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给糖尿病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糖尿病心理疗法概述下面,小编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有关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尝试心理疗法方面的知识。
心理治疗的涵义
心理治疗是特指医生在给病人就诊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常识,帮助病人解除病痛、减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亦属于非药物疗法的范畴。
根据对心理疗法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的认识不同,一般对心理疗法有狭义、中间含义、广义三种认识:
狭义的心理治疗,是以“词”为基本手段,主要是利用语言的治疗作用来解除病人的症状和痛苦的治疗方法。言语开导治疗,是其典型的治疗方式。
中间含义的心理治疗,是指在医生与病人的交谈过程中,通过言语、态度和行为来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以减轻或消除使病人痛苦的各种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的治疗方法。它是与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针炙治疗、物理治疗等相并列的一种治疗方式。它包含了言语开导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工娱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以。它不像针炙、药物、手术等以“有形”的治疗开工直接作用于机体,而是用语言、行为等“无形”的方式,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心理而起到治疗作用。
广义的心理治疗,则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它有以下几层意义:其一是指每个医生,即无论是精神神经科的医生,还是内、外、妇、儿各科的医生,在与就诊的病人接触、谈话、检查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心理疗法;其二是指在过程中,以心理治疗为主体,还可辅以针炙、药物等治疗;其三是指经医生的指导,但没有医生具体参与,患者本人自觉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整而愈疾却病的治疗。
本书所谈的心理治疗,就是广义的心理疗法,它融狭义和中间含义的心理疗法于其中,并把医患双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附合中医学辨证统一的整体观。
糖尿病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过去对糖尿病的研究,主要遵循“生物医学模式”的研究思路,单纯从分子生物病理解剖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糖尿病主要由于病毒感染、遗传基因障碍、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相起的。在病因上忽略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上单纯从生物医学角度加以考虑,主要以口服降糖药或注射用胰岛素做为治疗手段,疗效既不稳定,也不理想。
研究发现,糖尿病在发病上不仅与上述生理病理学上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有关,如工作学习长期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中的突发不幸事件等社会、心理上的不良刺激,都是糖尿病发生和引起加重的重要因素。临床观察进一步发现,大多数糖尿病人除了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以及血糖增高这些大家都熟悉的症状和表现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思维、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情志活动的异常,如忧思过度、心烦不安、紧张恐惧、急躁易怒、悲伤易泣等。在对这些病人诊治过程中,单纯用药物来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用胰岛素,疗效往往不够理想,而同时配合以心理疗法,采取形神合一、身心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或单纯药物达不到的效果。从而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疗糖尿病也必须重视纠正和消除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使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在此前提下,再配合药物治疗,身心同治,才能收到满意疗效。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疗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
1.素质柔弱
中医学认为导致糖尿病而引起消渴的主要原因,是素体虚弱,脏腑功能不足,复因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损耗精,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肾而致。正如《内经》所论:“脾脆则善病消瘅。”说明素质柔弱,五脏功能亏乏,也必然会影响其相合的情志和心理活动,而导致患者在情感、思维、性格、语言、感知觉等心理活动方面,出现明显的异常。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在病因上有遗传倾向,并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正是由于基因缺陷或基因变异加上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而易于发生糖尿病,而一旦得病,由于体质虚弱,抵抗力不足,机体对外来刺激的应激能低下,病人心理容纳量和承受力不足,所以在躯体病变的同时,也同样会表现出一些心理情感方面的异常。
2.七情所伤
中医学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虽多种多样,但关键有三,所谓“千般灾骓,不越三条”,即六浮选、七情、饮食劳伤。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七情所伤。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其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为某种相应的情感,概括起来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范围内,七情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但是,内外环境的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或者是刺激过大过强,超过正常限度;或者是刺激时间过久,长期不断地刺激,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阴塞,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种种病变,以及相应的狂喜、忧愁、思虑不安、悲伤、恐惧、惊恐等不正常的情志活动和心理变化。
糖尿病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参及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素质柔弱,储腑功能不足,心理承受力和容纳量不足,对内外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下降,一旦遇到突发的生活事件或环境的突然改变或愿望受挫等应激情况,个体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排解,容易引起心理创伤和不正常的心理冲突,而表现了相应的轻重不同的心理情感的异常。
糖尿病病人心理障碍的临床特点
1.情感异常
(1)忧思过度,常常遇到一些糖尿病病人,患病后思想负担很重,思虑重重,想法很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不是积极想办法治疗,而是整日考虑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怎么治?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前途以及家族会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想法,都会使病人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疾病痊愈,而且还容易使病情加重。
(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其治疗也缺乏耐心,想方设法希望找一名“神医”,出几帖奇方妙药,短时间很快就能把糖尿病治愈。短时间药效不理想,或病有反复,或出现并发症,就心烦不安,夜不能寐,甚至焦虑烦乱,更加不利于疾病治疗。
(3)紧张恐惧。指有些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后,思想上十分紧张,把这种慢性疾病理解成不治之症。特别是当听说有的病人死于酮症酸中毒,或因并发下肢坏疽而截住肢,或因并发眼底出血而失明时,就更加紧张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因而思想沉闷,精神抑郁,纳谷不香,睡眠不实。恶梦纷纭,身体也日渐消瘦,终日在恐惧心理状态下,与病非但不利,反使病情加重。
(4)急躁易怒,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后精神紧张,易动肝火,容易发怒,对周围和环境感到烦躁。常会因生活中一点小事而发火为,遇有不顺心或工作学习稍不如意就马,缺乏自制力和耐心。这种病人在临床上常常不能按医嘱而系统治疗。一旦病情反复,不是责怪医者无能,就是埋怨家属照顾不周,所以病情总是反复无常,常因这种烦躁的心境而加重。
(5)悲伤易泣。有的糖尿病病人在患病后,特别是当出现多种并发症时,如糖尿病肾病尿毒过,对治好疾病容易丧失信心,终日悉眉苦脸,垂头丧气,暗自饮泣,甚至沮丧、绝望,常常会出现厌世观念,认为生不如死,甚至绝望而轻生自杀。对这种病人,应特别注意,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细致的心理治疗调整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2.性格异常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些性格特征,其中有积极的,消极的。一个人当有某种疾病时,可以引起性格发生变化。同样,糖尿病患者在得病后也表现两种心理性格的变化。一种是积极的即乐观的心理性格表现,这种病人性格开朗,乐观爽快,患糖尿病后既思想上既不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也不过分紧张,对疾病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对治好疾病有充分信心,情绪安定平稳。邓使出现了并发症也能仄然外之,而不悲伤、不消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因而病情容易好转,或趋于稳定,不再发展。相反,另一咱则是消极的心理性格表现,这种病人性格抑郁、急躁、孤僻内向,患糖尿病一开始常常麻痹大意,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多种并发症之时,则易过度紧张,加之对该病缺乏正确理解和科学的态度工,因而情绪多不稳定,焦虚不安,烦躁易怒,忧思悲伤,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常常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病情不但不易控制,反而容易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人常见消极的心理性格异常有以下几咱类型:
(1)悲观型。这种病人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善悲哀,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症,则容易伤心,悲观失望,对治疗疾病缺乏信心,不愿与医护人员合作,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易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临床常见特征是:心胸烦闷,心悸失眠,易惊多梦,食欲减退,双目呆滞无神,悲伤易哭,甚至不食不睡。
(2)恚怒型。这种病人性情急躁,容易激动,自制力差,遇事不冷静,稍有不顺心或不如意则烦躁善怒。治疗上也缺乏耐心,常常不能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其临床特征是: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口苦,胸闷胁痛,头晕头胀,每因生气后而病情明显加重。
(3)忧思型。这种病人平时谨小慎微,多愁善感,经不起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若治疗效果好或病情好转就高兴万分,但每当病情反复或病情加重,就思虑重重,不能排解。其临床特征为“忧愁思虑,愁容满面,胸闷气短,善太息,失眠多梦,纳食不香。
(4)气郁型。这种病人胆小多疑,又偏内向,遇事不愿与别人诉说,心情郁闷,不得排解。其临床特征为:情绪不宁,胸膈满闷,两胁胀痛,痛无定处,嗳气不舒,纳食不香,对治好病信心不足,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因而一般不易有效地控制病情。
糖尿病心理治疗常用方法
1.说理开导法
说理开导法又叫言语开导治疗和行为诱导治疗,是对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心理疗法。它是医生在给病人诊疗疾病过程中,用言语和行为影响患者的心理,使其不正常的心理得以调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师传》对说理开导法的要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基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概括起来,说理开导法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向患者指出糖尿病的性质、起病原因、对机体的危害和可能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等,以引起患者重视,使其对该病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二是增强病人疾病的信心,耐心地告诉病人,只要及时治疗,积极与医护人员合作,按医嘱进药,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因而预后最好的。三是要告诉患者“绝房色,戒恼怒,节饮食,慎起居,莫信邪”等养生的方法。四是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重视身心调护和心理调整。帮助患者解除紧张、恐惧、消极的心理状态。以上做法都是患者易于接受的,因而疗效较好。
2.转移注意法
转移注意式的心理治疗,是一种把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减轻病情或使疾病转向痊愈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些病人在确诊患糖尿病之后,精神特别紧张,往往将注秘经常集中在糖尿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恼和忧愁之中。特别是有病人发现其他糖尿闰病人患糖尿病坏疽或眼底出血时,更是怕得不得了,紧张、恐恐惶惶不可终日,有的病人甚至夜不能寐,从而使病情加重。还有的糖尿病病人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但却怀疑得了糖尿病坏疽,担心要被截肢,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对肢体疼麻感觉特别敏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服药也难以见效。对以上所述的这类病人,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说服和影响,转移其注意力,可收到单纯药物达不到或不药而愈的疗效。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而已”。移精,就辊转移病人的精神、意志、思念和注意力;变气,是指通过注意力的转移,交利气血,以改变与调整病人的气机从而使病变减轻或消除。这里论述的“移精变气”就是指转移注意力的心理疗法。
运用转移注意力的心理疗法给患者治病,在古代名医医案中就有很多记载。如叶天士在其的鞒《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就论述了一运用转移注意力治疗消渴而成的病例。叶氏有一次治疗一个患消渴症的病人,发现患者精神很紧张老是考虑疾病,害怕疾病会加重,结果服药无效。叶氏认为应该让病人把注意力转移到栽花种竹之间,用药方能取效,否则整天思虑疾病的盛衰,服药也是无效的。叶氏的治疗思路就是治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叶氏讲的“移情易性”,就是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放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又叫以情胜情治疗。它是一种运用五行生克乘制的原理,用人为的情志刺激影响患者,使其不正常心理活动恢复正常,以改善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学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治疗和防止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临床实践证明。因七情所伤而致病者,用以情胜情,以情制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4.静志安神法
静志安神法,又叫定心定志治疗。它是一种以强调精神内守为核心的心理疗法。中医学历来十分的重视精神内守,在防治疾病中的积极作用。《黄帝内经》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的论点,并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一个人的神志保持安宁,就能少生疾病,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亦易治疗,恢复健康也比较容易,这是神能收藏的缘故。反之,如果躁动不安,就容易得病,而且也难治愈。
5.怡悦开怀法
怡悦开怀法,双叫想象畅怀治疗。这是一种通过言语诱导使病人精神振奋,心情畅快,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以防治疾病的心理疗法。一个人心情和情绪的好坏,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变化,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人在高兴、愉快、喜悦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觉得称心如意,即使患病也易于治愈。相反,人在悲哀的时候,总是伤心流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灰暗色,此种心境容易患病,而患病后也难于治疗,甚至使病情加重。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灰暗色,此种心境容易患病,而患病后也难于治疗,甚至使病情加重。
因此,只有怡悦开怀,心情舒畅,情思如意,然后配合服药,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否则,心情不畅,情志抑郁,则草木无情,服药再多,也收效甚微。我们在诊治糖尿病的过程中,注重部开怀式的心理治疗,给病人多举一些已经治愈或明显好转的病案,多讲一此只要系统治疗、科学管理,就能预防并发症的好处,使病人心情舒畅,减少思想负担,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再配合药物治疗,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如果你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天冷了,老人养生莫忘防范四种病?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患病老人心理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