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常说: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总是容易为一些编出来的故事动情伤感。但我觉得,那也应该归咎于文字创作的力量。现在就记述两段很具有代表性的、曾经让我触目伤怀,潸然泪下的文字:
还记得十年前我在吉林工作期间,下了班总是喜欢去附近的大福源超市看书。那时,每到晚上的下班时间,坐在图书区淡黄色木椅上看书的人就很多。因为自小就喜欢文学,所以,那时的我,除了工作以外的多半时间几乎都是放在了大大小小的书店里。一次我随手在书架上拿起了一本《当代最有争议的婚姻》一书,认真的翻阅着。在里面讲述的几段婚姻中,唯一让我动容的——就是上海女作家张爱玲情感经历。文中几段让我泪流满面的文字至今还记忆犹新。讲张爱玲在美国的丈夫赖雅去世时的悲痛心情——【赖雅死后,张爱玲悲痛欲绝,从此红尘与她无关】读到这里,内心的悲痛再也无法抑制,顿时泣不成声!当我流着泪把那篇文字看完后,就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跑出了超市,又一路抽泣着跑回了住所。
那一夜我的心情都是在悲伤中度过的!心里也打出了无数个问号?为什么那么优秀的一个女人会沦落到如此悲凉的境地?是谁让她的人生充满如此多的波折?又是什么原因,把一个本该完美的生命,封存在一个孤独寂寞的角落?与胡兰成的爱,她倾注所有,但也终究是一个无疾而终的归宿!与赖雅的婚姻是因寂寞的结合,但也最终没能陪伴到老!
另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述的——【在1995年9月8日的那一天,当房东老太太打开206的房门,见一个女人躺在地板上,已经死去了好几天了,随后便报了警。】在美国的华文日报得到消息后,以整版的篇幅对这个作家做了深切的追思!看到这里,我的整个身体似乎都被一种冰冷冷的空气包裹着,心情伤感而沉重!一个多么优秀的女人啊!可她的生命存在的——是如此的孤寂!离去的——又是如此的悲凉!
另一个让我在端着书本时就哭得稀里哗啦的文章,就是余秋雨的散文——酒公墓。酒公张先生的一生坎坷,凄楚酸涩的晚景悲凉,都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里声声见泪!尤其是酒公张先生卧病在床时,要求余秋雨为自己撰写小字碑文时的一段自述:【酒公张先生,不知籍贯,不知名号,亦不知其祖宗世谱,只知其身后无嗣,孓然一人。少习西学,长而废弃,颠沛流荡,投靠无门。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释儒道皆无深缘,真善美尽数失落,终以浊酒、败墨、残肢、墓碑、编织老境。一生无甚德守,亦无甚恶行,耄年回首,每叹枉掷如许粟麦菜蔬,徒费孜孜攻读、矻矻苦吟。呜呼!故国神州,莘莘学子,愿如此潦倒颓败者,唯张先生一人。】
这段小字碑文的自述,我是看了几遍,就哭上几遍。以至于,第二天上班的时候眼睛还是肿着的。这篇酒公墓,余先生没有附加那些虚浮华丽的言辞,完全是以叙事文的风格,像读者讲述了一件就发生在他家乡小镇一个文人身上的悲剧。一个二十年代的留美学者,一个旧中国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先是遭到了自己落后民族的冷落,学无所用。接着,又在回乡葬父的过程中被盗匪强掳,打成残废。可盼到了国家解放,盗匪被镇压,张先生以为从此有了出头之日,没想到的是,却又被无端的卷入了文革的政治风暴中!平反后的张先生已经是一个步入老年的人了,本想发挥余热,为家乡的孩子们义务讲学,也为家乡的这一方水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一次讲课时,又被台风吹塌的校舍砸成废人。这一连串的精神与肉体上的打击,把一个优秀文人的命运推到了一个个沉重又悲催的顶点。
余秋雨《酒公墓》摘要——【前年深秋,我回家乡游玩,被满山漂亮的书法惊呆。了解了张先生的身世后,我又一次上山在墓碑间徘徊。我想,这位半个多世纪前的逻辑救国论者,是用一种最潦倒、最别致的方式,让生命占据了一座小山。他平生未能用自己的学问征服过任何一个人,只能用一支毛笔,在中国传之千年的毛笔,把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慰抚一番。可怜被他慰抚的人,既不懂逻辑,也不懂书法,于是,连墓碑上的书法,也无限寂寞。谁能反过来慰抚这种寂寞呢?只有那一排排灰褐色的酒坛。
在美国,在上海,张先生都日思夜想过这座故乡的山,祖先的山。没想到,他一生履历的终结,是越来越多的墓碑。人总要死,墓很难坍,长此以往,家乡的天地将会多么可怕!我相信,这位长于推理的逻辑学家曾一次次对笔惊恐,他在笔墨酣畅地描画着的,是一个何等样的世界!】
还有最近才看到的一篇叙事文学小说《山的儿子》都是非常打动人心、描写身边真实事迹的小说!多年来打动我们心灵的文学作品真的很多,在这里已无法一一尽数。那一篇篇让我们潸然泪下的文字,一个个悲催感人的故事,一个个泣血含伤的真实事迹,都会触碰到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
文字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也是在讲述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人与事,情与理。它无须华丽,只需真实。那朴素的文字之中娓娓道来的真情实感,才是打动我们心灵最有力的话语,才是最能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