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为什么?
①为什么阅兵部队总能走那么整齐?
9月3日,我国首次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的大阅兵将隆重举行。8月23日上午,此次阅兵专项演练在北京天安门地区及长安街沿线举行。参加演练的人员精神饱满,动作整齐一致(如下图)。事实上,从历届中国举办的阅兵仪式来看,我们总能感觉人民部队的飒爽英姿以及整齐一致的步伐。
②为什么戴维斯能用小铁锤敲动大铁球?
美国的比尔·戴维斯是世界一流的保险推销大师。他的退休庆典吸引了全世界保险界的各路精英。庆典上,人们纷纷问他推销的秘诀是什么。然而,戴维斯一言不发,只是让四名工作人员抬出一座大铁马,铁马下垂着一个大铁球。人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
接着,主持人请上两位身体强壮的观众,让他们用大铁锤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一个年轻人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了;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铁球是无法摆动起来的。此时,戴维斯拿出小铁锤,每隔5秒敲一下大铁球。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大铁球纹丝不动,有的人开始不耐烦地起座离去。可是戴维斯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慢慢地,吊着的大铁球在大师小铁锤的击打下,摆动幅度越来越大。这时,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③为什么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众多学生中,柏拉图会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个?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给他的学生们出过一道考题:“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就是把你的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然后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现在开始,每天甩臂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可能做不到?于是,都齐刷刷地回答:“能!”
过了一月,苏格拉底问道:“每天甩臂300,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以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80%。
一年后,当苏格拉底再次问道时,这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的名字叫柏拉图。
【二】
答案在这里
上述现象即为著名的“重复定律”,即:
其实,一个人只要不断重复某些行为,它们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进入一个人的潜意识,最后变成事实。中国有句话叫“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其实是不断重复练习的结果。
人们在最初做事情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常常会遇到荆棘或者坎坷,甚至是失败,但只要不放弃,反复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在一次有一次的重复中反复改进、加强,那么就能够在这些不间断的重复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进而获得成功。
案例①,虽然阅兵仪式在9月3日举行,但参与演练的部队在今年一月份时就抵达阅兵村展开训练,并且每天单单队列训练就要持续10多个小时。可以说,阅兵部队整体的整齐性是不断重复、不断强化的结果。
案例②,演示结束后,戴维斯在他的告别演说上只说了一句话:“成功无非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而已。”事实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案例③,柏拉图对一件事做到了重复巩固,做到了坚持,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他给后人留下了一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重复定律提升我们的成功概率呢?
首先,我们要选择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在毫无价值的事物面前,“重复”只会是漫无天日的煎熬。当然,一件事是否具有价值,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理性的判断。
其次,在完成选择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得比别人更好,我们还需要对这件事情展开有效的重复。所谓有效的重复,就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的重复行为。有效重复绝不是10次、100次、1000次简单的重复。要知道,没有实效的重复意义并不大。事实上,“有效”与“重复”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效的方法可以促进产生重复的行为;而不断重复的行为又可以反向指导我们选择更有效的方法。
最后,当你完成了前面的两个步骤,你成功的概率就会随着事物有效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也就是说,你重复的次数,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你成功的几率是比别人高出50%、100%,还是500%。其实,成功概率的增加就如指数曲线一般(如下图),或许在前期并不明显,但重复的时间一长,成功的概率就会翻倍的增加。
通过有效重复取得成就的案例不胜枚举:
美国的高尔夫名将盖瑞·布雷尔,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拿球杆不断地挥,次数不下1000次。这个动作他重复了30年,因此他不但技压群雄,而且挥杆姿势优美;
“飞人”麦克尔·乔丹在打球期间,他每天练习3000次以上各种角度的投篮动作,因而在遇到紧急战况时,他也能拥有十拿九稳的超水准表现。
【三】
你要这样用
①当你想要养成好习惯时
行为科学研究曾指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由此可见,养成好习惯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向孩子传递“重复定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一对父母向一位心理咨询师咨询:“孩子上学了,我们最应当注意孩子的什么心理?”这位咨询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答案:重复心理。
咨询师说:“老师为让学生写好一个字,会要求书写几十次;为背下一篇课文,学生会一次次地朗诵。然而,小孩倾向于关注那些新鲜、刺激的事物,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当孩子写一个字的前3遍时,孩子会认真、仔细;而当超过20遍的时候,孩子就会应付了事。”这该如何应对呢?事实上,这就要求父母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重复定律。
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来告诉孩子。例如,带孩子游玩公园时,父母可以问:“我们怎么才能到公园?”孩子会回答说:“走呀。”父母说:“一步步地走,对吗?”孩子回答:“对。”父母可以继续说:“一步步地走,迈左脚,再迈右脚,只有重复如此的动作,我们才能够到达公园。”
不仅对小孩,重复定律对成年人习惯的养成同样重要。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个良好行为不断重复不断加强,才能实现提升,最终形成习惯。
②当你想要成功时
有人说,世界上就怕“重复”,一件不经意的事,重复做,最终会不简单。
列文·虎克是一名门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放大镜能看清小东西。他觉得非常神奇,于是去眼镜店想要购买,但却被昂贵的价格吓得扫兴而归。恰好此时,他看到磨制镜片的人在使劲地磨着镜片,制作过程并不神秘,只是需要仔细和耐心罢了。于是虎克也开始磨镜片。
由于只懂荷兰文,虎克无法参考以拉丁文为主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他只能靠自己摸索。经过辛勤劳动,他终于磨制出小小的透镜。但由于实在太小了,他就做了一个架子,把这块小小的透镜镶在上边,这样看东西就比较方便了。
后来,经过反复琢磨,虎克又在透镜的下边装上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以使光线从这里射进而反照出所观察的东西来。这就是虎克制造的第一架显微镜,它的放大能力相当强,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显微镜。
虎克对这一结果十分高兴,但他认为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并非最好,于是又不断打磨镜片。几年以后,他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显微镜,他的技术越来越完美,以至于制出的显微镜能把细小的东西放大到两三百倍。
打磨镜片这一简单的动作,虎克重复了60年,而他的成功恰恰得益于他不断重复的这一行为。不断地打磨,使他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使他制造出来的显微镜也越来越先进。
事实上,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你都必须强迫自己,不断地在该行业中努力钻研,勤奋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湛的能力,才能不断超越极限,创造完美。当然,重复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变为自觉的、经常性的行为,有句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
③当你想要改进自身的不足时
总览古今中外,人们对“勤奋”这一品质称赞不已,如“天才源于勤奋”、“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自身的不足而抱怨,要知道脑子是越用越灵的,手是越用越巧的。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可是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学习完全靠勤奋。有一天,他在家里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重复读了多少遍,因为他的记忆力不太好,一直没背下来,于是他不停地朗读那篇文章。
当时有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读完书去睡觉了再捞点好处。可是等了很久,曾国藩就是不去睡觉,他还在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最后,贼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充满怒气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贼把曾国藩读的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便扬长而去。
与曾国藩相比,贼是聪明的,因为他听曾国藩读那篇文章,就能背诵那篇文章。然而他只能成为贼,成为投机取巧之人,而曾国藩却成了广受敬佩之人。
正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付出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充满智慧、拥有了不起的才能或取得伟大的成就时,无需羡慕太多,因为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样能成功。
伟大都是由无数的微小积累而成。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用积累定律?请点击阅读微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四】
记住这些话
天才源于勤奋。
重复是学习之母。
成功无非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