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张哲(化名),男,10年前毕业于北方一所985高校,大学期间的他是一枚妥妥的“学霸”,专业排名第一,就在身边其他同学纷纷考研找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拿到了学校系部的保研名额。
研究生毕业后,张哲考取了当地的一家事业单位。
由于张哲所在的北方城市这几年经济大环境普遍不好,这让他无比焦虑。
张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过年的时候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毕业10年了......10年了,那个坐在我后面的小刚(化名)当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临考前的笔记都是抄我的......就他,如今成了一家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同学聚会的时候,小刚俨然成了聚会焦点,劝酒也好,说话也罢,真的变化太大了,一看就是场面上的人。”
“除了巨大的收入差距让我担忧,我真正焦虑的是,我突然发现,自己这十年来做的事情,其实没有多少价值;如果离开现在的平台,我很难拿到这样的收入......而当年的小刚,客户越做越多,业务越做越大,这些年拿下了不少大客户,他们的生意就像滚雪球那样,往后肯定越来越好......”
张哲说着,再次叹了口气——
“毕业10年,这才醒悟过来,自己那个时候只知道傻傻读书学习,对于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知道的太少了。如今才发现,这人后面的发展啊,和当年的学习成绩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啊......”
02:
我知道,张哲的困惑恰恰是现实中很多人共同的困惑。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多数在校学习成绩不错的人,后来在职场或商业领域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十有八九。
而恰恰是那些在学校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了职场或商业环境中反而能出奇制胜,获得令人瞠目的成就。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事实上,学校的考核维度较为单一,从我的观察和总结来看,学习成绩只能算是“鉴别性指标”,无法算作“预测性指标”。
通俗来说就是,学习成绩作为“鉴别性指标”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人的记忆力、文字理解力、数字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但它无法预测未来,因为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容易被人忽略的两大因素分别是——
生存能力和生存模式。
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错,有可能是因为这个人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对文字或数字有较强的理解力,等等,这些人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成绩,受到老师的关注。
而那些在角落里不被老师关注的“学渣”们,虽然这些能力和学霸们相比弱了些,但不代表他们的生存能力就一定差,相反,事实上,这些人的生存能力往往强于那些“学霸”。
学霸们有自己获得关注或认可的“硬本领”,那就是骄人的学习成绩;
而“学渣”们也练就了他们的一套本领: 即, 在学习成绩硬实力不过关的情况下,唯有练就一身“软实力”,例如迅速和人建立关系能力、良好的沟通及察言观色的能力等等,来获得老师及心仪对象的关注和青睐。
而后者的“软实力”,放在社会及职场环境中,恰恰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能力”。
因此你会发现,在学校中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了社会中往往头脑灵活、能够迅速和人建立关系、能够敏锐捕捉对方需求、说话能说到对方心坎里......
也就意味着,学习成绩不好,依然不会妨碍他们在社会中施展自己的影响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局面。
03:
再聊聊生存模式。
从我接触的职业咨询案例情况来看,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究其原因,往往出在“生存模式”上。
事实上,正如文中张哲担忧的那样,现在赚的少倒也不算什么,怕的是未来“不可期”,你永远无法预计未来收入的走势,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最怕“稳定地穷着”。
“稳定地穷着”也许还不是糟糕的,最糟糕的在于这些年不论是在能力,还是资源,甚至人脉关系上没有积累,这种收入多半依靠现有的平台而来,一旦离开了平台,把自己放到市场中,这才发现连生存都是个难题。
正如张哲说的那样,在你进入一个看似稳定的平台之后,一开始是不想动(贪图稳定的待遇,前几年不想动),后来是不能动(后来发现,稳定的待遇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但能力有限动不了),再往后就是不愿动了(上有老下有小,能够维持稳定到退休是你最大的梦想)。
面对焦虑,我们要么解决,要么忍受,避而不见甚至指责,只会让焦虑越来越大,因为职业焦虑的背后,往往是生存模式出了问题。
何谓“生存模式”?
放在职场环境中,通俗说来,就是你选择的职业或岗位,会天然地带有某种特点或属性。
1、持续累积性
你今天所做的工作,能够让你积累到有价值的能力吗?能够为你积累到必要的客户或者社会资源吗?能够有助于你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为今后打基础吗?
我们用前文张哲的同学小刚为例。
小刚毕业后最开始从事采购工作,由于性格热情、擅长和人打交道,与不少业务单位建立了不错的合作关系。
后来,在一个哥们儿的建议下,渴望改变现状的小刚报考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
过了三门之后的小刚来到了一家事务所实习,从审计助理做起,一路进取拿下了CPA,慢慢做到了审计经理。
六年后,小刚的主管出来成立了一家事务所,小刚成了合伙人,由于之前的业务和人脉积累,让小刚拿下了好几个单位的业务,两年左右的时间,事务所的业务就渐渐步入了正轨。
小刚从当年上学时的“学渣”,一跃成为在审计领域颇有成就和专业度的事务所合伙人,年薪更是不在话下。
纵观小刚这一路,就是步步累积的结果。
而毕业后的张哲考取了当地一家事业单位,在综合科任职,各种琐事让他焦头烂额,外加张哲性格内向,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十年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提升和长进。
2、迁移外化性
当你选择了市场风险,参与到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时,你就应该明白,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具备独立的能力和资本面对市场,从一名“职场人”进化为一名“市场人”。
也就意味着,你在职场中积累的一切,都足以让你成长为一家“移动的公司”——找到需要你的人,提供专业帮助,从而获取合理的报酬。
而这条线,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事业线”。
而在事业线建立之前,我们必须在职场中进行锤炼,最重要的就是打造我们的可迁移能力,例如市场开拓能力、谈判能力、销售能力,等等,这些都能够迁移到其他行业,甚至迁移到你未来的任何事业中。
所谓“外化性”,是指你的成果的可视化展现,例如你写过的书籍、负责过的项目、客户的反馈,等等,都无疑是你能力的外化表现,胜过千言万语。
3、工作是生活的子系统,最好不要割裂
事实上,你选择了一份工作,更是选择了一种生存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状态。
就像张哲和小刚的选择。
张哲选择了一条看似安稳舒适的路,但这样的生存模式,外加张哲的个性特质,注定了张哲未来的多数生活状态,就是朝九晚五、上班下班、成就感匮乏、工作乏味如同鸡肋......
而小刚选择了一条先苦后甜的路,从专业会计师到事务所合伙人,前面的时光里,小刚每天凌晨睡觉、出差加班成了常态,但随着后面的事业渐渐步入正轨,小刚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及维护重点客户上面,随着经手的项目增多,小刚在业内的名气和口碑也慢慢有了起色。
04:
年轻时的加班拼命,恰恰是为了人到中年可以不用疲于奔命。
诚然,这个世上不只一条路,也并非只有一种成功。
而所有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你今天所选择的生存模式,能否指向你渴望的生活。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