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以上的老年人都会饱受尿路感染造成的尿不出与憋不住的困扰。为什么那么多的老人会发生尿路感染呢?尿路感染的治疗手法有哪些呢?
尿路感染让老年人尿不出也憋不住
中国六成以上的下尿路症状患者正饱受“憋不住”和“尿不出”的困扰,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近日,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学组,携手中国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促进联盟等共同发布了中国首个泌尿外科门诊患者下尿路症状现状调查(LUTS China)。
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的LUTS中老年患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70%,其中41至60岁的占30%,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与高发病率相对的是,很多患者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羞于启齿,常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为此,北京医院副院长王建业教授指出,积极自测,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才是防治根本。
调查还显示,65.8%的下尿路症状患者,是由良性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过度活动症导致的。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尿不出”,包括尿不尽、排尿费力、尿流变细以及尿流分叉;“憋不住”,包括尿急、尿频、夜尿、急迫性尿失禁。
对于“憋不住”,王建业建议,保证每天饮水量为1.5至2升。锻炼盆底肌肉,更好地控制膀胱和尿道。方法是:坐在椅子上,双脚打开,与肩同宽,端正坐姿,面部朝前;提气,收缩肛门和阴道5秒钟,放松5秒,重复20次。每天1至2组,坚持10至12周。锻炼膀胱,记下每天排尿的次数,逐渐增加去厕所的时间间隔,坚持至少3天,可逐渐加强膀胱肌肉的功能,习惯容纳更多的尿液。
而缓解“尿不出”,要做到少食辛辣、不过劳、不憋尿、绝对忌酒。如还控制不好,建议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老年人常踢小腿肚 护心健腰膝
老年朋友的运动方式,不能只追求强身健体的效果,还应寻求一些运动量适中、又能随时随地进行的运动。专家为大家推荐一个在家里就能做的运动:踢小腿肚子。
具体的做法是:
一条腿站立,用另一条腿的脚面依次踢打站立腿的小腿肚子的承筋穴或承山穴。承筋穴在小腿后部肌肉的最高点,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部肌肉的分叉处。用以上方法交换进行踢打,力度视个人承受能力而定。在踢打过程中可以加速——缓慢——加速交替进行,从而加强小腿肚子肌肉的收缩能力。每次5至10分钟即可。小腿肚子上这两个穴位都很重要。首先,常按承筋穴可以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承山穴可缓解疲劳、祛除体内湿气。
另外,小腿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脑血管病人,平时踢踢小腿肚,不仅使肌肉充分放松,还能够提高心脏供血能力。
平时跑步后也可踢踢小腿肚,以此消除疲劳。不过,建议老年朋友,踢打小腿肚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使血液过多地流向下肢,进而诱发其他器官供血不足。同时,老年人运动时要扶着椅背、墙等,这样更安全。
老人打太极拳改善血管弹性
研究显示,常打太极拳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常打太极拳的老人,患高血压否的几率较低,体能较好。有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动脉会随着年龄的老化而逐渐失去弹性,尽管力量训练可以改善肌肉功能,却没有办法增加动脉的弹性。而打太极拳却可以在不伤害动脉的情况下增强肌肉力量,因此很适合老年人。
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65位老年人进行了研究,其中29为是当地的太极拳班成员。他们每周至少花90分钟练太极拳,时间已持续三年,作为对照组的36人则没有打太极拳的经验。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老年人的血压,动脉阻力以及脉搏压力。研究结果显示,打太极拳的老人血管弹性明显叫佳,血管弹性比其他人要好40%-44%。此外,打太极拳的老人,其膝盖关节附近的肌肉也较有力气。
太极拳是一种有氧训练。打太极拳时,精神一定要集中,情绪也要稳定,可能是这些原因改善了血管弹性。由于老年人可随时地打太极拳,对老年人来说,打太极是一项很好的运动。
抖身能去疾解乏
抖一抖躯体,在气功中叫做“斗翎”,即仿效倦鸟栖枝,抖羽翼、浑身颤动,用以去疾解乏。坚持“斗翎”练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脑获得充足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躯体有节奏地左右颤抖,颤抖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牵动上身及两臂颤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觉胸肌震动为度,不要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为3~5分钟,亦可适当延长。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感知觉尚好。稍有衰者,可通过戴眼镜、助听器等方法弥补,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
二、记忆良好。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可说明记忆良好。
三、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回答问题条理清晰。
四、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框,做的梦常新奇有趣。
五、情感反映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事物能泰然处之。
六、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能经得起悲伤和挫折。
七、态度和蔼可亲。能知足常乐、制怒。
八、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九、保持学习的兴趣。能坚持某一方面不倦地学习。
十、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如养鱼、下棋、种花等喜好。
十一、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
十二、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