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许多准妈妈们度过了难熬的孕早期。进入了孕中期,食欲好转,体重逐渐上升,宝宝在子宫内不断长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该用什么方式生下宝宝呢?一旦谈起这个问题,往往形成3个阵营:自然分娩、剖宫产、顺其自然。其实许多准妈妈对自然分娩与剖宫产这两种分娩方式并不是十分了解。那么到底该选择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呢?
近20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和麻醉安全性的提高,剖宫产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资料显示,我国的剖宫产率已超过50%,有些城市甚至超过70%,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剖宫产率不能超过15%。造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剖宫产作为一种手术,亦应具有合理的医学指征才可进行,且其并发症比正常阴道分娩者更多。为此,我们就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利弊作一分析,希望能为准妈妈们选择自己的分娩方式提供参考。
自然分娩益处多多●对准妈妈自然分娩是指胎儿通过阴道娩出的过程,不会在腹部造成创伤和留下瘢痕,也不会损伤子宫。产妇产后恢复快,分娩结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恢复体力进行活动,帮助子宫恢复,促使产后恶露的排出。英国皇家助产士学院的专家说,产妇在自然分娩时会分泌大量的催产素,而这种激素能使产妇对她的新生儿产生独特的感情,有利于母子间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
●对胎宝宝自然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首先,临产时随着子宫有节律的收缩,胎儿的胸廓受到节律性的收缩,这种节律性的变化,使胎儿的肺迅速产生一种叫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磷脂,因此出生后的婴儿,其肺泡弹力足,容易扩张,很快建立自主呼吸。其次,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子宫的收缩和产道的挤压,呼吸道内的羊水被挤出排尽,因而出生后可建立良好的呼吸,不容易发生湿肺、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同时子宫收缩时的挤压与产道的正常碰撞,使胎儿的头部血液充沛,对脑组织的营养大有益处。有学者对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宝宝进行智商测定,结果顺产儿明显优于剖宫产儿。胎儿在自然分娩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第一次心智锻炼。产道有节奏地挤压胎儿身体、胸腹和头部对其感觉器官是一种良性刺激,这种刺激信息通过外周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和反馈处理,对胎儿的听觉、本能、感觉等是一次非常好的训练。
自然分娩也有小小弊端准妈妈会经受很大考验自然分娩的产妇产程长且需要忍受子宫收缩引起的阵痛,如果胎儿过大则容易导致子宫颈和会阴阴道的撕裂。
宝宝也要面临挑战 胎儿过大、产道过窄或产力不足等因素可引起产程延长,胎儿长时间滞留于产道导致缺氧,还会引起新生儿产伤,如颅内出血、头颅血肿和骨折。
谨慎选择剖宫产A、剖宫产挑战你的勇气剖宫产时经腹部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分娩方式,会给产妇的精神和肉体带来较大的创伤。剖宫产前产妇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的产妇。手术切口长12 cm,贯穿表皮、皮下、筋膜、肌肉、腹膜和子宫等多层组织和器官,愈合后会留下瘢痕。
剖宫产虽可免去分娩时的阵痛,但术后切口疼痛时间较长,且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切口感染会导致缝合子宫的肠线过早脱落使切口裂开阴道大出血,有的甚至还需切除子宫。手术后还需留置导尿管,产妇在术后一段时间不能进食。上述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和哺乳,而哺乳不及时,积乳还会引起很多乳腺疾病。有关专家称,剖宫产手术的出血量是自然分娩的2倍,产后感染是自然分娩的5倍,死亡率是自然分娩的4倍,并发症是自然分娩的10倍~20倍。剖宫产的产后恢复期也比较长,可能还会延误生育二胎的家庭计划。最重要的是,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影响产妇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危。
总之,剖宫产出血较多;并发症较多,包括切口感染、腹腔脏器粘连及麻醉后遗症等,产后恢复较慢,住院时间较长。
B、宝宝也会面临风险剖宫产并非最安全的分娩方式。首先,由于没有子宫节律性收缩的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相应要少且慢,出现有规律的自主呼吸相应减慢,易使新生儿并发肺部疾病。除此之外,胎儿在剖宫产术中还可能会出现下列损伤。
1、骨折(1)锁骨骨折:常见于胎儿前肩娩出不充分时,医生急于抬其后肩,使宝宝前锁骨卡在子宫切口上缘,造成骨折。
(2)股骨或肱骨骨折:股骨骨折多见于臀位的胎儿,是因为医生强行牵拉下肢所致。肱骨骨折则是医生强行牵引宝宝上臂所致。
(3)颅骨骨折:多见于胎儿已进入骨盆入口较深的部位,或胎位异常,娩头时医生在胎头某一局部用力过猛而造成的骨折。
2、软组织损伤切开子宫时,若宫壁过薄或医生用力过猛,易使器械划伤胎儿的先露部位。
3. 并发症的概率高剖宫产宝宝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是自然分娩宝宝的2~4倍,这是因为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未受到产道的挤压,呼吸道内残留的羊水使其呼吸不畅甚至发生窒息,很容易患吸入性肺炎和湿肺等。剖宫产宝宝还易出现“感觉综合失调”现象,主要表现为本位感和本体感差,平衡及协调能力差。剖宫产宝宝大多会表现为“剖宫产综合征”,对环境适应力差、免疫力弱、脾气大、不善于与他人交流。
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到底该选择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