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行驶在波澜惊涛的时代,我们犹如一只只孤独的小舟,没有能力去逆向行驶,只能随波逐流。即便身旁也都是其他小舟,可是我们为了自保平安,根本就视而不见,从来都不会有任何的或者是有规模的思想交流,可能想到过交流,但是因为外在的阻力或者曾经的摩擦碰撞,让我们只能自顾自暇。
每个人的视角范围都是一定的,但是因为我们的位置被确定了,所以我们一定会看不见别人所看见的东西,对别人的看见所质疑,导致内心的抵触感越来越强。
家,原本是一个名词,可是我们却用它做了物质,一种可以攀比的物质,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的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家的格局与清洁度,影响着我们的内心,内心里那深不可及的微薄倾向,这是我们所忽略的,因为我们重来不会在意一个看不见的东西。
现在的人,因为不清楚真正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的原因,所以内心的焦虑与手足无措,让这些家长,总是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有的要靠语言的激励来打造自己的下一代,这些家长永远不知道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而不是引导下一代的;有的要靠物质的满足,先来满足下一代的虚荣心,再用物质去做一个引导,就好像我们电影里常看到的那些偷鸡者一样;有的要靠自身的权势来教导下一代,如何成为一个驱人者,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所有的知识,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抵抗、反驳的倾向,我们才纵容了这样一类家长的存在。
家长总是站在保护下一代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与错误,家长从来都只会认为下一代的还年轻,对世事还不了解,不知道社会有多黑暗。
其实,黑暗的存在就是因为我们包容我们自己的自私、自利、欲望、攀比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再加上我们见不得别人比我们好,别人的下一代比我们的下一代好,所以我们才会为黑暗创造了一个生存滋长的环境,只要我们的欲望越高,黑暗就会越恐怖、越黑暗,很多人也都因为承受不了与黑暗的同存,都渐渐的离开了我们,他们的离开没有让我们惊醒,反而成了我们踩肩膀的材料,黑暗也就不知道应该是乘什么的发展,越来越大,越来越黑。国家只会考虑如何经营与管理国家、商人只会考虑如何经营财产与让财产升值、农民只会考虑如何让土地出产最高化和让自己最享受化,国家重利,则大商人是时代偶像的;国家重地,则农民是时代偶像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既经历过重利时代,又经历过重地时代,而且有限的生命中还有无限的时间,不知道我们的农与商是否会摒弃国的概念?这些总的时代的出现,总是为所谓的黑暗耕田而已,我们有意逃避,却无意播种。
三言
2015.8.10
幼儿之死(0~3岁)
夫妻人人自一家,父母生孩都叫娃;
育儿都为填颜面,吃奶都是吃他妈;
培养惰性靠父母,危险父母处处挖;
孩去白头送黑发,哭丧老脸咒骂他。
孩子,是两性的结晶,是爱的结果。可是爱有长有短,一夜的爱、数分钟的爱是屡见不鲜,而长久诚挚的爱,早已经无人知晓,无论是否结婚。这短暂的爱,已经不知算是一种什么样的、什么方式的爱,可是我们却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制造,几乎没有人避嫌。导致两人盲目的结合的原因多是物质的搭桥,而不是心灵的彩桥。贞洁,早已经被现代人称为过去时,这似乎是从抗战时就开始的。人人都带着自己的私心,走进新的家庭,建立一个完全不属于自己的家庭,心重者或许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地狱。盲目遵守着祖训、父命,结合就要传宗接代,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生养这个孩子,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保护这个孩子,让这个孩子享受自己所没有享受过的物质“幸福”。祖训,要因时而定,比方说“养儿防老”是建立在只准男人抛投露面的前提下而说。两个原本没有爱情基础的人,草草的结合,很快就能孕育出了一个新的生命,可是他们却忘记了,他们只有生养的本领,而不再是生育本领。他们的教育完全的依赖于,“孩子,你要什么,只要是我们能力范围内,我们一定尽力。”幼儿的出生直到成长,我们都只会用物质的收支来衡量这个孩子是否是成功的?我们却忽略了那个最最微妙的东西——感觉、爱,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似乎早已经成为了父母的摇钱树,只要你能照着父母的意愿结出更多的钱,那么你就会变成世界上所有人的偶像,父母自然而然的也能被咨询播种摇钱树的方法而脸上增光。
幼儿是具有灵性的,他们的想象力丰富程度是我们所不能预料到的,可是每个孩子的想象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愚钝。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学会了说话?还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人性的可悲?或是他们根本就无法接受我们的教养,而用想象力的减退来抵抗我们?我们的倍加呵护是他们最需要的么?这太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一百个男人、一百个女人,两百种自私,一百种家庭,一种生的方法,两百种养育方法,一种养育目的,除了生的方法和养育目的相同以外,其他的都不相同,结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疾病,是幼儿的天敌之一,可是懂得疾病的人总能想出千万种的办法来阻碍其他人的幼儿解决病症;
母乳,是幼儿的最适合的营养品,可是他们的母亲为了苟尾之和总是拒她卵晶于千里之外;
舒适,是幼儿的惰性的根源,家长的爱,都滋润在在了惰性上;
危险,是幼儿所不能自知的,可是危险确是家长挖来埋葬对立者的。
幼儿,一个想象力超级丰富,但却不能语言交流的“外星人”,生或者死,都不是他本身所能左右,他只不过是一条被拴着的狗,一条被家长爱护的狗,一条被照顾的狗,一条不缺吃少喝的狗,因为他没有我们的语言来交流。
降世婴儿的啼哭,似乎也暗示着自己悲惨命运的即将开始——恶魔之地。
(其实,爱,特别简单,有你则万碧晴天,无你则暗无天日,物质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人只需要用食物来填饱肚子,用房子来抵御风寒,这才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社会需求。爱,是不需要用身体去实践,不需要经历过再回头的,用身体去实践和用经历磨练自己的女人,都只不过是一只花瓶,后悔也无非是为自己的得不偿失而感到不甘心,这样的人这一生、这一世永远都会是这样。主动失过身的女人,都是站街、失足女,主动要过女人身子并得到的男人,都是鸭子。)
三言
2015.8.12
儿童之死(3~8岁)
生孩靠男女,养孩靠对比;
家长有欲望,全部传给你;
有身没有心,有形没有理;
父母播恶种,长大全赖你。
生活在蒸汽炉下的我们,总是希望用我们的经验来打造我们的孩子,从幼儿时期开始,但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听不懂我们的语言,所以我们便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儿童时期,因为笨鸟先飞,因为赢在起跑线上,因为大家都这样……
孩子在幼儿时期已经受够了被把玩于鼓掌之间,此时的他们慢慢滋生着逆反,但是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逆反,但是他们会选择家长决定的反面,家长也从来都不会在意,并且会认为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造成的,家长也重来都不会认真的去分析,无论孩子怎样去抵抗,最终都会无奈的妥协,因为孩子的饮食来源于家长,他们别无选择。孩子的独立能力与创造力在此时也就一点点被家长所抹杀掉。
原本应该是独立认知外界的时候,他们又再一次被家长诓骗,诓骗他们读书写字等,好用做长大来赚钱,不要成为“劳力者”,要成为“劳心者”,家长会一遍遍将这些专有的名词强加灌溉给孩子,他们不懂,可是却要牢记。孩子会认为这些就是家长所谓的知识。可是由于每个孩子接触的环境是不同的,在幼儿时期就是不同的,早就已经造成了他们各异的取向,儿童时期,他们本该按照幼儿时期的取向开始了解并努力,家长错误的认为他们无法选择取向,因为孩子还小,对这个社会还没有认识。此时,家长会在孩子身上播种一个名叫“依赖”的种子。这种依赖,让孩子认为,只要撒娇、听话,就会有好吃的、好玩的。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儿童的时候也总是会有意或者无意的炫耀自己提供的物质要比其他人提供的更加昂贵,并且会对其他的孩子有门户的歧视,孩子也都会看在眼中,可是却无人知晓。
孩子与孩子的接触原本是单纯的,可是家中总是抱着一副不放心的心态,来让自己介入儿童的世界,家长总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才受到最高的待遇,因为我们比你更加有钱,我们穿的是名牌、吃的是山珍海味,你连见都没有见过,并且会嘱咐孩子们不再来往。陌生感、仇恨,由此而生。
原本无忧无虑的时段,带着不属于自己的沉重的包袱,一步、一步地寻找新的方向,他们甚至还不懂得什么是志向的时候,家长会替他们选择,并且信誓旦旦的说,“我在帮助我的孩子”,即便孩子长大成人后发现,他的父母在此方面给予的是负面的帮助,他们的父母依然会说:“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咋就你不行。”
打造,家长重未停止打造孩子,生怕孩子出现了楞角,而让自己的颜面扫地。内在的打造,家长采用先灌输含义,再上假腿以“利”于孩子的心理平衡的方式而前进;而外在的打造,是家长的攀比心监督,监督孩子的外在的形,来充实家长的审美观,对比于人前,既能有面子收入,又能为后期的“出租、出售”提高资本。
天真无邪的心,就这样被家长所残害。孩子,你的父母是恶魔,你知道么?
相比上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科技手段一定是有所提高,孩子的好奇心,早就已经因为眼花缭乱的世界所迷惑,孩子在家长的蒙蔽下,早就已经忘记,他活着只需要饮食与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住所,根本性的物质需求,不会在家长的口中出现,因为家长可能早已经忘记,因为家长早已经适应于现在的物质满足感,舒适的住所、可口的美食、出行用车代替鞋、读书用耳不用眼、写字用键盘不用笔等等,这些带有修饰性的东西,本末倒置,重要的是修饰,而不再是物体。孩子,你能理解得了上面文字的含义么?一个还未曾了解名词的人,要先去认识修饰的词语,你会真正懂得这些话么?家长在此方面也重来都不会在意,因为孩子要长大,迟早都要学,早知道与晚知道,家长都会选择早知道,因为笨鸟先飞,背诵更深的含义总比只知道简单含义的人要显得学问更高深,因为基础名词总也写不出来两种。
画师,成了名老赚钱了;钢琴家,会弹老赚钱了;会唱歌,歌手太多,不是谋生之道;当公务员,做人老霸道了,天天说真理……这些都是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谈话,耐不住的攀比心,总能让自己的家长迈出逼孩子早学这些的“技能”的举动;你家孩子考上状元了,你咋培养的,谈谈经验,“也没啥,主要是孩子他自己聪明好学,还主动要求我们找各种乐器等的辅导老师……”,听了这番话的家长,每时每刻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下套,让他们掉进自己的欲望圈。
父母的欲望,早已经被父母亲手洒在了孩子幼小的心里,孩子没有能力去解脱,因为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陷阱、该怎样用语言去做反击抵抗。
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工作是金钱的保证,是一种物质;照顾孩子,是既照顾安全,又要照顾内心,更要照顾孩子的语言的理解接收,用一种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照顾相比较,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又因为是无形,所以家长都不会在意,都会说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接触更多的人与物,有利于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其实,这些的例子与对比,一直都是对比着无形与有形。就好像我们常问的,为何收入增多了,我们还会如此的累、如此不快乐?其实,孩子在儿童时期,就已经被家长种下了“心累、不快乐”的种子,他才还不到8岁,而你已经是步入中年之人。那些收入没有增多的,也只会向高收入的人群看齐,因为高收入的人是低收入的人的榜样。
此处,我要特别提一提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的诞生,有利也有弊。家家户户都有的就是手机,很多的家长都不会玩手机,但是他们不满8岁的孩子,却能把手机玩的熟透。总的原因是家长重未从手机基础上有认识而不能使用,而孩子则是使用它们第一代的手机,只是照葫芦画瓢而未真正懂得手机的使用原理,看似形似而已,并不是他们真的会、真的聪明,因为不重原理与基础是家长所传授的。
三言
2015.8.14
少年之死(8~17岁)
真无再来日,人无再来时;
数年魔狱苦,仍陷问题愁;
来空至去空,一忧复数忧;
欺害自有处,强破亦可寻。
原本应该形成独立意识的时段,可是又有哪个孩子是带着“独立意识”而步入新的环境?
学校是什么?学习为了什么?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爱?什么是性?
带着家长的呵护,孩子步入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恐惧,恐惧,还是恐惧。反抗,该用什么方式反抗,除了哭以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手段。当孩子的哭声传入了父母的耳朵时,家长多是带着同情的心情,来“开导、商量”孩子,“长大了,需要知识来赚钱、结婚、生子等等,在学校能学到知识,几个小时后,我们还会再来接你”。孩子只会记得“长大”一词,对其他的名词根本就不会重视,长大后,不懂得如何对待异性的祸根由此而被种下。背影,第一次在孩子的眼中出现,也最后一次在眼中出现,因为他们会慢慢的适应了离开。孩子在学校,开始会想着要长大,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学校的噩梦才刚刚开始,阻挡他们获得自由的就是学校与家庭,因为学校要守纪律、家庭要努力学习,因此,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的表现,甚至会选择离开人世,活着,他没有人生的标准;活着,他没有人生的自由;活着,他没有答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活着,他没有答案知道这样,要多久?长大的那一天,太漫长、太遥不可及了。
正常的孩子,在儿童时期,就已经确定了兴趣的取向,可是我们的少年孩子,还不懂得兴趣是什么、取向又是什么。校园,原本应是能让孩子的兴趣而更浓烈的地方,而结果却是无知的教育者与无知的父母阻碍着孩子的爱好,教育者总会按照领导的一个人的指示来要求所有的人,因为领导才是一所学校的标杆,父母总是按照老师的嘱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因为老师接触的孩子多,更了解孩子。可悲的少年心灵就这样被扼杀了。
交友,如何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以貌取人,这是在儿童时期父母教授的,可是如何交朋友?却没有人教过,孩子会凭着兴趣、爱好而聚多聚少,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给别人设陷阱,他们的交往是真心而短暂的。可是朋友是什么?孩子不懂得。
有的孩子会把所有的为什么深藏在内心,有的则会从口而发,有的甚至连想都不想,因为他们不想知道为什么是为什么,他们只想着如何才能获得自由。
出类拔萃,这名词是在学校学的,也是孩子能关注的,因为孩子在儿童时期受家长影响而不甘于与其他人一样,孩子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让自己不同于别人,以便能让自己彰显于人前,这就是欲望的诞生。孩子求知欲望都是十分的高,可是却没有能懂得孩子的内心的教育者。
在校不做学校之事,方显少年英雄本色。
这句话,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可是他们都不能够讲出来。逆反,这就是专家的逆反,也是老师的逆反,是家长的逆反,对于孩子来说,这样做才是开心、快乐的。此阶段的家长会再次用投其所好的手段来引诱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人;或者用强制性的威逼,让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人;而老师只会用体罚、侮辱、歧视的手段,来拒绝孩子,直到孩子能为自己增光。孩子的心,已经碎了,因为梦想、爱好、自由,早已经无望了。他们再一次的陷入取向的迷茫,做什么你们才能允许?怎样我才能离开这里?选择死亡方式的解脱,孩子都是从电影、网络中学来的。退学,是孩子对义务教育所产生的阴影而造成的结果,因为他们不懂得,到底为什么要上学?上学学什么?都说老师是园丁,只不过这些园丁只会赏花、采花,而不懂花。
爱与性,传播途径的广泛,孩子接受“爱与性”名词的途径之多,多到让家长无法阻挡,孩子还不懂得爱与性是什么,这是人所共知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再次肩负起此方面教育的责任,可是家长不知道,孩子已经对学校厌恶到了极点,对父母已经达到不信任的地步,学校与家长都没有办法,教育局请出了“专家”,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让学生更加肆无忌惮的去爱,甚至认为“专家”就是“砖家”,孩子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专家也是家长、也是标杆主义者,也喜爱拉拢关系、更喜爱玩弄权术,早已经成为对问题束手无策的专家。数十年来,这些专家也未曾有任何的解决之法,甚至是放弃了那些这样的孩子,专家认为这些孩子无可救药、学校认为这些孩子败坏学校名誉、家长认为这些孩子丢尽颜面。
孩子,天真的心,才不会因这些迂腐人的见解而感到任何的不满,他们已经不在意你们了,因为你们才是真正的无知者。而这些迂腐者会加大诋毁这类孩子的名声的力度,更扩大诋毁范围,甚至采取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手段而开除学籍。祸、运,就这样诞生了。
究其根本,无非是孩子不懂,而“教育者”无能而已。可是,孩子的命运,就这样被画上了一个红叉,家长不知原因、学校不知原因、专家不知原因。孩子更不明白这个红叉有任何的作用与意义。
什么是爱?爱,就是有你则万碧晴天,无你则暗无天日,不掺杂一点点的物质。
什么是性?性,是一种生理需求,而不是乐趣需求、好奇心需求,虽然两者方法一样,但是事后内心反应却不相同。
为什么要上学?家长说:“学知识,长大好赚钱娶妻生子。”学校说:“国家规定,不上学你小小年纪干啥去。”没有人能接受这种答案,因为这些答案都是前后不搭,算得上是所答非所问。上学,是为了学知识并提高自身的自我修养与素质,如果你能独立完成,而不需要老师的帮助,则上学就没有意义。
上学学什么?家长说“学知识。”学校说:“教什么,你学什么。”家长的话太笼统,也不准确,学校的话可以不看。上学的确是学知识,可是什么又是知识?笔者认为,知识是自我修养与素质,见闻虽属于知识范畴,但不应是学校所教,大好青春白白浪费在学校实在可惜。
我们国家的教育,早已经名存实亡,无论是经济上的负数,还是教育的质量,都早已经显得可有可无,既不能满足于社会的需要,又不能保证知识的含金量,社会不需要一些只懂得政治理念的废物,更不需要一些空有其名的饭袋。学校已经与社会脱节,又不能保证教育质量,还要花光每个家庭的多年积攒钱财。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衡量,都是得不偿失。
孩子,生在一个逼迫自己上学的家庭是可悲的,活在一个以纪律为重的学校是可怜的,你天生带来的想象力,经历过父母的桥,已经少掉一半,再渡学校这条河,已经一丝全无,你的大脑,已经被无形的医生做了手术,只留下了一丝丝,别人强加给你的理念。童真的真,已经飞离你的躯干,飞向属于它自己的领地,不要再痴迷、留恋,你如此,他如此,我亦如此。
三言
2015.8.14
青年之死(17~29岁)(草稿)
原本到达独立生活在社会中的年龄,可是为了追求更深、更广的知识,又再家长的威逼下、在学校的利诱下、在社会的比较下,似乎,上学才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唯一出路。
17岁,代表着什么?为何家长的口中总是说:“你已经17岁了,你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对孩子来说,他根本不懂得17岁到底意味着什么,高中又真正的意味着什么?他们却无处可问,却又惧怕问,又不懂得如何问,算了,随大家一起吧,无论怎样都会有人陪,不孤单。家长的话不再能信,老师的话不再能信,相信自己,爱咋咋地,随它去,想多了头疼。
圈猪似的教育,好猪放一堆,一般猪与差猪又放一堆,到点上课、到点吃饭、到点回寝室睡觉、到点熄灯,在学校、老师的理论中,好猪放在一起更培育出更多的好猪,这会令学校更加有荣誉感,似乎荣誉感是由学校颁发。学校也重来不认为自己是歧视不是学习成绩最高的学生。
17岁,一个已经可以完全独立于社会的年龄,身体早已经发育好了,见到心仪的异性,完全可以求爱了,可是因为生活在校园中,被学校惯上了“高中生早恋”的头衔,似乎,早恋一词来源于学校,因为它阻碍了学校的荣誉,降低了学校成为“最好”学校的机会,“风气”,在此时也被派上了前沿阵地。在学校的范围内,一切的利益不得高于学校,这就是目前中国所有的学校的创校底线。
家长的愚昧,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盲目的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学校、老师的话对家长是“圣旨”,学校判定孩子、老师在一旁通风报信、家长在一旁劝导孩子,“红卫兵”时代活生生出现在孩子的眼前。而经历过红卫兵与未经历过红卫兵时代的人都重未揭发、指正。政治、利益的倾向,剥夺了孩子的生理与身体的需求。
因为孩子的生理与身体的需求时间与学校的利益时间是有冲突的,慢慢的,教育部联合其他有关部门推出孩子“正确的”生理与身体的需求时间。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的只有孩子,父母与旁观人都是一起的,而孩子又重未受到过任何有价值的教育,也重未获得过任何有作用的知识,他们无法用语言来抗击。可是他们顽强的意志,一直都催促着他们用实际行动来予以反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校采取的手段之残忍,不亚于日本侵略的屠“杀”,假设,中国的孩子都成了“日本人”,学校成了“中国”,那一场未知的战争似乎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孩子对学校、老师的恨,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高中生意味着什么?大学又是什么?什么是专业?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困惑。孩子经历过幼儿、儿童时段,早已经学会不问为什么了,可是这些名词总是挂在老师、家长、亲友的口中,咄咄逼人的相问,好像学校教会了我们所有应该具备的知识似地,其实,高中生甚至不了解小学、初中有任何的存在价值,因为教育重来都不讲存在价值,只讲跟着我们走,你以后会有饭吃,孩子学会放弃问不该问的问题了,困惑,始终都无法根除。
带着困惑的孩子,受尽了各种严酷的中国式惩罚,总算迎来了探讨大学与专业的日子,可是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问家长,家长说:“我们也不懂什么是专业”;问亲友,亲友说:“我们也不懂哎”;问老师,老师说:“你喜欢那个专业就选哪个,比如你爱好语文,就选文学系……”,系,是什么?包含什么?一堆的为什么,瞬间都出现了,可是没有几个专属词是能够听得懂的。因为高中与社会的脱轨,这些孩子,感到此时比考试要难多了,农村的孩子,甚至对大学都没有概念,什么是学院?什么是大学?什么是211?什么是985?彻彻底底的糊涂了,学校又像催命鬼一样,时间,你在哪里,这是孩子的心声?直到最后一刻,也只是能找一个相近的志愿填报。当各地的分数线下来的那一刻,孩子才第一次接触到社会的不公平。
迈进大学的那一刻,孩子内心是激动的,既为开放教育而欢呼,又为前途的光明感到高兴。孩子只是不知道,迈进的是一所开放的黑监狱,而送孩子来此的正是家长,是他们不顾路途遥远亲手送一名大学生,并且提着大包小裹的来到这所谓的“大学”,学校做各种各样的同学间的活动,搞对比,以便分散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孩子“自相残杀”,而孩子不仅仅是乐在活动之中,更会把这种“人比人、人吃人”的做法带入社会,让它肆无忌惮的生长,它所需的养分也被我们源源不断的供给。
一起上大课、一起玩游戏、一起吃饭、一起运动,孩子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甚至忘乎所以,忘记了大学是实践“术业有专攻”的地方,应该具备可以和全国的专家争辩的知识,而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在死记硬背知识,就是把自己当做是享乐人间的儿童,甚至想要弥补曾经未曾有过的快乐。
此时的家长,方感到培养一名大学生的吃力之处,孩子,大了,应该有各项的花销了,再坚持几年,他能独立赚钱就好了,似乎意味着大学生一定能赚钱,一定比其他人更能赚钱。而父母却不知道,孩子的开销一大部分用在了攀比上,造成孩子如此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父母,是父母给孩子的概念——听话就有钱花,大学生也重来都不考虑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
……
(只写完了高中,由于思路被其他人打乱,没有办法再去写,而且高中的部分也仅仅是草稿。)
三言
2015.8.15
之后的中年大体上说,只是年龄到了中年的年龄,到了中年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能够认清自我的,一种是不能认清自我的。而认清自我是因为身体上受到了某些方面的困扰,而并不是真正的从心灵上意识到自我。
老年多是因为知道自己拥有比别人多的毫无意义的经验而自居,是一种真正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人,有的会沉默不语、有的会固守自我,这些人根部不知道自我是什么,多是认为违逆祖训与人伦皆为不道德,可是让他们讲明白什么是祖训,什么是人伦时,却少有人能够清楚明白。
最后一章是全书的重点,家的总类,因为缺少一个安静的环境,到此,笔者也未曾有过一个系统的概述,所以暂时不能提供任何的资料、观点。
后记是对前文的不足处,进行一个补充。
原本计划在后记之后,加一篇“你想让你的孩子什么样”,凡事都有目的与根本可寻,只不过是在过程中,会偶尔的忽略与忘记,多是因为家长过度的感触,而造成篇幅偏倒。这一章,是从笔者的观点看,孩子能够打造成你想的那样,但是需要环境与方式,本章内也会含有方法。虽然笔者不赞成如此去做,但是笔者相信,99%的家长都是有意或者无意这样在做着,可是却总也不懂得是什么原因成功、什么原因失败。当然,本章内还有其他的,暂时也就不说了。
三言
2015.9.3
由于以后不会再写任何文章了,笔者将个人的部分观点公布于下:
1:书不是给所有人看的;
2:世人千千万,魑魅各一旦,身经未百战,怎敢铭文叹?大江东流去千年,亦不知深混与否,学知深不如学己深,看世透不如看己透。既无凌云志,怎议他人口?平生终负气,二十年而已。文笔虽且佳,不知适者存,境变因人变,人存方出境。(这是曾经写给一个死去的大学生的)
由于记忆力原因,暂时也就能想到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