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后的这段时间,可以用“凶险”来形容。今年的三伏天有点长,一共有40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10天(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20天(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10天(8月11日~8月20日)
现在,我们正处于中伏的阶段。
为什么说三伏天很“凶险”呢?
这是一年里最热、最不舒服的时间段,成都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伍文彬副教授说:“这一阶段天气闷热潮湿,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
今天,听听伍文彬医生讲一讲三伏天的禁忌。
医生介绍,“三伏天”的“伏”是指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此时,是冬病夏治的有利时期,因为血管扩张,毛孔张开,通过将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可以改善身体的许多隐疾。
也是正因如此,邪便容易入侵机体,所以,三伏天,人在室外要避暑,人在室内却要——防寒。
1、脚底最怕凉,湿发要吹干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三伏天里,很多人在晚上洗完澡后头发不吹干就入睡,或者晚上睡觉时会特意把脚露在被子外,对着风扇、空调吹。还有人喜欢用凉水洗发、冲脚。
殊不知这些行为,对身体损害很大。头脚着凉,会使得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许多疾病会随之而来。
伍文彬医生提醒:劳动、休息要尽量避开水湿过盛的地方,不可久居湿地。工作、生活环境及其设施要保持干燥和良好的通风条件。
2、脾胃最怕生冷油腻
三伏天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尤忌暴饮暴食。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脾喜燥而恶湿,湿盛则困脾,因而湿邪为患最易中伤人体脾阳。”
三伏天吃冰西瓜、喝冰水,确实让人很舒适,但是,现在的人少动、吃的多、常熬夜、压力大等问题本来就已经削弱了大家的脾胃功能,加之三伏天人体阳气浮于外,吃了冷的东西,体内的内阳可能无法抵御食物的寒气,不仅会导致湿留体内,还有可能导致腹泻。
饮食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因为清淡易于消化,而芳香则能醒脾,刺激食欲。
3、汗湿的衣服最好马上换
三伏天,被汗打湿的衣服要及时更换,不能用身体将汗湿的衣服烘干,这样会让给湿邪以可乘之机,可能出现湿热证,导致疮疡等皮肤病或风湿痹证。
小康妹儿提醒:特别是爱运动的朋友们,锻炼、运动之后,汗湿的衣服最好及时换下。
4、上半身最怕露
三伏天,很多男同胞喜欢赤裸上身降温,这样做是不对的。
人体上半身分布有众多的经脉,包括总督阴阳的督、任两脉。如果胸背受凉,风寒邪气容易侵入经络,从而引起肠胃、呼吸道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疾患。
女性在穿衣方面,也要注意尽量不要穿露脐装、低腰裤。
5、最怕久吹空调不出汗
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空调,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
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后果:
一是将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外界的寒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
容易在夏季得风寒感冒。由于寒闭在体内, 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
6、洗澡最怕冷水
三伏天,别冲凉,避免寒气入侵。否则,可以见到的病症有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产生原因不明的热证。
二、中医推荐:三伏天该做的养生事项
1、多食酸性或甘凉食物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食物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中医里有“五味对应五行”的说法,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五脏,与*健康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中就记载,“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2、宜补气祛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人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
因此,祛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伍文彬医生推荐:夏日祛火可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祛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优良食物。
3、三伏天多饮水
在三伏天,人稍劳伤或运动,就会大量出汗,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4、三伏天宜洗热水澡
伍文彬医生介绍,三伏天容易湿邪入体,人体出现头重如裹或头昏而胀、身重而痛、四肢倦怠、胸中郁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不爽等脾阳受损的表现。
进入伏天后,大部分人更贪凉,甚至觉得洗冷水澡才清爽,其实天气越热,湿邪越重,热水洗澡就显得更有必要,而且洗完以后身体会觉得神清气爽,并不会觉得出汗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