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形象地称子女长大成年后从父母身边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为“空巢”。空巢老人,多数会觉得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不再有价值,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下面,小编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有关何为“空巢老人“,该怎样走出空巢心情低谷方面的知识。
要走出痛苦,固然需要子女、亲朋多多的关心和照顾,但更重要的是要“自助”,即调整心理状态,合理安排生活。 顺应时代,学会独处时代在发展,父母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他(她)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飞快,竞争激烈,子女们面临的压力和危机与父辈不可同日而语。工作繁杂、衣食奔波、社交忙碌使他们疲于应付。要照顾自己的家人孩子,又要同时顾及两家父母,还可能有再上一辈的爷爷奶奶,确实难于兼顾。所以,老人们首先应该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理解子女的辛苦处境,调整心态,不把自己晚年的幸福一味建立在子女照顾的基础上,而要学会独处,善于克服生活方面的困难,同时注意寻找精神寄托,撑起自己的一方天。
积极面对,知足常乐 老年人要努力转变固有观念,尝试建立新的晚年幸福观。曾经有一位专门从事老年生活状况调查的曲女士指出:有4个“老”就算幸福老人—老窝(住房)、老伴、老底(积蓄)、老友。这其实就是提醒老人们,不要总盯住空巢生活中阴暗的一面,比如,虽然是“空巢”,总强过“无巢”,这要求似乎太低,但积极挖掘有利因素才有助于老人逐渐走出心情低谷。
充实生活,走出空巢老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还源于长期居家,生活封闭,再加上无所事事,难免倍感孤寂无聊。所以,空巢老人要积极培养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和老伴、朋友打打牌、下下棋、练练书法及绘画;积极进行户外活动,打球、跳舞、逛公园、慢跑、打太极拳、钓鱼等;还可参加老年合唱队、表演队;适当为子女带带孩子;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等等。
有专业特长,并且身体条件允许的空巢老人,还可以考虑再次投身社会,发挥余热,比如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反聘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和充当顾问等等。走出狭小寂寞的空巢,来到广阔多彩的天地里,自然会心胸舒畅。
广交朋友,勤于沟通 有句话叫“少年夫妻老来伴”,充分说明了老年配偶之间相互依赖和扶助的关系。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亲密的老伴也是最好的老友,是一同战胜孤寂、分享生活的伙伴。另外,空巢老人更应广交朋友,在一起趣味相投,经常串串门,聊聊天,一起外出旅行聚会,回顾人生经历,畅谈保健心得,更可以倾诉内心的压抑,分享各自的欢乐。如果结识年轻的朋友,则可以感受活力,吸取新知,使老人青春焕发。可以说,这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极佳途径。
健康提醒: 有条件的老人,可以住得离子女近些,最好是同区不同楼,或同楼不同层,这样“隔而未分”、“离而不远”,来往方便,好沟通照应。 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应定期做全面或专项体检,监控自身疾病的状况,防患于未然。 身体状况允许的话,偶尔出外旅行,是很好的愉悦身心的方式。
如果你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怎么解决?那些老人易走失?走失后该怎么办?什么是空巢老人?独居父母离世子女应“常回家看看”?独居老人失落感该如何应对?独居老人的心理疾病护理常识有哪些?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空巢老人心理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