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青蒿
青蒿别名苦蒿、臭蒿、香蒿等。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能。
青蒿喜温暖和较干燥的气候环境。野生于旷野、山坡、河岸、路旁等处或栽培于低山以下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以四川、陕西、河北、河南等省产量大,常有调出。其余各地多自产、自销。
青蒿多用于民间防暑、治疟。其抗疟功能,早在公元300年左右的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即有记载。1975年,全国对青蒿抗疟疾的系统研究,确定有效成分为青蒿素。目前,青蒿除作传统中药使用外,大量用作医药工业原料药提取青蒿素。四川酉阳、南川等地除野生青蒿外,还大量栽培,供药厂生产青蒿素片。
我国青蒿资源比较丰富,但很分散。传统中医配方用药,采用野生资源可以满足需要。作为医药工业原料,野生资源已供不应求,应适当考虑扩大人工栽培。
62.细辛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opoides Fr.Schm.var mandshuricum(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能。
细辛喜阴凉湿润,耐寒,忌强光直射,忌粘土、积水。野生于富含腐殖质的背阴坡或林下、林缘、灌丛等处。北细辛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有少量分布。汉城细辛分布于吉林、辽宁。华细车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在60年代以前,细辛以野生品为主。由于长时期的开发利用,辽细辛野生资源减少,长期供不应求。为解决供求矛盾,辽宁、吉林从60年代起进行野生变家种试验工作,70年代以后进入较大规模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平均亩产约200-300公斤,高产可达1000公斤。80年代初期,辽宁、吉林累计栽培面积近2万亩,收购量超过170吨(其中大部分为栽培品),80年代末期,全国辽细辛留存面积达2.8万亩,年收购量600吨,加上野生细辛,大大缓和了供需矛盾。
今后,要做好保护野生资源,加快还细辛人工栽培步伐,建立生产基地,是细辛发展的方向,预计每年收购700~800吨可满足市场需要。
63.荆芥
荆芥别名假苏、四棱杆蒿、香荆芥、线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peta 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能。
荆芥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野生或栽培于低山、丘陵或平坝。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均有分布。以河北、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等省产量大。全草以江西商品为佳,芥穗(花序)以河北商品质量好。
荆芥适应性强,栽培技术简单,各地皆产。多年来,各地荆芥的生产和销售,实行自产自销为主,调剂为辅,以销定产,以购促销原则,购销同步发展。既保证了药用需要,又未出现商品积压。
荆芥经济价值不高,生产容易被忽视而影响市场供应。但是,荆芥产地多,增产潜力大,生长期短,技术简单,也容易出现盲目生产。凡有条件的地区,应立足自给。销区应与产区挂钩,协调产销关系,稳定生产,保障供应。荆芥是防治流行性感冒的重要品种,应在保证正常供应情况下,适当贮备,以应急需。
64.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Schrenk ex C. 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
[!--empirenews.page--]
能。并可用作医药工业原料。
麻黄,耐寒、耐旱、忌水浸。野生于荒漠、丘、干燥坡地、浅沙干草原或向阳多石山坡等较干燥地区。常成片丛生,形成单一或简单植被群落。对土壤要求不严,砂质壤上、沙土、壤土均可栽培。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区300余个县(市、区、旗)。主产内蒙古、吉林、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区。如:
全国麻黄产区分布表,新疆分布县数63,主产区和硕、托克逊、轮台、柯坪、库车、吐鲁番市、拜城、鄯喜、哈密市、温宿、新和、木垒、且末、精河、策勒、温泉、巴里坤、博乐市等;内蒙古分布县数41,主产区阿鲁科尔沁、巴林右旗、鄂托克前旗、开鲁、奈曼旗、赤峰市、科尔沁左翼中、科尔沁左翼后、敖汉旗、扎鲁特旗、鄂托克旗、翁牛特旗、化德、林西等;青海分布县数25,主产区共和、同德、黄南、贵德、海晏等;吉林分布县数7,主产区通榆、洮南市、乾安、长岭等;甘肃分布县数21,主产区古浪、民勤、景泰、天祝、通渭、定西等;山西分布县数71,主产区五台、离石等;河北分布县数15,主产区蔚县、阳原、怀来、宣化等;陕西分布县数9,主产区定边、吴旗等。
麻黄主要用作医药工业原料。随着麻黄素需求量的增长,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麻黄资源迅速开发。尤其是进入80年代,麻黄生物碱在国际市场走俏,价格大幅度上涨,有麻黄产区相继建立生产厂,进一步加强了麻黄的消化能力。1983年全国收购麻黄3.3万多吨(不包括部分厂家自收自用部分),比1957年增长94%,但远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厂家停工待料,争购原料,使麻黄资源遭受很大破坏。
麻黄的后备资源不足是问题的关键。首先应控制麻黄生物碱的生产量和出口量,调整生产厂点,控制生产规模,减少原料消耗,以利麻黄资源的恢复。其次,利用麻黄耐旱、耐寒、耐瘦脊的抗逆特性和西北地区广阔的土地资源,进行麻黄的野生资源抚育,进行人工试种,既能充实麻黄资源,又能保持水土、抵御风沙、恢复生态。另外,尚有7种麻黄属植物在部分地区作麻黄入药,应系统研究,寻求新的替代资源。
65.薄荷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kiq.)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的功能。
薄荷野生或栽培于阳光充足的丘陵或平坝。吉林、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市、区均有分布。以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等省产量大,江苏的质量好。苏薄荷主产江苏太仓等地,为地道药材。
薄荷在明代以前广为家种,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建国初期,全国年产量2700多吨,收购1200吨,销售600吨左右。60-70年代,各地以自给为主,按需生产,供求关系比较协调。如1960年收购1000吨,销售1033吨;1970年收购1343吨,销售1262吨。70年代末期,特别是1978年薄荷产量大增,全国收购量达3700多吨,销售1700吨,出现积压。1980年前后调整生产,1983年收购1500多吨,销售2400吨,供应偏紧。
薄荷的产地多,用量大,经济价值不高,生产容易被忽视。但是薄荷生长期短,生产技术简单,增产潜力大,所以产、销起伏较大。因此,凡有条件的地区应生产自给;不能自给的地区应与产区挂钩,固定产销关系,稳定生产和供应。苏薄荷应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安排和调整生产。
66.杜仲
杜仲别名木棉、丝棉木、玉丝皮。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nz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能。
杜仲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野生或栽培于海拔800-1500米的丘陵、
[!--empirenews.page--]
山地。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东等省。以贵州、四川及陕西、湖北、湖南等省产量大,销全国并出口。如:
全国杜仲产区分布表,贵州省分布县数80,主产区遵义、湄潭、赤水、正安、习水、仁怀、黔西、毕节、金沙、大方、印江、贵定;四川分布县数120,主产区广元、平武、青川、旺苍、万源、通江、白沙、城口、巫溪、古蔺、武隆、酉阳、黔江;陕西分布县数57,主产区略阳、宁强、岗皋、石泉、平利、镇巴、城固;湖北分布县数53,主产区兴山、长阳、鹤峰、恩施、建始、巴东、咸丰、利川、竹山、竹溪及神农架;湖南分布县数31,主产区慈利、永顺、大庸、桑植、龙山、兰山、双牌、绥宁、涟源、桂东、酃县、平江。
过去,杜仲多用野生。建国前,四川、贵州年产20O吨左右。建国初期,全国年产1000吨。70年代以来,国家大规模扶持杜仲生产,1975-1980年,全国年平均收购700吨。80年代中期,年收购量上升到1500吨,其中1985年收购量达3000吨。
杜仲系多年生木本药材,由于长期开发利用,以及近年连续发生抬价抢购,乱砍滥市场管理,以法治林,严禁乱砍滥伐,是保护杜仲资源的重要途径。此外,建设杜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植树造林发展生产,增加后备资源。
67.牡丹皮
牡丹皮别名丹皮、粉丹皮等。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能。
牡丹喜温和、向阳、雨量适中的环境,野生或栽培于中山、浅丘、平坝、河谷地区。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均有分布。主产安徽铜陵、南陵、青阳县,以铜陵的“凤丹”最驰名。其次,四川垫江,湖南邵东等地产量大,质量亦好。
牡丹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1924—1926年,安徽铜陵、南陵两县产量即达900吨。建国初期,全国年收购量500吨。70年代中期,由于主产区扩大种植面积,新产区又大量引种,产量迅速增加,年平均收购量2850吨,70年代末期,各地种植的牡丹相继收获,产量大增,年平均收购牡丹皮猛增到4000多吨,出现严重积压。经过几年的调整,80年代中期,牡丹皮库存结构开始改善,生产逐步恢复。
牡丹皮产地较多,药用需要量不大。因此,生产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巩固老产区,发展优质产品。要加强市场预测,建立产销关系,稳定生产。根据全国的药用需要,目前,牡丹皮的生产每年控制在2000-2500吨为宜。
68.厚朴
厚朴别名厚皮、赤朴、列朴、川朴、温朴等。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halis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lnalllf Rehd. et Wik.var.bileda Rehd.et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其花亦供药用。
厚朴喜凉爽、湿润的气候。野生或栽培于中、低山地。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其中,厚朴以四川、湖北为中心,湖南、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均有分布。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商品称川朴,又称紫油厚朴。凹叶厚朴以闽、浙、赣为中心,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亦有分布。以浙江、福建产量最大,商品称温朴。川朴,温朴,均销全国并出口。 厚朴商品一直来源于野生资源。建国初期,全国年收购1000吨。由于长期砍伐厚朴,野生资源逐年减少。60年代末期,收购仅几百吨,市场供应非常紧张。1972年以来,国家对厚朴主产区进行投资,经过多年发展,厚朴产量有较大增长。1978年收购2000吨,销售1600多吨。1980—1985年,全国年平均收购2500吨,产销基本平衡。
由于厚朴生长年限长,药用量大,野生资源濒于枯竭。目前,商品主要以家种为主。大力
[!--empirenews.page--]
营造厚朴林,建立巩固的商品基地,增加后备资源是厚朴今后的发展方向。要加强厚朴林的抚育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提高厚朴的加工技术,保证商品质量。
69.黄柏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amureseRupr.)的干燥树皮。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能。前者习称“川黄柏”,主销我国南方,并有出口;后者习称“关黄柏”,主销我国北方,亦有出口。
黄皮树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栽培于山坡、宅旁、路边湿润处。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区)。黄檗喜湿润、寒凉气候,耐寒、怕涝,野生于低山疏林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省、区。
川黄柏分布广,但蓄积量有限,经过长期开发,野生资源很少,长期供不应求。建国后,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等南方各省大力植树造林。截至1989年,造林留存面积64.8万亩,年产量1150吨。其中上产区四川造林留存面积42.4万亩,年收购约900吨。关黄柏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生产区黑龙江。建国后平均每年收购约510吨,1985年收购140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黑龙江每年调供省外及出口黄柏380余吨,占年均收购量的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