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历史画廊溪桥饶——高桥镇地名采风记事

  金晓林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童谣在水乡的江南有多种版本。打小时候起,我是唱这首童谣长大的。在摇篮里,或在母亲的怀抱中,这首童谣曾经母亲的呢喃,往往成了我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催眠曲。水乡的江南,村落环河而居,曲曲折折的溪流、阿娜摇曳的杨柳、弯月如弓的小桥和轻盈飘荡的小船,在过往的这里,在这诗画江南的一隅——溪桥饶村,都有过残碎的痕迹与记忆。

  溪桥饶湾,位于高桥镇清溪桥河畔,村因河而得名。前为鄂城县十三区辖地,1952年8月划归咸宁县(现在的咸安区)刘桢乡,后属李铺公社,现为咸安区高桥镇管辖。村落祖居为饶姓和稽姓。据传,稽姓于唐时落户,村址为君家之地,是周边在此繁衍最早的姓氏。饶姓在260年前,由附近担山的大屋饶分支而来,沿溪而居。现在,村庄有70多户人家,共约300多人。青壮年多在务工,或做生意。

  村落倚山傍水,北靠青山,南挽河滨,与洪姓湾隔河相望。原有一座老桥与洪家湾相接。村落中间有李铺公路通过。南北之间有一长条形地带,土壤膏腴,是种植水稻与蔬菜之地。秋天的这个时节,盈盈欲滴的青菜,金黄色的稻谷,玉带似的小溪,装点着田野,每一回西风踩过,次次成诗,阵阵成曲,尽是诗意的迷漫。


  稽姓家族与饶姓家族以公路为临,自古以来,两姓的先民和睦相处,相互守望,在此繁衍生息。

  村落建有一塔。传说很久年以前,清溪河经常洪水泛滥,肆掠百姓,加之瘟疫流行,人丁不旺,饶姓族人凑钱建塔。古塔于文革期间拆除。塔基位于村南河畔,掩映杂草丛中,部分依稀可见。现在,塔基上建有土地庙,约五六平米,其南建有一小型发电房。塔有三层,共约10米多高,皆由土制青砖构成。每层四周设有瞭望孔,顶盖土制黑瓦。200来年,巍然屹立在村南河滨。塔建成后,村庄风调雨顺,岁岁平安,人丁兴旺。先民每年在塔下举行祭拜仪式,感谢皇天后土,祈祷心愿。塔前建有一石板桥,把河的南北两岸连为一体(石桥桥墩犹在)。古塔因河与对面的山峦互为犄角,气势磅礴,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地理位置犹为险要。

  李铺公路以北是稽姓祖居地,自东而西把饶姓村民与稽姓村民聚居地隔开。很久年以前,稽家村的北部有一木质廊桥。桥墩两个,由巨石砌成,中间以巨大圆木为梁,上架厚实木板,桥面立数根木柱,建有凉亭,檐牙高啄,四周布设木雕护栏,远望是雄鹰展翅,扶摇直上。此桥由当地民间组织——桥会所建,钱款由桥会的人员自发捐赠。稽家村所在位置,是沟通大冶金牛至咸宁高桥的必经之地,这里商贾往来频繁。为了人们来往方便,地方上有钱人家自发组织桥会,行善积德,建成此桥,沟通东西,当地居民普遍受益。木桥因在稽家村傍,取名稽家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进攻咸宁、通山、通城或湖南,经由此地。当地村民为保卫家乡,自发组织,化整为零,以山林为掩护,用土制武器打击日军。日军路过此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曾有一位盛姓村民(青鸦垄湾)惨遭日军杀害,并把这位村民的头颅悬挂在木桥上示众,几天几夜,惨不忍睹。据说当地村民与受害家族,组织敢死队,深潜附近山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敢死队英勇出击,杀死日哨兵,抢走人头。解放后,在上一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桥曾一度是担山、高铺、双溪的村民到高桥区交纳公余粮的必经之地,乐施好善的村民自发组织茶会,为路过的乡亲们端茶送水,提供休息之便。村民热情好客之事,一时被传为美谈。

  历史上,溪桥饶村出了一个神话般的名人李木匠。传说在很久年以前,这个地方瘟疫流行。一路走过,到处都是哭声连天,甚至有的村庄连一个人就没有了,昔日生气勃勃的村庄到处都尸横遍野,人去楼空。瘟疫给了李木匠很大震憾。他悲天悯人,同情百姓疾苦,毅然放弃木匠职业,用自己小时候学的中医知识报效当地乡村父老。于是,他与他的两个徒弟,跋山涉水,有时行程数百里,在幕阜山上寻找药物,治好了许多村民的病。年岁大了以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心得失传,他精心编撰了一本药书(现在这本药书已失传了)。后来,传说李木匠出家得道成仙。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的像雕刻在杨树蔸上,被称为杨爹菩萨。当地后人行医,或大凡进行癸祀,都要抬着他的雕像。几百年来,他于是成了当地人乐施好善的美好象征。我想当地人乐施好善的民风大抵受了杨爹菩萨的影响吧!这不,我到村里采访时,难怪受到村委会同志和村民的热情接待呢!

  听了一位老人说,我们这里出了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人饶中主。他儿子还健在,已是70岁的人了。据他儿子说,他的父亲生于1919年,早年曾就读于武昌学堂,后报考了黄埔军校,当过国民党军队的团长。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剿灭共产党,其父毅然放弃国民党的高官厚禄,服役半年不到就回到家乡。解放后,他报效家乡,参与大冶金牛区管所组织工会的工作,也当过乡村教师,于上一个世纪60年代去逝。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好,外婆好,外婆对我嘻嘻笑……”下午一点多钟吃完中饭后,从饶村长家出来,声音从对面约二十几步的堂屋门口飘了过来,虽稚嫩柔软,但令我心潮澎湃。歌声把我带到了四五十年前的年代,我沉浸在一片美丽的回忆中。“嘀嘀嘀”,去高桥的小车启动了。饶主任让我上车,我才从回忆中跳了出来,好奇地看了看那个可爱的小姑娘,来不及与小姑娘接近,只好拿起手机慌乱地对她拍了一个镜头。

  我儿时的记忆碎片,还真能在这个年代,在这样的山村旮旯鲜活起来,大概是时光老人对我的馈赠吧!走了,尽管我带不走这里的山冈、田野、老树、小溪,带不走这里的乡情、村庄,带不走这里诗画般的江南胜景,更带不走草丛中沉睡的辉煌过往,但我的心灵如此这般地为这里乐施好善的民风所浸淫,被这里的先民们宁危不惧、反对侵略、不屈不挠的精神所萦绕和震撼也就够了吧!

  2016.9.13于咸宁成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溪桥  溪桥词条  高桥镇  高桥镇词条  采风  采风词条  地名  地名词条  画廊  画廊词条  
随笔

 这条街上 2

 这条街上2  地板革  地板革的买卖看上去就不小是姐弟三个老板好像也是姐姐因为,她弟弟就是想当年我被群殴时候我的同伴玲当了裁判的主角之一这家伙,长大以后发展的...(展开)

随笔

 且听风吟

你说:“以后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你说:“你老了还会不会记得我呀?”你说:“我们死的时候一定记得不要哭喔!”  ……我说:“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