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如果想继续了解,就看看励志故事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精彩书评吧。
读后感一
严歌苓把陆焉识当自己人,替他说了不少心里话,甚至替那一整个时代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知识分子都说了句话。而且语调不卑不亢,甚至带着点难得的幽默和自嘲,其中的智慧又非常人可以企及。我于是想起自己的父亲,想着他失去的以及正在消逝的多年自由,他倒是没有陆焉识那样的学识,甚至他的学历在我眼里也是个迷——究竟是小学毕业了还是没有。但这都不重要,他像陆焉识一样在人吃人的社会里至少还活着,还拼了命在逗他唯一的女儿开心。这比什么都宽慰人心,就好像一个人多余的棱角总要磨掉的,不在那茫茫的青海草原上,也要在北方的极端寒冷里。
于是我能做的,也就是陪着他说说心里话。当然他的沉默与掩饰比什么都坚硬,这是一个从小没有父亲,作惯顶梁柱的男人的坚硬。他没有陆焉识的本事,能够在心里盲打一篇篇书信体文章,也不忘着做学问。可我总相信他天赋异人,再没有比他更勇敢聪明的男人,勇敢的有但没有聪慧,聪明的有又不够义气。我几乎带着对我自己父亲的崇拜与怀念,用了10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里的36万5千字。我于是得以从过去八年的思念里抽出一小段空隙,去让自己变身为书中陆家的一部分,一个从2019年的末尾硬挤进去的自己人,以此把心里话听的更贴切些。
我是害怕“犯”这个字眼的,它似乎从造字的第一天起,就注定隐瞒了些秘密,触动了些龌龊。所以当看到封面上《陆犯焉识》这几个字,还没反应出它就代表了直接的意义,对于一个陆姓男子的界定而已,我甚至在没有碰到书的前几天里反复思考着“焉识”二字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的故事。它是一种罪状,还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幻想。结果,它是一个名字,属于一个年少时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也属于一个用了二十年硬把名字埋没起来的老人。我不由得在想,等我的父亲获得自由的时候他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用多少精力才能让他重拾对于人间的信任,抚平他的牙痛,去除掉他身体内淤积的脂肪和忍耐。
真想和你去海边大喊几句呀,爸爸。喊出来,像我们从未失散一样用同样的语气,同样的坚韧,对着那片被我们看熟了想透了的海,大喊。
严歌苓是一个造字杀人的作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操纵着所有的汉字,也得以调动读者最深切的感官体验。不知道别人如何开启对她的阅读,就我而言,每一次都是一场爆炸,耳鸣眼花,无法进入现实。就是好不容易进了现实,还要小心翼翼,四处打量,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回到的是她笔下的世界。那里生灵涂炭,打打杀杀,可偏要淡定从容,就是怯懦了,也要把怯懦明明白白的亮出来,绝不能私藏。
可我偏偏是个爱藏的人,有痛了有喜了有伤了有梦了,都不能即刻言说。非要在心里反复推算打量,发酵酿成我想要的那一坛酒的时候,才能若无其事的倒进一个杯子,与人分享。所以我能讲出的故事,都在心里润色好了,也都是几年前的旧事。不是没有做过活在当下的准备,倒真是被这时代的繁华晃得睁不开眼,只得左顾右盼。于是左边看到的旧事过去,是我父亲还斗志昂扬的脸,右边就是尚不可知的未来了,那里隐隐有个团圆的影子。
我十分挚爱书里写到婉瑜即将告别人世但又清醒时的裸身举动,严歌苓用了一个词,天体。瞬间在我心里拉出一个明晃晃的缺口,那里是我们生来为人,最纯净的时刻。
小说开放式的结局毫无矫揉造作,甚至自然到陆焉识若不决意离开也就再不是他的地步。唯一的瑕疵是,尽管我十分快速的在阅读,仍然有两处错别字,还特意给出版社写了封邮件。我只是希望这是份完整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对于书中的陆焉识,对于我和我的父亲,都是份自己人的敬重。
读后感二
陆焉识这样,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独立思考,追求自由平等,不喜欢束缚,为人谦和有礼,这样的男人,即使犯起错误来都看上去有点儿美丽,容易让人为他心软。这样一个打小从来没吃过一点苦头的富家子地,留学,四国外语,各种风流韵事,看上去再正常不过了。这样的男人,他具备风流需要的各种家底,他不风流,倒奇怪了。他从小到大,顺风顺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学富五车,随心所欲,衣食无忧,无所不能的样子。
这样的一个穿惯了羊皮拖鞋的男人,在大荒漠上劳改了二十年。在这孤独寒冷的仿佛只有冬天没有春天的二十年里,他有了相当富裕的时间去一遍又一遍回味自己的前半段人生,一遍又一遍在沙子里淘金,最后猛然一看,竟然剩下的是那个他一直没怎么正眼瞧过的婉喻。他是在这二十年里慢慢体会到她对他的爱的。在这二十年里爱上了这个女人。甚至为她越狱,跟踪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见她一面才肯死。那么多狱友,熬不住了各种自杀,可是他不能死,这个信念开始还是个小火苗,到后面就在他胸腔里强烈得烧起来了。在他终于重获自由,想用自己余下不多的人生跟婉喻把他们的小日子认认真真地过起来的时候,婉喻失忆了。这个女人用尽了一生去等待的人,曾经远在天涯,相隔万里,如今近在咫尺,却已成路人,相见不相识了。就像这个世界上我们犯过的多数错误那样,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怎么找也找不回来。
于是陆焉识就这么陪着她,像个亲切的老朋友那样,把前半辈子从来没给过她的耐心和等待攒够了一样都给了她。即使她看上去再也记不起他是谁,他也没有显出半点急躁来。他为什么要着急呢?他早就打算好了,他余下的时间早就在那二十年里盘算好了,都是她的,他是把命给她了,如此一来,反而有了知足的淡然。他们可以就那么静静地像一对平淡无奇的老夫妻,坐着看看书,聊聊天,看看猫,打打牌。如果你看到那样安静安详的场景,你绝不会把他们和旷世恋情联系在一起。绝不会猜想到眼前这个又丑又老指甲永远洗不干净的糟老头,曾经为了这个天真似孩童的老太太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你甚至还会觉得这对老夫妻的生活沉闷得可以。可假如你知道他们付出了一辈子肝肠寸断的思念,肉体精神的倍受煎熬,最终才能够在这样和煦的阳光下,在这样美好恬淡的下午,就这么静静地坐在一起,坐在同一张桌子的两边,如果想拉住对方的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这样去做,可能就会忍不住落下泪来。原来旷世恋情中,真的是少不了旷世的等待。就这么一点一滴,从旷日持久里熬出头来。
然而,很意外的,这个一直让人觉得苦涩心酸唏嘘感慨的爱情进行到这一步,竟因为婉喻的失忆,陆焉识对失忆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带来了一丝丝的甜蜜,美好的一如初见,淡淡的,带着最初的爱慕和温馨。直到婉喻在陆焉识重新按照旧的格局布置的家里,从床下摸出她珍藏了一辈子的盒子,她守护的爱情,她懵懵懂懂的脑海里,杂乱无章,永远连不成线的记忆,终于在这一刻顺从了直觉,跟着直觉,跟着眼前这个她认不出来的陆焉识走了。那一刻,陆焉识心里在想些什么。。不管他在想什么,这一次,他再也不离开了。再想想儿女们一心想撮合二老复婚的时候婉喻推翻桌子,再想想婉喻因为陆焉识动了她宝贝盒子的时候给他的那个巴掌,再想想……再想……不管再想什么,这份照亮了时光,温柔了岁月的爱情,一切都值了。
婚后的第二个星期,婉喻在那么美好的一天里表演了一出天人一具。太美好的爱情,美好到了儿子都觉得尴尬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从来没有死过,更像是沉睡过后补偿似的,一下子又焕发出活力。过去我总觉得那些没走完半路残废的爱情是最刻骨铭心的。现在我觉得那些走到最后的爱情,如果到最后发现它还是爱情的话,那种我就在这里等着你,一如往昔的画面,会让自己禁不住再感动一万遍。
读后感三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较感兴趣,为它的繁荣昌盛华丽篇章所折服的同时,也为它的不堪回首的凄惨凌辱画面所羞耻。如果说《清明上河图》能反映出唐宋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的话,那么“八年抗日战争”则让中华大地饱受伤逝之苦。但苦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停,“三年的饥饿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多少刚脱离惨境的中国人,再一次陷入绝望。
而历来的作家对那个年代的描写也甚多。有余华的《兄弟》,梁晓声的《年轮》等等,时代的悲剧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刻画,被永久地记录下来。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也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根据自己祖父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
拿到书时,曾对题目也质疑过,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性和威逼意识,公堂上喊完“×犯××”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作品采用了双线手法,一条线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回归一线释放出狱与家人团聚的现在进行时。
作品中最令我扼腕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残。对战争,我们无力感慨,因为那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但对于这种无稽的阶级斗争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才真正要义愤填膺,严厉谴责的。陆焉识,会多国语言,专心做学问的才子,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打成“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苛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陆焉识回国当教授,勤于笔耕,发表学术着作的那些片段让我忆起了如今的知识分子。虽则学历高的吓人,但究其人品,又有多少是高尚的呢?学术间的虚伪更是普遍存在:抄袭论文蔚然成风,剽窃科研成果也不足为奇。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还有多少如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潜心做学问。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命如草芥,整日里被拉去游街批斗;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犹如蚁群,却少了创新能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心境,这不能不说是个可笑的玩笑。
原本以为那个年代只有贫穷饥饿能值得我同情,以为只有人们的一些可笑想法和愚昧做法让我怜悯,翻阅完《陆犯焉识》后,才发现还有种更让人无力的无形的力量在演绎着可悲的历史——政治斗争。政治运动改变了每一位人的生活,释放出狱的陆焉识再也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他的儿子一生沉沦,终成庸俗小市民,才貌俱佳和他同样具有博士学位的小女儿冯丹钰在感情上成了剩女,就连自己日夜思念,越狱也为她的结发妻子冯婉瑜,也在他到家之前突然失忆。这该是怎样的一场悲剧呀,除了承受物质生活的奇缺折磨之外,还要坚强地接受着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恐惧摧残和打击。连走出农场,以为改变环境后会有不同命运的邓指导员的小儿子,最终还是重新回到关押“政治犯”和“反革命者”的农场。可见外面的世界比农场更复杂,更“乌烟瘴气”。我不得不感叹中国历史的满目疮痍,以及如今和平来得如此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很感谢严歌苓给我展示了另一面中国的深沉苦难,更感谢这位留美语言专家教授陆焉识的长期盲写,将这份监狱纪实报告流传了下来。
读后感四
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内心是有一些感动的,
这篇小说最让我感动之处之一在于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陆焉识早年生活如此优裕,才学卓越,风度翩翩,却没有摆脱那个年代的厄运。但是在遭受了那么多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境遇,各种非人的待遇和磨难后,历经万难,为了达到自己心里的一些念想,能在西部那些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坚韧的活下来,活的甚至不如一条狗,不要说有任何尊严,就连生命都随时都有可能不保,他却能奇迹般的生存下来。感动之二为他晚年的爱情执着。他一直敷衍了那么多年的婉瑜,在他做犯人的这些年她在他的生命里渐渐的明亮起来,直至最后在他心里变成了一颗珍珠,他恨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爱的就是身边不甚其烦的妻子,只是因为她不是他自己选的,所以在那些家庭生活中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借口敷衍她。他一生最向往的就是自由。却在最后明白了虽不是自己的选择,但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婉瑜那样爱他。感动三,婉瑜的爱,没有谁比她更爱陆焉识了。一辈子的爱,在为他生儿育女中,在每月准时的探监中,在那些她为他准备的探监食品中,在为救他性命而献身的时刻。。。她是如此的伟大,优雅而隐忍的女性,却在她最爱的丈夫回来时已经变得失忆,是不敢相认吗?或是已经爱到骨髓里,爱到和自己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不能接受任何别的人是她的焉识吗?
关于其他方面,人性的描写,亲情,友情,在文字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众生相,深刻悲凉。
今天把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看了一遍,没有小说那么丰富,但是演员把一些很深刻的内涵表达出来了,很是感动,有些场景结合小说,会显得更为深沉,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总是显得那么单薄,无法抗拒,唯有坚定的怀着某种信念,才能让自己苦难的生存下去,是磨难,是痛苦,生命显得如此苍凉,但无论怎样,总还是有那么一丝温暖,只是片刻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