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他踌躇满志进京,面对全国精英,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虑。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
在大家心目中,可能把曾国藩当作一个德高望重的圣人、正人君子看待,但是大家知道吗?曾国藩不是一开始就是个完美无缺的君子,他在年轻时也是有很多坏毛病的,他之所以后面变成我们心目中那个圣人和君子,都是他经常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修身养性是曾国藩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要修身养性就要做清醒之人,自省已过。这句话就是说为人处世不欺人也不自欺。曾国藩强调为人处世不欺人也不自欺,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忠信,可用来救治世人之病。作为本质上至纯、至善、至美的生命体系品质。真正有才干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视自己不好的地方,并设法改正它。
格物、致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大旨是从格物到正心四个环节,都属以修身为归结的必须过程,而修身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又是根本和前提。曾国藩对于修身过程中特别强调“格物”和“诚意”, “格物”,是致知的事情。什么是物?像身、心、意、知、家、国、天下都是物,推究它们所以应当定省的道理,也就是格物。所谓“诚意”,也就是知道了以后努力实行,杜绝知而不行的虚伪欺诈。由此可知,曾国藩是把“格物”界定在对事物的不仅知道它是这样的,而且要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的意境。“诚意”则不仅仅是限定在意念上,特别推衍到按格物所获知的道理去力行方面,要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曾国藩将“知”与“行”有机结合,坚持“格书”与“检身”并举,制定了十二项“课程”。第一项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第二项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第三项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第四项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第五项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第六项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第七项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第八项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第九项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第十项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第十一项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第十二项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