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经常会有一些自然灾害伤害着我们,所以我们为了安全,我们必须多加了解这方面知识,例如说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只有多加了解这方面知识,我们才能在突发事件时更好的去处理,下面我们大家就先来了解一下,伏旱出现在什么季节?
7到8月,梅雨过后就差不多了。
造成梅雨的准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
伏旱期间的降水量明显地减少,一般为95-120毫米,与5-6月的春雨、梅雨季节相比,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蒸发量偏大是伏旱的显著特征。7-8月的蒸发量可达255-280毫米,与5-6月相比,约增加80%。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是表现伏旱程度的重要指标。降水量少于蒸发量则为负值,负值越大则伏旱强度越大。下图为7月中旬-8月中旬(伏天期间)多年降水-蒸发差等值线。东经110°以东,北纬25°以北,北纬32°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东部地区,降水-蒸发差在100毫米以上,为中国比较显著的伏旱地区。其中,北纬26-31°,东经112-121°之间的地区,降水-蒸发差在175毫米以上,为中国伏旱最重的地区。伏旱的产生是副热带高压影响的结果。每年7月上中旬当副热带高压增强北进到北纬25°附近,长江中下游地区便处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之下,尽管空气中水汽很多,但缺乏凝结、成云、降雨的条件,旱情严重。伏旱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旱期,大面积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很大。此间若有台风来临,则为极好的抗旱水源。若无台风,或台风来临过晚,则会造成严重的伏秋旱。实际上,伏旱区并非年年伏旱、处处伏旱。若遇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多雨年份(如1954、1957、1962、1974年等),则不出现酷热干旱。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滨海地带,是伏旱时期的避暑胜地。
以上这些内容都由我们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上面还有很多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的知识可供我们参考,希望大家可以关注他,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干旱的问题。生活的环境是靠我们大家来保护的,只有我们大家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的灾难才会更加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