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失败之间,有三点教训,其实是需要汲取的
文/芨芨草
今天周末,表弟打电话来找我吃饭。中午我炒了几个菜,俩人准备喝二两。
表弟开了一个公司,具体干什么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十几个员工,他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还是车间主任。春节的时候,我还曾打趣,说他是全家族里官衔最多的人。
但表弟却说,他过来找我聊天,其实就是想找我想办法。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公司虽然现在看不到利润,但在过一阵,肯定能行。但老婆,也是我表妹不想让他继续干了,说还如去送快递,每天挣多少钱是实实在在的。
我说,我只是一个写作文的小作家,书倒读了一些,但做买卖的事情不懂。你想让我给你出个主意,企业就想转亏为盈也不现实。我只会讲一些道理,对你其实没有实际用处。
表弟说,他这次来找我,就是想听道理的。他想坚持,但老婆不干,说这样下去,全家都得跟着喝西北风去。因此,他想找个坚持下去的理由,至于是否有用,他明白,也不是吃顿饭的时间就能解决的。
我点点头,告诉他,这方面的道理我倒可以讲一点。以我的了解,表弟这是到了一个节点,或者说,遇到了一个坎,迈过去,可能就看到了艳阳天;倒下来,只能在泥泞中转身回到原点,甚至更惨。所以,我不懂生意,只能在这个关键节点,谈点自己的感受。
当然,这是站在前景光明的立场上。至于自己都没有信心走下去了,说什么也是嘴上抹石灰——白说。
好,现在言归正传,说说很多人“为什么总在最后一刻功亏于溃”。
首先,我觉得,要冷静思考,自己开始做这件事时,有没有东施效颦的嫌疑。
东施效颦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就不说了,今天来点新鲜的。
明代博物学家、诗人谢肇淛,作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人物,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财,在当时很有影响,不仅得到了神宗的嘉奖,在民间也有很多粉丝。
此人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广西按察使,最后官至广西右布政使。他喜好游山玩水,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名山大川,写下了《五杂俎》,《太姥山志》等专著。
就是在《五杂组》中,谢肇淛记载了一个“新东施效颦”故事。
宋朝有个状元叫王十朋,平日喜酒。有一天,与众文人骚客喝酒赋诗,不觉多喝了点,回家路上看到河边杨柳依依,不觉诗兴大发,想走近大柳树,赋诗一首。结果,由于喝高了,脚步踉跄,前走几步,后倒几步,身子一歪,滑进河中。
王状元觉得有人在河中扶起自己,就问救人者叫啥,他日必将厚报。
那人说:“我乃河神。”
“河神?”王状元以为那人是骗自己玩,但一打量,这人站在水中,身上衣服却不沾一滴水,身子一动,衣服上的水滑落河中,就似鸭子抖落羽毛上的水一样。
王状元忙问河神为何救自己?河神说:“你命中还有三十万官俸呢,不该就这么死了。”
果然,王状元活了59岁,在挣够三十万官俸后撒手人寰。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入仕后官拜秘书郎。他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人没死,民间就有人“绘像而祠之”,也算是南宋名人。
王十朋真实存在,但是否曾经落水,就不得而知了。也可能是谢肇淛杜撰的。因为接下来故事还没有完。
有个久考不第的士子,听说此事后,就想看看自己命里有没有“三十万官俸”,也假装喝醉,来到王状元曾经落水的地方,踉跄几个回合,“扑通”跌进河中。
果然,也有人扶,睁眼一看,正是传说中的河神,此人大喜,问河神:“我俸禄有多少?”
河神摇摇头说:“这个倒不知,只知道你命里有三百坛咸菜要吃呢。”
我说,谢肇淛就是借用这个故事,讥讽世间效颦者。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经过独立思考、认真调研决定的,而是看到别人发财了也跟着干,就可能走不远。因为成功可以学习借鉴,但却不能够复制。
其次,是思索自己做事时,有没有战俘思维。如果有,就前途未卜。
看电影时,我们常常看到战争结束后,几个拿枪的士兵,押着几百战俘去刑场。
我们真替那些战俘着急:干啊!反正要死了,为啥还这么听话?
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人这么想,而是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
我们不妨还原这个片段:
硝烟弥漫的战场,几十个士兵押着几千战俘去刑场处决。因为战俘太多,他们怕引起骚乱,只好学习“战神”白起,通通杀死他们。
战俘们慢慢走着,不时有人交头接耳:
“咱们不能就这么等死,我们这么多人,一百人打一个还绰绰有余……”
“对,反抗还有生的希望。这里谁的军衔最高?出来指挥一下。”
“支持。虽然会死人,但至少大部分人能逃命。”
“我是排长,绝对不是军衔高的,还有连长吗?站出来!”
“你傻啊,谁先站出来,必定是先死。凭什么咱们先死?还是让别人带头吧……”
“还是兄弟说得对,再等等……”
众人研究着,犹豫着,刑场到了。议论声随即被机枪声掩盖,几千人全部遇难。
我对表弟说,其实,很多时候机会就在眼前,但一般人却不肯主动出头,却愿意随大流走向灭亡。
做生意也应该有这样的。明知前边是火坑,还是不想轻易改变。这样的人生,也注定是失败的。
第三,任何节点都可能是生死成败的关键,但我们却没有看清除。
有一次看空难纪录片,看到一个真实案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架由花莲飞抵台北机场的班机就要将落了,很多乘客开始解开了安全带,站起来整理衣物,准备下机。但飞机降落时却发生误差,落地后又偏离跑道,最终断成三截。
这次灾难的后果是:死亡二十六人,大部分乘客受重伤。
而死亡的原因是,他们以为平安抵达,而立即解开了安全带。
我对表弟说,我不懂做生意,不知道你现在处在哪一个节点,也许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成功;也许继续走下去,将是无底深渊。因此,我没法给你实际的帮助,只能告诉你:任何节点都可能是生死成败的关键,但需要你自己睁大眼睛,尽量看清前边是路还是火坑。
就像这个案例,往往在接近尾声时,很多人认为已经成功,从而放松了精神,致使前功尽弃。
因此,做事前需要认清,做这件事,我有没有东施效颦?做起来后,就要避免战俘思维,抓住机会,迎难而上;而做一段时间后,就要小心了,因为任何节点都可能是生死成败的关键,没有固定的“轻松点”或是“紧张点”,是否继续做下去,自己心里应该有数。
因为,银行只能帮你继续贷款,朋友只能帮你出出主意,而真正的战场博弈,还需要你自己挺剑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