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国旗下讲话: 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青年学生们:

早上好!今天在国旗之下,我想和大家谈谈我们伟大领袖习近平青年时候的思想、行为以及青年时候的经历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总书记对青年时候的经历有这样一段精彩的体会,“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有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体会不是随便说说,更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经历了七年知青生活之后人生的深沉感悟,是那段如歌岁月的人生印记,是走过风雨之后的人生坦然与成熟,是支撑一生的理想和信念。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广大青年昭示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放到当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大背景、大格局中来观察,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三最”:插队年龄最小,插队环境最苦,插队时间最长。

他是上山下乡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仅有15岁。当时插队的知青年龄几乎都在16至22岁,15岁的年龄在当时是相当少的。

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当时下乡,绝大多数青年都属于本省就地安置,而习近平属于跨省安置。在安置方式上,当时有两种:一种是到生产建设兵团或国营林场、农场、牧场、草场等单位当农业工人,一种是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团知青身份属于国营企业农工,每月拿固定工资,多的30多元,少的也20多元,而且吃国家供应的商品粮,享受部分劳保福利,物质生活能得到基本保证,所以到兵团成为知青的首选。但是,兵团接收知青时政审标准比较严格,家庭出身不好或家庭政治背景不好的知青很难进入兵团。插队知青,要靠自己挣工分吃饭,多数知青的日工值只有几角钱。因此,一半左右的插队知青在生活上长期不能自给。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地处黄土高原,无疑属于全国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那里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瘠,降雨很少,自然条件很差。知青插队那个年代,这里没有电,没有任何农业机械,劳动用的还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老镢头,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当时,每个工日值是一角一分钱,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孤身来到那被群山阻隔、多风少雨的荒僻之地,劳动和生活中有多少困难、多少问题需要他去面对、去解决!

首先是艰苦的环境。从小在城里长大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坡,面对偏僻、贫穷的农村,开始时他并不适应。“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这样的居住条件对从城里来的知青们来说,无疑使他们彻夜难眠,而除了睡不安稳,挑战知青们的还有饮食,过去吃着精米细面的习近平,来到了黄土高坡就必须吃“玉米团子”、水煮白菜等“粗茶淡饭”,吃肉根本就是件奢侈的事情,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吃得上。但这样的环境,习近平后来却适应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也对陕北的饭菜产生了感情。

第二是繁重的劳动。在梁家河,习近平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天亮起来上山干活,10点多回来自己做饭,吃过饭后11点多再上山干活,干完活晚上再看两个小时的书。因此,习近平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只有“劳动”:挑粪、放羊、打坝、拉煤等等,这些枯燥、繁琐的苦活、累活,一干就是六七年。然而,这样的经历,习近平在回忆起时却说:“现在有的作家在作品里中把知青写得很惨,我的感觉并不完全这样。我只是开始时感到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

最后是无辜的“灾难”。上世纪60年代,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作为“开国功臣”,却因小说《刘志丹》遭受了政治迫害,被审查、关押、批斗、下放,时间长达16年。因为父亲的“政治灾难”,习近平遇到了“入团难”、“入党难”、“上学难”等重重阻碍。然而,习近平在困难面前,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努力地为自己争取机会,在不断的坚持中,在那几年里,习近平终于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农村待了七年,这在“老三届”知青中绝对是很少的。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到1974年就剩下他和雷平生两人,雷平生1974年10月被推荐录取上了延安大学后,整个大队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他不仅是梁家河大队插队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也是延川县乃至整个延安地区北京知青中离开农村最晚的极少数人之一,到1975年10月才被推荐录取上了清华大学。

在后来的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习近平说,他的成长和进步起始于这七年知青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

首先,习近平懂得了“实际”。这源于在农村的几年里,他日日夜夜都与群众在一起。生活在群众中的习近平,了解群众的需要,知道如何与群众相处,甚至与他们“不分彼此”。从乡亲们的身上,习近平学到了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习近平说,这是最重要的。同时,习近平用学到的这些精神为当地群众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儿:他做乡亲们的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做农技员;他带领乡亲们打坝、建沼气池、打井、修路等等,数不尽数,这些都是习近平为乡亲们创造的物质财富。而生活,光有物质可不行,因此,习近平还给乡亲们带去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每天在完成繁重的农活后,乡亲们都纷纷来到习近平的住处。此时,习近平就会给他们摆书场,给他们讲古今中外,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城里事、新鲜事,乡亲们也因此与他更亲近。习近平从群众中学到了实际,又用这一精神造福于群众。

第二,“自信心”。青年习近平虽是高干子弟,但却经历了“入团难”、“入党难”、“上学难”等种种挫折。然而,在挫折面前,习近平勇敢地面对命运给他安排的一道道难关,越挫越勇。后来,他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而说到自信,我想,对如今的习近平来说,这不仅是个人自信,更重要的是“大国自信”。身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习近平,无论是处理内政,还是开展外交,都展示了大国风范,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大国形象。这源于习近平的自信,也源于他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习近平当年的知青道路虽是形势所迫,但他却凭着坚定的信念,从中学到了许多受用终身的道理。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学生去学习,去历练。

一、学习青年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生活环境愈是艰苦,青年习近平的理想信念愈是坚定。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

二、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品质。“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将郑板桥的名诗《竹石》稍作改动,作为他插队七年的深刻感悟。七年间,他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当成了“黄土地的儿子”,从梁家河汲取“大学问”,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大力量”,在艰苦岁月中磨练了意志,铸就了品格,涵养了为民情怀。

三、学习青年习近平一心为民、做好实事的追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习近平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学习青年习近平博学笃行、苦练内功的精神。时隔多年,回忆起终生难忘的插队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当时我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是“知青里面年纪最小又爱读书的娃娃”。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五、学习青年习近平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此,我向广大同学发出号召,共同学习青年习近平,共同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坚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青春故事始终激励着大家,我坚信广大青年学生必然在不懈奋斗中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楷模  楷模词条  国旗  国旗词条  榜样  榜样词条  讲话  讲话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  
演讲

 精选保护环境演讲稿资料

导语:地球的资源是有限,而我们人口的增长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从小养成环保的意识。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保护环境演讲稿资料,希望对...(展开)

演讲

 文明礼仪演讲稿推荐

导语: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文明而更加进步。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明礼仪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篇一:各位同学、老师:...(展开)

演讲

 2020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教师...

导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这一分收获却包含了我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工作废寝忘食,为学生甘为人梯的全体教师百倍的汗水。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篇高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