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孙云晓说:“童年恐慌就是儿童由于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焦虑。”虽然现代教育时时都在强调给孩子减负,但是压在孩子身上的学习担子并不轻松。其中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有的父母认为,在学习期间,考试成绩就是检验孩子学习程度的唯一标准。每一份成绩单上那鲜红的√或×,还有醒目的分数,似乎都是对孩子命运的宣判。根据考试成绩,父母似乎看到了孩子的未来。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全凭一张成绩单说了算。
为了改变这种偏激的看法,很多学校都取消了排名制,也不按分数将学生分出等级。其实,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自己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而并非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分数不能绝对说明问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学习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分数。
1.分数的多少不能决定智商的高低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流行了很多年。就算到了现在,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而这种分数教育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
应试教育把分数看成几乎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以及评价老师教育效果的标准。这种分数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必然让父母树立了一个盯着分数不放的观点。孩子考了高分,父母荣耀,考试分数不仅成了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了父母的命根儿。
孩子考试分数高,父母心里非常高兴,当别人问起自己孩子考试分数时,父母便眉飞色舞,情不自禁。如果孩子考试分数低,考得不好,那么,当别人问起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时,父母往往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情绪低落,感觉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正面管教秘诀】
作为父母,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做父母的如果在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发展自己的个性,怎么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怎么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上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那么孩子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这一切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客观地看待分数
有些父母不完全了解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有的父母机械地比较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考试的得分多少,以此来判断孩子此门学科的成绩好坏。也有的父母机械地比较同一次考试中几门学科分数的高低,以此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有许多父母在学期初规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达到的分数,作为本学期学习的“硬指标”,要求孩子完成。
以上不能正确分析分数的做法,反而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最终将使父母、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正面管教秘诀】
注意听孩子分析解释,并以此作出全面考虑和评价。有的时候低分不低。比如全班数学平均成绩是40分,而孩子考了60分,可能就是班上的“尖子”了。此外,是单项差还是全差,要看孩子其他科目的考分,不要只看一门课程考试成绩差,就说孩子学习差。如果孩子因一门功课差而感到自卑、气馁,父母则要在鼓励的同时,用其他科目的好成绩来调整孩子的情绪。
3.孩子一考不好就对其置之不理的做法要不得
小彤大滴大滴的眼泪涌出眼眶,伤心地跟好朋友说:“我这次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回家以后妈妈说别人都在进步,只有我是越来越退步,她对我能升高中、上大学已经不抱希望了。这几天每天回家我就做作业、看书,想让妈妈明白我一直在努力。可是,妈妈一连好几天都很少和我说话,像是理都不想理我的样子……我觉得她看着我时,眼里永远都是失望的眼光,我真怕回家。”
的确,有的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被父母全盘否定。比如,对孩子说“我对你已经不抱希望了”之类的话,以期让孩子产生负罪感而能够发奋学习,用不理睬孩子、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惩罚孩子。
其实,父母的全盘否定,彻头彻尾地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完全丧失了自信。
虽然父母既没打他也没骂他,但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他们会从父母的神态、动作等各种表现中看出父母的心情,揣摩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因此而变得狭隘、猜忌、自卑。
【正面管教秘诀】
孩子每天回家就做作业、读书的行为,表明孩子已经在为某次考试的失败而难过,并用加倍的努力来告诉父母他在努力争取进步、争取好成绩。这时父母不应该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要帮助孩子一起进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