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因此,儿童打针注意事项,这些危险处理您要晓得。
为什么打针后不能用手按摩注射部位?
孩子常常因打针后的疼痛而啼哭,吵闹不止,不少家长为了减轻孩子的疼痛,喜欢用手在打针的局部不时地做按摩动作。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对孩子有害而无利。
按摩针头注射部位的组织,可以促使或加重局部注射组织皮下的毛细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影响孩子的健康,尤其是影响肢体的活动。另外,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在没有洗过的手上,可以存在有4~40万个细菌,当用手来按摩注射部位的针眼时,细菌就可以沿着尚未闭合的针眼皮肤处进入体内组织或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感染,甚至可导致严重的败血症。
不过,在打过针后,适当地给予局部压迫,可以减少出血的机会。正确的方法是在针头拔出皮下或血管的瞬间,即用酒精棉球或消毒过的干棉球在局部组织稍稍压一下,在针眼损伤皮肤处的出血停止、血液凝固后就可以将棉球丢弃,因为这时候,眼已经闭合不出血了。
小儿打针会出现什么危险?怎样处理?
孩子生病后,一些家长往往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认为打针总比吃药效果好,其实,打针虽有其优点,但是亦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后果,应引起警惕。因肌肉注射引起的并发症就主要有:
(1)臀大肌挛缩症,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肌纤维很柔软,对刺激反应往往很敏感,如果经常进行臀部注射,反复打针的损伤和药物的化学刺激,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药物刺激,就会引起局部肌纤维的充血扩张,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臀大肌挛缩症,主要表现为臀肌萎缩,臀部扁平,皮肤凹陷,有时呈桔皮样,下肢外展,足尖向外呈“外八字”形,以致行走时步态不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预防方法是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臀部肌肉注射。
(2)硬块。小儿的臀部似巴掌大小,而肌肉注射却常常限于臀部外上方1/4的区域。在这方寸之地,反复的注射损伤和药物的刺激很容易造成硬结。对于这种打针后造成的硬块,可采用热敷,采用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效果更好。
(3)断针。打针时由于孩子哭闹厉害,肌肉绷紧,会发生针头断在肌肉里的情况。针头折断最容易发生在针头与针尾的连接处。一旦发生断针时,首先家长不要惊慌,安抚孩子使其保持镇静,以免肌肉收缩使得断针进入更深。若针尾尚在皮肤外面,可用手指紧紧夹住或用镊子将断针拔出。假如断针已全部进入皮肤内肌肉中,得由外科医生在X线透视下取出断针。
(4)感染。打针时为了哄孩子,家长习惯地用手帮着去按摩注射部位,企图减轻疼痛。人的手上带有许多致病菌,如果用手去按摩,这些致病菌就可趁机沿着尚未闭合的针眼侵入人体,引起局部组织的发炎。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论皮下、肌肉还是静脉注射,都应在针头拔出以后,用一个消毒的干棉球在局部稍稍压迫一下,这样可使针头损伤处的出血停止和针口自然地封闭。
给小儿做青霉素试验,家长应注意什么?
应用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针剂时,为了防止有过敏反应,在打针以前,先在手腕子的里面皮肤做个试验,看有没有过敏反应,如果没有再打针。
在给小孩做青霉素试验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小孩有没有过敏史。也就是说,小孩过去做过青霉素试验有敏性反应的,应及时反映给医生,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不是用这种药。如果决定使用,再做皮肤试验。做完试验,要让医务人员细心观察,确切断定皮肤试验的结果,千万不能大意。
(2)如果小孩体质过敏,家长应该告诉医生,说明过去用过什么药,有过什么样的反应,供医生参考。
(3)婴幼儿皮肤柔嫩,做皮肤试验时,家长不要用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以免影响皮肤试验的观察结果,耽误治疗。
(4)如果皮肤试验确定阴性,就可以注射这种针,但是,家长还要注意观察以下情况:注射24小时以后,如果做皮肤试验的局部皮肤发红,有硬结或皮肤试验是阴性,出现局部红肿或全身不舒服,这种情况是迟缓过敏反应,必须停止打针。
(5)在打针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孩子有无过敏反应。如果孩子全身出现皮疹,有头晕、脸色苍白、出冷汗等现象,家长应及时送医院抢救,注射抗过敏药物。因为这种情况说明过敏严重,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如果你对儿童预防针该怎么打等有关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儿童接种防疫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