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几年我国境内频繁发生针对学生的袭击事件,早被广泛议论的校园及学生安全终于开始被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活跃起来,又是配置校车又是加高学校围栏,甚至有的学校给安保人员配备了警用装备。而令人疑惑的确实随着校园安保装备、措施的升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却在逐年上升。这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
校园安保装备升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却逐年上升
调查显示,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第一杀手,涉及的安全隐患有三十多种。据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专家认为,这些死亡事故中,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于此而言,学生的生存与安全教育、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在这些悲剧的数字面前可谓一览无余。
校园安保装备已不可同日而语
专家呼吁校园安全升级
3月30日是第20个中小学安全教育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近年来,学生踩踏事件、食物中毒、溺水等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安全面临着自然灾害、安全事件、恐怖暴力事件等多种风险,风险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突发事件错综复杂,从而呼唤教育安保升级。
面对“全国每天至少消失一个教学班”的现状,也许,建构并实践校园新安全观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大安全观,应该是传统校园安全观的“升级版”。这里应包括起码的三个层面:一是继续加大“三防”建设,物防为基,人防为主,技防为辅。数日前,公安部称,将把校园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警校联动构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学校当以此为契机,创新校园“三防”手段与能力。二是强化生存与安全教育,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教育部门应自上而下确立一个理念:扎实务实的安全教育,是为孩子认知世界、学会生存、幸福生活奠基。安全教育不能成为一地一校的特色课程,而应该成为具有学科体系与教学维度的基础课程。三是从制度设计开始,将风险管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主动防范校园安全问题。对于校园安全而言,事前防范一分钟,也许好过事后补救十年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校园安全建设开始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公众看得见的变化是,校园内的人防、物防、技防三级防护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围墙护栏加高加固了,配钢叉的保安到位了,高标准的摄像头安上了……甚至“一键报警”等扁平化的信息手段,也开始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加上《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等及时补位,校园安全的短板确实已不再“步步惊心”。不过,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安全,通常仍以学校的围墙为边界:只要孩子在校内是安全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似乎也就万事大吉。
日益完善的装备背后是需要更新的思维
新校园安全观迫在眉睫
一方面,校园安保形势已经进入新常态。社会的现代性,亦即意味着社会的风险性。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深刻阐述了这个道理:现代文明的全球化,使得人化的、制度化的风险,也成为全球难题。这并不是消极悲观主义的风险论,相反,这是对现代社会的客观警醒。校园风险是社会风险的一部分,看似越来越铜墙铁壁的校园,也越来越呈现出开放而难设防的姿态。学校的地域范围扩大了,教育的公共责任延伸了,校园危机与风险展现出明显的“非封闭性”特征。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元年,校园安全更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以校方责任险为核心的风险防范体系。当然,这几年,全国两会上常有代表委员建议尽快将《校园安全法》纳入立法计划,一来有助于依法解决校园安全困扰,二来也能禁绝无限扩大校方安全责任的乱象,不至于为了极端的安全而削足适履地削减体育活动等。校园需要大安全观,校园安全须得跟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
警钟已敲响,就看我们如何做
佰佰说:
校园安全能够得到政府重视已经实属不易,下一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脚踏实地的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新趋势新动态,为切实保护好学生安全作出努力。本站会关注本领域发展并为您发布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