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小儿肠道传染病进入夏日高发季。面对随之而来的空调、电扇、冷饮、凉菜……宝宝们该如何应对?这成为不少年轻妈咪的心头大患。本文小编就来讲讲夏季儿童谨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方法!
隐性感染者可传播病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一种动物源性的细菌,主要宿主为家禽和反刍动物,尤其是牛。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就会感染得病,并可通过“粪-口”传播途径在人之间传播。研究发现,感染这种病菌后,有些人没有表现出症状,但具有传播病菌、感染他人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隐性感染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成人排泄物中存在约一周时间,而在儿童患者的粪便中存在时间更长,因而更具有传播风险。
人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普遍缺少防御能力,但老人和儿童更受其“青睐”,尤其是15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感染后,更容易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因此要特别注意防范。
这些病菌也可导致肠道病
沙门氏菌感染:
可形成慢性带菌
在夏季常见食物中毒的致病细菌中,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患者食用遭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后会出现腹部绞痛,通常排便后会有所缓解,严重者会出现发热等症状。
其中,伤寒、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可引发伤寒、副伤寒,主要侵袭儿童和青壮年,多发于夏秋季。病人和带菌者的大小便中带有伤寒杆菌,通过水以及食物、手、苍蝇等经口传染给健康人。
沙门氏菌平均潜伏期是12~14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和轻度腹泻。专家指出,伤寒、副伤寒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容易形成慢性带菌者,造成更大范围的感染。
痢疾杆菌感染:
发热、腹泻、腹痛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病,由痢疾杆菌引发,症状为发冷、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样大便。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容易发生急性中毒性菌痢,表现为突然高热、发热、腹泻、腹痛、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
霍乱弧菌感染:
腹泻呕吐,大便像淘米水
霍乱弧菌可导致霍乱、副霍乱等烈性肠道传染病,死亡率极高。人感染霍乱弧菌后,潜伏期可由数小时至5日,以1~2日为最常见。多数患者起病急猛,起初突然腹泻,继而呕吐。一般无明显腹痛,大便非常频繁,表现为淘米水样大便。患者往往出现酸中毒及尿毒症的初期症状,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严重者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进入脱水虚脱期,表现为四肢冰凉、肌肉痉挛或抽搐。
预防
冷冻食品也要防细菌感染
夏天天气炎热,食物露天摆放时容易遭细菌污染变质,例如路边水果摊摆卖的西瓜块,即使用冰水浸泡,也很难保证不被细菌污染。而到条件简陋的小餐厅进餐时,最好不要点凉菜或瓜果。
家庭烹调食物,要做好杀菌处理,肠道致病菌多怕热。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为例,它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加热、烹煮,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可杀灭该菌。另外,要讲究进餐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避免生食蔬菜,水果要洗净再吃,夏季不吃隔夜餐,隔餐吃务必彻底加热。此外,由于相当多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是因接触游憩用水而染病,对于避免这类水域和饮用水源遭动物粪便污染也很重要。
专家提醒,别以为冷冻食品就不会被细菌感染。冰箱的冷冻箱要做好分隔,避免不同食物混杂在一起冷冻,还要定期给冰箱除霜。
宝宝处在生长发育期,消化道的屏障及免疫功能均较成人差,所以更易感染肠道传染病,家长们要特殊的注意护理。如果你想掌握更多儿童疾病安全小知识这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本站的近期更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