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胎教,孕妇朋友在孕期应当重视胎教,胎教对孩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那么,孕妈咪该知道的胎心与胎教知识,快快收藏吧!下面本站小编给您分享一下这个问题的吧!
孕期该知道的胎心与胎教知识
什么是胎心?
胎心就是胎儿的心跳,一般在17-20周可以在腹部用一般的听诊器听到胎心。胎心在120--160次/分,有时还要快些,也不太规律,到怀孕末期就规律多了。有时会有短暂的停跳,或速度达到180次/分,属正常现象。但是若频繁、长期出现这种现象须及时就医问诊。
胎心的正常范围
正常胎心规律而有力,似钟表滴答声,为120-160次/分,如果 120次/分或 160次/分时,可间隔10-20分重复听1次,如果还不正常,提示胎儿宫内缺氧,若胎心率在异常范围并伴有胎心律不规则,提示胎儿缺氧更严重。
异常胎心的表现是什么?
起初胎心代偿性加快跳动,胎心率明显上升,超过160次/分,但心音会减弱。若致病原因不能及时解除,胎心跳动转为减慢,低于110/分,心音会更弱,甚至消失 胎儿死亡。
怀孕几个月能听到胎心?
目前,比较普遍运用到的多普勒的高灵敏度仪器,可以在胎儿10周或者12周的时候,便可以听到像马蹄声一样的心跳。不过,也有些医院可能采用一般的听诊器,这样的话,就要到17-18周才能追踪到胎儿的心跳声。还有一种情况是,妊娠初期,由于胎儿的位置关系,或者其他种种干扰因素,比如母体的脂肪过厚等原因,即使用极精密的仪器也无法听到胎心音。
如何看懂胎心监护图?
一是你要会接线,二是你要会调机子,三是你要会看图普不同的图纸及不同的设置,所以不好说,但总的原理是一样的。
1、20分钟内胎心基线是120至160次在无胎动的情况下是最好的,得满分大于160或小于120酌情扣分
2、振幅是无胎动时胎心基线的波动幅度,10以上是满分,5-9次是1分。
3、胎动时胎心上升的次数要大于15次,从起点到最高点的次数。
4、胎动时胎心上升持续的时间要大于15秒,从起点到最高点的时间。
5、胎儿在20分钟内胎动的次数要大于3次。
胎心监护可分辨男孩女孩吗?
满分说明胎儿在一周内在宫内情况很好,无缺氧的指征。若是8至7分说明胎儿可疑缺氧,7分以下说明胎儿宫内缺氧。若是见胎动时,胎心率下降明显,静止时,胎心恢复正常,可疑脐带绕颈。
胎心监护看男女,基线在120-130之间肯定是男的,女的要高。听不太准,因为是瞬间的。前段时间住院听医生说的,越到晚期越准。男孩动的时候才150,女孩不动就150.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到底胎心监护看男女,是真是假,到底准确吗?也是许多孕妈妈所关注的重点。
相关专家指出,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胎心监护检查的内容是通过信号描记瞬间的胎心变化所形成的监护图形的曲线,可以了解胎动时、宫缩时胎心的反应,以推测宫内胎儿有无缺氧。
胎教是怎么回事
胎教是指为使孕妇和胎儿的身心更好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改善孕妇的内外环境。内环境包括合理的营养,稳定的情绪;外环境则指的是生活规律、环境优美、注意卫生、预防疾病、避免与有害物质接触等。这些上面都已讲过,这里重点介绍为促进胎儿的大脑和感官发展而设置的特别 课程 。
科学家证实,胎儿在于宫内有学习的能力。学习要有两大前提,一是感官的接受能力,二是大脑的分析综合。研究者发现,6个月的胎儿就可以有凝神倾听的现象。出生后的婴儿,母亲用左手抱在怀里比用右手抱容易使婴儿安静和喜悦,这是因为胎儿期听惯了母亲富有节律的心脏跳动的声音,生后再听到这种声音,就会勾起美好的回忆,而喜形于色。
胎儿的眼睛并不是完全看不到东西,新生儿的视野大约30 40厘米,这恰好与子宫的长度相等,说明新生儿的视力受到胎儿期视野的影响。从孕期4个月起,胎儿对光线就非常敏感。电光照射孕妇腹部时,可使胎儿心速率起变化。
胎儿从7 8个月便开始了意识的萌芽,具有膘肪的记忆功能。美国的托马斯 的尼记载,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娜的女孩,出生后拒绝吸母亲的乳汁,而对别人的乳汁却不厌恶,后经专家多方分析确定,当初母亲不想生她并想要堕胎,她不愿与母亲交流。
无数事实证明,胎儿具有出色的功能,包括听觉、视觉、感觉、理解、记忆等。远远超出了人们原先的想象。基于这种认识,197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产科医生范德 卡尔办了胎儿大学,从妊娠5个月上课,每天2节,每节5分钟。具体方法是,孕妇使自己的精神及全身肌肉放松,孕妇主动刺激胎儿,以促使胎儿活动,让胎儿听音乐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一般说胎儿喜欢听轻松、愉快的乐曲,听这种乐曲可以解除胎儿的烦躁情绪,使自己的心率稳定。如果听了不愉快的乐曲,胎儿会躁动不安。可以把胎儿喜欢的乐曲磁带装入录音机,放在孕妇腹旁2厘米处播放,每天让胎儿听几次,直至足月临产。据说经过这样训练的胎儿,生后只要听到类似的乐曲,就可立刻停止哭啼而露出笑容。
所以妈妈要更好地了解胎心、胎动的奥秘,因为这对你和宝宝都非常重要。如果你对待产住院要做什么检查等有关孕妇分娩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待产检查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