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秩序敏感期给儿童以安全感,这么做就对了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不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也是孩子对事物进行分辨与判断的基础,还是孩子树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那么,秩序敏感期给儿童以安全感,这么做就对了,就让本站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指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秩序感是人的生命进化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之光,是人的基本情感需求。

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人类的秩序感是与生俱来的:胎儿对秩序感就有生物感应,3个月的婴儿喜欢与长得对称、比例、均衡的人脸交流。当宝宝被被在杂乱无章、陌生的环境中时,宝宝会哭闹。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如果成人不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孩子从外在的秩序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2、儿童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其实,在胚胎和婴儿初期,幼小的生命已经对秩序产生了极微弱的、无意识的生物感应。例如,胎儿会由于怀孕母亲的身体不适和情绪失调而产生躁动和不安,出生二个月的婴儿会因为看到对称和比例均衡的人脸而显露出高兴和激情,这种情绪是婴儿对获得了一种自然感性秩序需要满足的表达,是安全感的外露。

1-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这时也是执拗的敏感期。

执拗敏感期过后,在3-4岁,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有时也会同时出现),可称之为完美敏感期。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

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人,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远小等;当他们搭积木时也会注重空间结构的美感,等等。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价值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若干的敏感期,而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人生初期出现的秩序敏感期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1、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础

热爱秩序是孩子的一个特点:对于孩子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般,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这种快乐意味着一个人对他自己环境里的所有细节方面都能支配,“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仲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是一种心灵的适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会获得稳定的秩序感,从而形成使得心灵宁静和愉悦的安全感,免于对未知的恐惧。

马斯洛在谈到人的安全需要时指出,“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安全感似乎是一种儿童与成人感情联结的心理背景,它成为儿童与别人交往和探究物理环境的‘安全基地’”。因此,安全感的满足又有助于孩子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之间依恋感的建立,这些都为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秩序感是道德的基础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

比如,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可能会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会给大娃娃用大杯子,相对地,给小娃娃用小杯子。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

3、秩序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孩子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在人的思维发展起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结构成分——秩序关系,这使得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孩子主要表现为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起来。智慧的发生正是基于这最初的秩序性、协调性动作以及孩子对它们的感知觉经验-秩序感,正是这种经验,成为促进逻辑思维形成的基础性情感。

例如,妈妈每次上班前都要换衣服拿包,孩子一看到妈妈有这个动作就知道妈妈一会要走了,就会哭着让妈妈抱。由此可见,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

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

4、秩序感是调理生活的基础

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以为世界是按照特定的秩序存在的,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尽量给孩子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布置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则孩子更容易养成条理的生活习惯。而条理性的背后,就是得到充分呵护与尊重的秩序感。

5、秩序感是审美的基础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自然规律中所体现和涵盖的对称、均衡、节奏及和谐等元素被人们所发现和归纳,构成人们审美情感的基础要素。

在孩子的秩序感中就存在着这些审美情感的基础要素。孩子会因为物体位置的变化、对称的破坏而哭闹,直到恢复原状才破涕为笑。孩子会对富有节奏感的声音着迷,也会伴着和谐的乐音而律动。秩序感促使孩子产生美的感受,形成美的记忆和对美的判断的标准。

如何度过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对宝宝的成长有重要的价值,那么,在教养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因势利导,让宝宝顺利度过敏感期呢?

1、给宝宝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有的职场妈妈上班后,将孩子采取在外婆家、奶奶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这是非常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频繁更换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在孩子出生后,尽量让孩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2、营造整洁有序的空间环境

首先,家庭中的环境布置最好选择简洁、明快的风格,家具不宜过多,在满足家庭基本需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家具和杂物的堆放,把更多的空间节省出来,保持较为空旷的场地,这样既可以为宝宝提供更多活动的空间,也可以消除繁杂的物品给宝宝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可能产生与宝宝自有秩序感的冲突。

其次,在家庭房间的安排上最好能够做到功能明确,让宝宝意识到:客厅是待客休闲及用餐的地方,卧室是睡觉的地方,书房是看书的地方,厨房是做饭的地方,卫生间是洗漱上厕所的地方,从而让宝宝认识到不同的生活场所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意义,增强宝宝的场所秩序感。

再次,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变换它们的位置。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有太大的改变,尤其是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等。即使不得已,也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且要为孩子可能的不适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最后,有条件的家庭,在为宝宝准备的自有生活空间里最好陈设一些低矮的儿童专用家具,让宝宝能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避免给宝宝造成空间上的压迫感,从而增强宝宝的探索欲望、自信心以及对环境井然有序的满足感。

3、给孩子提供有规律的生活

给宝宝建立有序的生活,比如睡前仪式,吃饭仪式,每次都尽可能统一步骤,让孩子可以掌控,不仅满足宝宝对秩序感的要求,还有利于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4、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爸爸妈妈要知道秩序敏感期的存在是与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

面对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要试着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

5、满足并利用秩序感培养好习惯

当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他仿佛受到了某种刺激、某种指令,强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复原位。比如,一块肥皂躺在洗漱台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或者一只椅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只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上的不协调,而更大一些的孩子和大人很少会注意到这一点。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让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细节上支配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大人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同时,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上面就是小编告诉给大家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吗?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全感  安全感词条  秩序  秩序词条  对了  对了词条  敏感  敏感词条  这么  这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