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密涅瓦公社群有人抛出如何认识你自己的问题,之前也有相关文章推荐,比如彼得德鲁克的《成为自己的CEO》,《如何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碰到不少在麦肯锡、高盛工作的人做了一段时间或是做到一定职位后突然发现那样工作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辞职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也碰到不少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对自己的人生很迷茫。
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给自己一些耐心尝试一下下面的方法。
本文中第一篇文章提出的方法1是“尽可能地多尝试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分析出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第二篇文章中提到Steve Pavlina的方法2写下““你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然后不停写在你脑子里的答案,”抛去“用所有的这些伪装的答案都来自于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和你的回忆“,”但真正的答案出现时,你会感觉到它来自你的内心最深处。”那个让你哭泣的答案。在《如何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中提出的方法3是:将你拥有的技能(擅长)和兴趣写成两行清单,一定要写下来,然后问自己“日常生活中喜欢做什么, 能够同时利用我的技能和兴趣, 为人们增加重要的价值?”。这些方法实际可以融会贯通,多经历多感知才能对培养自己的擅长并挖掘自己的兴趣,方法3是在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方法2则更注重挖掘潜意识】
一、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文/安小桐 | 知乎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来介绍点普遍适用的方法。
我在最佳雇主美国总部工作,每天有各种大厨水平的免费美食,工资自给自足,住着市中心海边的豪华住宅,周末时常会出游,舞蹈健身,看中了什么衣服都能买,还存下了好大一笔钱。工作方面每天都在快速学习很多前沿知识,行业前途无量,能够独立运作项目,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和同事老板关系都挺好,经常一起喝酒玩笑,没有排挤,没有小报告,同事老板都很牛很聪明,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还有一个谈了多年的男朋友,两人一起打拼共创事业,虽然经历过风雨但是现在很开心。
你觉得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想要的生活”吗?如果是,请继续往下看。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虽然达成目标的速度和程度因人而异。以下是步骤:
1)找到自己想要什么
2)根据自己想要的做出正确的选择
3)掌握正确的方法(技巧)并极其努力
4)保持正确的心态
下面具体分析:
1)找到自己想要什么
方法:尽可能地多尝试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分析出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我也是一样。初高中的时候是数理竞赛班的,所以大学刚开始的时候读的是工程,但是后来发现单纯做一个工程师对我来说太专了,于是我改学商科,开始广泛涉猎商业人文的知识,期间还创过业,竞选上学生社团主席,通过亲身经历对真实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二一直想做咨询,于是暑假去了三大咨询公司之一跟着做了个项目;同时又想体验一下大家趋之若鹜的投行到底长什么样,于是去了国内的券商实习。
结果尝试了一圈以后,我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喜欢什么方面,不喜欢什么方面。我很喜欢把一件事情从小做到大的过程,而不喜欢在大企业顺着既定的做事习惯往上爬。我很喜欢咨询里面分析问题的过程,但是也同样喜欢执行,而咨询缺少把建议真的实现的过程。我很喜欢投行能够帮助企业融到资,实现更大目标的影响力,但是我对如何高效使用那些融来的资也同样感兴趣。投行和咨询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很多行业知识,还都是和企业高层交流,但总感觉是在从外面往里看,真正的精髓能瞥见多少有待考量。
于是,经过了一圈分析以后,我渐渐清晰了未来的走向:去实业里学习创建一个优秀企业的各种知识,以后有机会自己创业。
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除了自己体验以外,还可以通过读书、请教行业内人士等等方式来了解一个行业。只是有些细节及没有设想过的问题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看到。
2)根据自己想要的做出正确的选择
方法:参见@吴泽泳的理性的选择,让自己不要后悔。(上)-那些我想和你们分享的事-知乎专栏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00126
吴先森的文章里详细描述了我当年做的一个决定。方法在他的文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就说点别的。其实我一直有个特点,就是不太容易逼迫自己做不感兴趣的事情,而对自己有激情的事抱有十二分的热情。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缺点(因为不喜欢的科目成绩平平,很难像其他开挂党一样努力拿高分,基本上过线就没兴趣继续努力了),但是后来才发现也许这是个优点,因为我刚好能把时间集中在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去,而且做的时候非常高效。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问过外教一个问题,可以赚钱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事情,到底应该选哪一样呢?外教说,为什么非得二者选其一呢?其实总有又赚钱又喜欢的职业。他说的没错。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曾经一度想学publichealth,一开始也不清楚为什么,后来仔细自我剖析以后发现,我喜欢的是社会学(人与人之间如何沟通,群体行为如何产生,等等),以及能够造福社会的影响力。但是后来发现我对医疗可能真的没有很感冒,于是还是走了工程,又走了商科,如同上面所说。商科是学了不少社会学心理学,但是纯商科又感觉欠缺工程的逻辑和分析。尝试了咨询投行以后发现还是喜欢分析,而且发现自己对泛泛的行业涉猎(三个月做一个行业之类的)不感兴趣,最感兴趣的还是科技行业。于是我现在做的事情是科技巨头里市场部门的大数据分析。完美的结合吧~XD
所以做选择有三要点,一是要清楚自己要什么。很多人都有个大概的感觉,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讲清楚自己喜欢的是哪方面,不喜欢的是哪方面。
二是要做出详尽的调研。我对职业的探索很早的时候就进行了。我高中选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无数职业描述,感受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而且当时选大学一部分是去了三大咨询公司的网站,看他们都去哪些学校做校园招聘,据此来选择申请什么学校。不断探索更正,假以时日总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
三是要有勇气。所谓舍得舍得,每一个获得背后都必然有舍弃。我看过太多人在面对两种选择的时候,即便其中一种是他真正想要的,但由于深陷另一种之中,无法做决断跳出原来的轨迹,因为不想承担失去的痛苦。但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卡在两者之间无法动弹,从而白白浪费生命。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can take control of your own life.
3)掌握正确的方法(技巧)并极其努力
方法:意识到才能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
在刚到大学的时候,我受到了不少打击。曾经自以为学习好,结果总有牛人用我一半时间拿比我高得多的分数。曾经自以为社会活动能力还不错,结果有人才上大学就开了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大二,同届的同学们有的已经申了一百多家公司,面试源源不断,还进了不少终面;而我申一个拒一个,就连申请了五个社团当小社员都全部被拒。创业还遇人不淑被坑。各种悲催自我否定不表。
后来不断地找学长学姐、职业中心老师帮忙修改简历、模拟面试,不断获得反馈并改进。模拟面试还被录像回放过,看的时候的煎熬可想而知。练习多了,反馈听多了,渐渐摸到了门道,比如简历要把重要的点放前面,做的事情如果结果牛逼就用数据来论证,如果结果一般就突出相关技能,等等。技巧太多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不断努力过后,现在我也变成了一个简历面试专家,帮别人练习过后也都有不错的结果。
再比如学习。我专门询问过学霸们。他们也并不是就上课更认真,做作业更认真,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上课看书时都用最少的时间抓住重点。有本书精辟总结了学习技巧,叫做How to Become a Straight-AStudent。我大四寒假看的,后来大四下学期应用在学业上,果然成绩突飞猛进,可惜已经是最后一个学期了。还在读书的孩纸们好好享受~:)
再比如看人这种虚一点的,从大一开始@吴泽泳就一直在指导我这方面的技能。后来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分析,也渐渐地学会了从细节中看出一个人的长处。具体的方法吴先森说得比我好~另外我的导师写的Give and Take也是一本与人相处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专门研究过,才能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Mastery和The Talent Code这两本书讲得都很好。总结来说,我认为人天生的只有激情以及物理条件。比如一米五想要当专业篮球运动员可能是不行。人感兴趣的东西从小到大可能具体表现形式会变,但是本质不会太变。
除此之外的能力基本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只要你感兴趣并且掌握了正确的门道。我有些朋友很年轻就展现出了某些领域很强的天赋,但是据我观察,可以解释为他们比别人都起步早,比如家里刚好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或者自己很早就发现了兴趣并坚持努力,或者遇到了良师。
所以不用太纠结于自己“生来”怎样,只要你想做,就始于足下好了。
4)保持正确的心态
这里我想回到@吴遇安军师说的。军师说的开挂党确实存在。说分分钟通关其实也不为过,因为他们摸清楚了某件事情的本质。顺道而为,自然是不会错的。
但是往往在这些人达到分分钟通关以前,也经历过很多努力和辛酸。我大学时作为中国学生会主席接待过俞敏洪、柳传志等令人钦佩的企业家,听过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也并不是一路顺利就这么上来的,有时甚至是身不由己,被命运逼得绝处逢生。
而那些分分钟通关的人,在其他领域未必分分钟通关。最常见的案例,就是一个有钱人,在感情上并不如意。所以若说他们比别人幸福多少,也是未必。
一个成功太过于容易的人,容易骄纵自傲,遭受挫折;一个得来太过于轻松的人,往往不懂得珍惜,也不会像得之不易的人一样认为他所拥有的东西是好的;一个太过于成功的人,往往承受着诸多外界压力,社会的期待,对于员工的责任,等等,无法随心所欲。
而且世界并不是公平的。即便你再努力,结果也可能不如预期。在中国教育体制之下,我们太容易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拿一百分,就能上好学校,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能有幸福生活。一发现现实的残酷,温室宝宝们就崩溃了。
后来我发现,世界就像是一个回归方程,你越使用正确方法努力,获得回报的expected value就更大。但expected value不是你真正获得的结果。还会有随机error。对于单一一件事情而言,这个error可能大到会显著影响最终结果。但是把很多事情放在一起看,这个越努力回报越多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佛家说,人生之苦在于无常。人们常常都会不自觉地认为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恒常)。一旦现实与“应该”不合(也就是上面假设中说的error过大),痛苦就出现。我曾经也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纠结上。但是后来发现,that"s life。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在于让你经过重重考验,让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同时也让你获得意料之外的。坦然接受,make lemonade out of lemon,仅此而已。
二、如何找到让人感动到哭的人生目标
作者:@奶牛Denny
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我想用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成效方法来解决那些励志文章和成功故事的一个通病:就是他们一直鼓励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但从来不告诉年轻迷茫的我们怎么去找到“我们想做的事”(以至于误导了很多朋友以为那就是“我想一觉睡到国庆节”或者“我想做个吃货”之类的意思)。
我要说的这个方法在我认识的许多人身上成功过,但它不是我想出来的。知名博客写手Steve Pavlina在它的博客中对这个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但似乎也不是Steve Pavlina自己想出来的。网上也有不少中文翻译版本,有可能你曾经看到过,但那些翻译都有失偏颇,以至于让读者很难理解精髓。所以在这里把原文重新编辑,结合以上的经验分享,再用比较适合中国人的陈述方式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愿意尝试,愿意按照要求去做,或许我们可以用接下来的不到500个字,帮助你在20分钟到1个小时内找到你的人生目标。
我们开始吧。
(1)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个小时的完全空闲的时间。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关上房门,保证这一个小时没有任何打扰。这一小时只属于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这件事。你要记住,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你的生命可能在这一个小时候变得不同。如果一个小时的时间货币只能用来换一样东西,那么就是找到你的人生目标绝对是最值得的。
(2) 准备几张大的白纸,和一支笔。
(3) 在第一张白纸上的最上方中央,写下一句话:“你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4) 是的,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把你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马上写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几个字。比如说:“赚很多钱。”
(5) 不断地重复第4步。直到你哭出来为止。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尽管这个方法看上去很傻,但是它很有效。如果你想要找到人生目标,你就必须先剔除脑中所有那些“伪装的答案”。你通常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和过程去剔除那些覆盖在表面上的那些受到外界观念、主流思维影响而得出的答案。所有的这些伪装的答案都来自于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和你的回忆,但真正的答案出现时,你会感觉到它来自你的内心最深处。
对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类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个小时或者更多)才能把脑子里面的那些杂物剔除掉。在你写到50-100条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放弃,或者找个借口去做别的事。因为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没有任何效果,你的答案很杂乱,你也完全没有想哭的感觉。这很正常。不要放弃,坚持想和写下去,这个抵触的感觉会慢慢地过去的。记住,你坚持下去的决定会将这一个小时变成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
当你写到第100个或者第200个答案的时候,你可能突然会有一阵内心情感上的涌动,但还不至于让你哭出来。这 说明那还不是最终的答案。但是把这些答案圈起来,在你接下来的写的过程中你可以回顾这些答案,帮助你找到最终的答案,因为那可能会是几个答案的排列组合。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答案一定会让你流泪,让你情感上崩溃。
此外,如果你一开始不相信人这辈子活着有什么目的,你也可以写下“1. 活着不为了什么。” 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坚持想和坚持写下去,你也会找到让你哭出来的答案。
作为你的参考,Steve Pavlina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花了25分钟在第106步找到了他的最终答案。而那些让他有一阵情感涌动的答案分别出现在在第17,39,53步。他将这些抽出这些答案重新排列,最后在第100步到第106步答案得到了升华。想要放弃的感觉出现在第55到60步(想站起来做点其他事情,感觉极度没有耐心等等)。写到第80步的时候,他休息了2分钟,闭上眼,放松大脑,然后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么做很有效果,在那2分钟的休息后,他的思路和答案变得更加清楚。
如果你一定要拿笔者来做参考,那么答案是我当时比较无知,还不知道这个系统的方法,所以我用了四个月的摸索和迷茫,撞了很多墙,才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在第二章个人故事里会提到)。但经过笔者核实,这个方法科学有效,只因为它提炼出了关键的原理。
无论你愿意用什么方法,你最终的答案一定会是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或者几句句子的组合。这个答案在外人看来一定非常的空洞,就像是我前面所说的那种“谁都知道,但是只有少数人真正理解的大道理”。但是这几句空洞的句子会对你有非常丰富而且有意义的含义--因为这是你自己用了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你过去所有的经历,去思考,去判断,去剔除,去整合,去沉淀,最终领悟出来的。如果你认真看完了从文章开始到这里为止所有的分析,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节选自《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人生目标、现实、后悔、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