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表达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困扰,陈述症状“在人前说话脸红心跳”“不知道怎样交朋友,感觉自己不讨人喜欢”“回避聊天、发言,尤其是公众场合发言”……那么社交焦虑有什么表现呢?下面就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社交焦虑那些事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本能的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和自身不受损害的安全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产生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社交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沟通、交流并得到他人的爱,是人人都有的一种需要。
但有些人和他人接触会感觉到紧张、焦虑、恐惧,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常见的情况是,还没有完全搞清状况,大家就纷纷给自己帖标签:我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到底是什么?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里,对社交焦虑症大概有以下几个诊断标准:
1.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和焦虑。
2.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
3.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4.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5.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会功能的损害。
也就是说,很多人虽然存在社交焦虑的情绪或者倾向,但并没有达到社交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也就谈不上自己是“社交焦虑症”了。
那么,社交焦虑有什么表现?
1、在社交场景中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压抑的行为,比如在团体中默不作声,回避交流的情境等;
2、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导致心理很矛盾:既想和人接触,又担心被负面评价;
3、负面解读社交信息,且认为自己的主观糟糕预期被证明,被评价的压力让自己感到尴尬、恐惧,因自责、内疚而产生挫败感——不再想接近他人。
焦虑的感受、消极的情绪、扭曲的认知……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1、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焦虑
不要以为社交焦虑就是不好的,一时的焦虑并不代表永久的焦虑,更不代表自己没有和人交往的能力。心理学发现,对社交有适度焦虑感的人更善于倾听,也更容易理解和谅他人。
所以承认它并且找到原因,是改变的开始。
2、努力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
大多数的社交焦虑都来源于认知上的扭曲,所以,用客观全面的积极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是必要的尝试。
自查一下你是否有如下不合理信念:
绝对化的要求:“我人这么好,别人必须对我好”
过度概括化:“最近我做了很多丢人的事儿,我简直一无是处”
糟糕至极:“我嘴这么笨人又古怪,不会有人喜欢我了”
不良的归因方式、小题大做的做事风格、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让我们“庸人自扰”。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沟通方式,学习坦诚的面对真实的自己,紧张和不适感就会减少。
3、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让自己不再有社交焦虑,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社交焦虑者来说,社交焦虑无法根除。不要强迫自己参加不喜欢的社交活动,更不要为了克服焦虑,故意让自己置身于手足无措的场景中。
当你有意识地改变并做到以上两个步骤,或许在社交中,你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放松和愉悦的时刻。
换一个角度看,克服社交焦虑的过程,也是找寻自己优点、将自己的敏感变成优势的过程。你不需要征服世界,你只需要战胜自己。
以上就是对社交焦虑有什么表现的介绍,如果你对如何消除学生焦虑症等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学生焦虑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