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人生最大的成功,是用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如果可以穿越,你是想回到古代的某个时期、还是回到15岁?

如果重新回到小时候——

我想我们会努力学习、会竭尽全力进入一所好大学;

会有勇气向喜欢的男孩或女孩表白;

会珍惜父母的付出,也会时刻提醒他们注意身体;

会面对很多困难的挑战时毛遂自荐;

会不再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会正面回击那些无礼的挫伤,而不是默默的心里泪流成河;

会尝试我们一直想去做而没有勇气做的事;

……..

人活一世几十年,到最后都会认识到我们不是给别人活,真的只是给我们自己。所以弥留之际都会遗憾年轻时不够大胆、不够珍惜,没有尽兴的度过每寸光阴。

人作一点没什么不好。不违法、不缺德,“作”一“作”在以后才会少一些遗憾。

只可惜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没有体力和精力去作了。

我们生活的环境,还是有太多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虽然中国现在发展飞速,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我们也自感相当地幸福和自豪。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思维层面和精神文化上,我们整体的水平是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我们大部分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并不包容。在一些90后甚至00后的思想里,很多阶段的生活也是千篇一律地在复制父母的生活轨迹,甚至在思维认知上都是一样。在事物的评价上,我们习惯用过多的个人想法去判定别人生活的好坏,因为思想开化水平有限,所以会觉得自己总是对的,别人不一样、那他就是错的。

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只有对错之分,尤其在生活

没有一颗包容的心就无法接收到新的讯息

从而自己的思维范围就小

然后就会对自己的认知坚定不移、盲目自信

就更难吸收到新的信息……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很多人在评价一个人成败或幸福与否,常常把婚姻当做一个标准。大龄未婚、离异或者再婚,在他们那里就是非常不幸、非常失败的代名词。这种认识是非常可笑和愚昧的。当社会高度发达、经济水平已经可以支撑人有自由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婚姻和情感就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就像越发达的地方不婚和丁克的人群比例就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对自我的重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摒弃是一个人思想程度所决定、和他的视野、生存能力、世界观有很多的联系。

但这些东西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会是相同的。

我们常常会被自己认知的小圈挟持着。就像那只井底的小蛙,它都不知道天空到底有多大,就认定它看到的是所有。如果它见一只鸟飞过,就会说世界上只有一只鸟;如果那是一架飞机,它还可能还会觉得鸟都是没毛的、都丑到家了。还有那些喜欢评价名星名人离异事件的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别的种种片面的剖析和评断,没有在那个环境和层次上,连人家的经历和实力都没有,靠枝节的媒体和一些不专业的狗仔队的信息,有什么资格来谈论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精神层面的差异要比物质层面的差异大得多。

你所认知的完整的婚姻如果是建立在委曲求全、内心痛苦、度日煎熬上,那离异有什么不好?再婚找到更好的、更志同道合的伴侣是不是更该开心?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大家的决定和方法都没有错,只是各自的出发点和目标不一样。越是物质实力强大、精神世界丰富、重视个体人格价值和内心感受的人,他就越有异于常人的举动、并且拥有得到更好结果的可能性。

幸福与两个指标密切相关——尊严和自由

一个养着两个娃、无业在家、每天家里鸡飞狗跳、老公婆婆打成一片、哭眼抹泪的人,去教育一个事业小有成就、追求精神自由和生活品质的人,叫她赶紧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哪怕是出于好心,你觉得对方会听吗?相反,你让对方去教育另一方去职场里私厮杀、去感受成功的快感和花心思布置生活的小惬意,另一方能做到吗?这是两个不同思维世界里的人,他们可以相互影响,但是很难全盘接纳对方的生活内容和人生规划。认识不同、决定不同,生活就不同。没有对错,只是不同选择、更适合自己而已。

别对别人的事情指手划脚、也别过度的品头论足。你以为的好和不好真的只是你“以为”,和人别一点关系没有。而且通常,我们以为的别人的生活,基本上都与人家原本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别,无论我们和他们距离多近、多么亲密,我们也不能完全感受到和他们完全一样的体验。性格、阅历、思维方式、对生活的定义等等的不同,分毫之差就会产生天壤之别。

对于对别人生活的指点,点到是关照、说多就是厌恶。多数人都不想过你口中的生活。即使客观条件允许,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好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一文不值。

这两年非常多的文章谈“自律”,而且常配上那些大龄明星保鲜了面貌和身材的图片。似乎年老是一种非常可耻的事情。但这是最基本的生物规律。我们活着,就都在慢慢成长、变老。很多片面的认知和思维的局限性就体现在对生活本身变化的接纳度上。重男轻女、婚姻至上、对老年面孔的排斥和恐惧……这些都是认知世界狭小的表现。我常在看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想反问一下作者芳龄几许、相貌如何、自身是否也做到了自律?

曾有一段时期常有文章把倪萍拿出来做反面教材,说一个不自律的人如何如何。

我真的很想问这些人,人上了年纪变老了、有什么不正常吗?倪萍这样一个女人,在家庭意外发生的时候只身带着患儿到处求医问药、艰难异常,你还和她谈自律?你把许晴、莫文蔚和她相提并论,连最基本的做比较前该有的同等前提条件都丢了,只是一个年龄相仿就想说她不自律吗?换作你是倪萍,你是否有勇气像她一样独自去扛起生活的重担、甘愿在风华阶段沉匿、甘愿任人嘲讽吗?她的经历和转变有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脱去名人的光环,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作为一个母亲,她也一样含辛茹苦、也一样被生活的艰辛从一个柔弱姑娘变成一个沧桑大妈。她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帮助,而不是在这样艰难的度日中还要听你们的各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肆意评判。当然,她的沉默不反击,就是她最好的标签,至少说明她活的开阔,有与你们这许人不一样的胸襟,她的世界里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言论,他们的看法并不决定我们活着的价值。他们不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点滴和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样的,当我们想对别人的生活说三道四、指指点点时,也好好的反问自己一下,你配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吗?

别被年龄限制了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必须的年龄去做。假如你30岁的时候后悔20岁的时候没有去学一项自己向往已久的专业特长,等你70岁的时候会更加后悔为何你在30岁认识到这点的时候却没有去做。

很多老年人会比我们年轻人敢做、敢试,因为他活了一辈子,太清楚生命中的所失所得、太想弥补留下来的那些小遗憾了。就像黄永玉,他在50多岁的时候买跑车,在七八十岁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特别年轻、去世界各地看风景,在90岁的时候因感叹世界太美好、而自己的时间有限、自嘲到“世界太大了,我TM也老了”。

那些老人,他们可以放开胆量、不去管世俗的目光。想去高考就去考、想去上学就与年轻人同坐在一样的班级里、想开车就去报驾校、想看看世界就背包远行…….只要物质条件允许,很多人会比年轻人更有勇气和毅力去体验更超前的生活,他们那时才真的懂了生命的意义。

物质条件会限制很多人的想法。不过并不是没有钱就过不上有品质或者有标记性的生活

有句话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做为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很多人会被这句话俘获到。现实中看看那些租房生活的人,多少人仍保持着高度的生活热情将房子打扫的非常干净、做些小装饰、置办成一个温暖的小窝?从走进每一个人的家里,你就会对这个人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基本上,那些屋子收拾的非常整洁或者非常温馨的人,大多都是内心世界是充盈的。他们对事物和生活有更高的追求、更能体会到每一份回报的喜悦。这个无关乎花了多少钱在上面,因为每个人的资金水平不一样,但有生活情趣的人即使并不富裕,他们也会用最少的成本、打造出精致的生活.

《格调》一书里曾提到过的底层阶级、中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这与表面的物质基础不是完全对等的。就像月薪5千块的人未必比月入5万块的人在精神世界里落后,尤其在爆发户盛行的今天。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人非常讲究生活的品质、注意很多小细节,有的人会评价他们“装”。可能有时不排除他们真的有这样的心理,但更多的时候,这是两个精神层面不对等的人群所产生的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异。所以在西方国家里,一个贵族即使没落、没钱,但依然会受到尊重,他们的教养和个人思维言行,依然是保持着贵族的气息。这种融入体内的高贵,常常会优于一个行为举止粗鲁、不拘礼节的仅收入高产的人群。

人生而自由,只要这自由不违法、不缺德,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别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就对人一概而论;也别将别人非常信任你的分享做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扩大到其他人。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是我们理解里的“理解”,未必是事实。我们无权干预别人,正如我们不想让别人干预。

愿你活得精彩,内心安然自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生  一生词条  方式  方式词条  成功  成功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