色彩,如果每年能够多买两件新衣,在那青春年少的时代,我也将拥有更多的快乐,最重要的,我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消极,自卑,我也可能不会急于走入社会想自己挣钱,也许我会喜欢上校园,那么我还会是现在的生活状态吗?每每想到当初学校里的高材生如今每天在工厂里挥汗如雨地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我无法快乐。
老家有一个邻居,无儿无女,家境殷实,养老的钱怕是再活一世也够了,但他们也很节俭度日。我想,他们又是为了谁呢?说到底,节俭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节俭里固然有爱,但也有习惯的力量。节俭没有错,但超过了一定的度,那就未必是好事了。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吧。
我不会让我的孩子也经历这样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