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梦境里会开的花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在高三学习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了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给予了我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肖申克的救赎》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和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灵魂锻炼。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这是一部给需要勇气的人以勇气的电影,改编自史蒂芬.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哲理导演费兰克.达拉邦特五年才获得改编权,《肖申克的救赎》被誉为经典电影之一。
影片的的开头主人公安迪受冤入狱,谋杀罪名成立,他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就这样,他被关进了肖申克监狱,开始了他的遭遇。
安迪是个天才,他有着极高的数学天赋和丰富的法律知识,以及财经能力。在监狱里,他是一个特别的人,每一个举动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在第一次观看影片时,我为安迪的执着而感动。用十九年的坚持,紧抓着希望不放,尤其是他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看到那一幕,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我不知道这样这需要怎样的坚强和信念。最后,肮脏的下水道把安迪送往了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路经历了整整十九年的痛苦挣扎与超毅力的坚持与勇气。
当我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我觉得影片的深层意蕴应该是旨在揭示体制与人性的关系。
总体来看,影片讲述的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在监狱里的生活就像一片小小的树叶或从轻地说,就是任人玩弄毫无尊严的一件东西。肖申克监狱奉行这样一条:制度化就是“规矩”。即便你是无辜的,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如果是不制度化或反抗的人都将被视为“不规矩”,就像开头的那个胖子,成为可怜的牺牲品。
再次观看影片时,里面有一个小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Brooks,他被关在监狱近50年,从少年到老年一直在监狱里度过,最后他被假释,出了监狱。然而与社会脱轨了这么久他能做什么?他是个完全被“制度化”了的人,是无法适应自由生活的,相对于监狱来说,他得到的生活反而更痛苦,最终他也只能用结束自己生命这样一种方式来“挣脱”这种比在监狱里活着还要痛苦的历程。想想他的经历,让我联想到了当今社会的某种“制度化”。
我们每天忙于学习或者工作,疲于奔波,不就是被“制度化”了的另一种体现吗?日复一日的生活,没完没了的竞争,琐事不断的生活不知不觉成为了当代人墨守成规的东西。太过于忧心竭虑的我们,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习惯了不去反抗;习惯了一切本不应该习惯的习惯。房价上涨了,不是一个人的事,管不了,努力多赚钱才是硬道理;拆迁房屋,社会进步的趋势,应该强烈响应和支持,即便无家可归而犹未悔。我们习惯了在强大的高墙体制面前,没有委屈的低头。不晓得,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我想起了村上村树在《我永远站在鸡蛋那边》一文中,他提到:我们都是人类,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我们都是一枚对高墙的脆弱的鸡蛋。当时看完这句话,我的心顿时像被刀子刺了一下似的———我感觉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我们的点滴生活,不管个体多么强大,在面对高墙时,都会显得微不足道,Brooks无疑是这个体制下最不值一提的牺牲品,而他至死都不明白,杀害自己的凶手是谁?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不懂为什么。可能是当身体无法自由,获得心灵的自由也会让人感到无比的开心和满足。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摆脱所有的枷锁和烦恼,也能在海边造一艘小船,乘着海的翅膀远航,到达天际的那一边去救赎。
我和安迪一样,同样有一个希望,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种族,国家和体制,我们都是自由的个体,因为我一直坚信: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而活生生的灵魂,我们不能允许体制剥削我们,是我们创造了体制。一个人是微小的,但如果一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懂得如何不习惯不合理的体制而去自我救赎,那么这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多想说,我的希望和安迪的希望一样,都是梦境里会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