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若虫共5龄,腹背斑纹和翅芽也是区分各龄若虫的主要特征;1一2龄若虫腹部背面有淡色“T'’型斑,均无翅芽;1龄若虫后胸后缘平直,2龄若虫后胸两侧略向后伸;3一5龄若虫腹部第四、五节各有一对较大的淡色斑,第七至九节淡色斑呈“山”字型;3龄若虫中后胸开始有明显翅芽,呈“八”字型,但前翅芽末端不达后胸后缘;4龄若虫翅芽更明显,前翅芽末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若虫前翅芽末端伸达腹部第三至四节,前后翅芽末端彼此相接或前翅芽伸过后翅芽,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下面几种:器械捕杀,例如粘虫网、粘虫板等;诱杀,例如灯光、性诱剂等;阻隔,设置适当的障碍物,防治有害生物为害或蔓延;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下面来了解一下稻飞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吧?
稻飞虱一年发生12—13代,世代重叠常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广东、广西、福建南部1年发生8一9代,3一5月迁入;贵州南部6一7代,4一6月迁入;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一6代,5一6月迁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南部4一5代,6一7月上中旬迁入;苏北、皖北、鲁南2一3代,7一8月迁入;我国广大稻区主要虫源随每年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迁入和推进,每年约有5次大的迁飞,秋季则由北向南回迁。短翅型成虫属居留型,长翅型为迁移型。羽化后不久飞翔力强,能随高空水平气流迁移,春、夏两季向北迁飞时,空气湿度高有利其迁飞。成虫对嫩绿水稻趋性明显,雄虫可行多次交配。
成、若虫喜阴湿环境,喜欢栖息在距水面10cm以内的稻株上,田间虫口每丛高于0.4头时,出现不均匀分布,后期田间出现塌圈枯死现象。水稻生长后期,大量产生长翅型成虫并迁出,1一3龄是翅型分化的关键时期。近年我国各稻区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水稻品种相当复杂,生育期交错,利于该虫种群数量增加,造成严重为害。该虫生长发育适温为20一30℃,26℃最适,长江流域夏季不热,晚秋气温偏高利其发生,褐飞虱迁入的季节遇有雨日多、雨量大利其降落,迁入时易大发生,田间阴湿,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稻苗浓绿,密度大及长期灌深水,有利其繁殖,受害重。
以上是本站小编介绍的稻飞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稻飞虱的内容,那就继续关注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