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医无法解释的“手脚冰凉”,来看看太极明...

  原本以为生活在赤道边上的人,不太会有手冷脚冷的经验,前些天(在东南亚赤道附近)与一些拳友握手,我发现他们的手也冰冷的。为什么会冷?这个问题很好玩。

  我曾经跟我的西医朋友开过一个玩笑,我说,用你所学到的所有西医知识,来给我解释一下:手为什么有时是热的,有时候是冷的?他无法作出合理的解答。因为对于冷和热,西医常用的实证方式,就是量体温。一个人,只要身体没炎症,不发烧,不管你是手热还是手冷,体温都是正常的,36.5°或37°。他被我问急了,就说,冷跟热,只是你神经末梢的错觉。我说不对!我手冷时跟你握手,你也觉得我手是冷的。对不对?我手热时跟你握手,你也觉得我手热的啊。难道我神经末梢发生错觉时,你的神经末梢也发生错觉了吗?!西医解释不来这个问题。

  但是,同样的问题,你去问中医。很简单,手热脚热,气血充沛,经络通畅啊。手冷脚冷,气血不足,经络不畅。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让经络畅通?答案很简单,学经络知识,练太极啊。

   早在两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将经络和经络的通道,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五脏六腑的各种生理能量,营气和卫气,需要通过经络来传导,来运输。《黄帝内经》里面,就将这类用以传导运输生理能量的通道,叫做“俞”。运输的输,去掉车字旁。现在又加了肉月旁作腧,念成了“shu”。俞的本意是,空中木为舟。把一颗大木头,挖空中间,变成独木舟,用来作为交通工具。用“空中木为舟”的俞,来表述人体能量的运输方式,由此可见,人体的经络,其实不是器质性的存在,而是人体诸器质之间的空间。我们知道,其实肌肉跟肌肉之间,肌肉跟骨骼之间,肌肉跟神经末梢之间,都有空间。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或者遇冷,这些空间就会收缩。我们的生活体验是,越冷越紧缩,越紧缩就越冷。原因是紧张状态使得“空中木为舟”的俞,它们的空间被挤压了,能量就无法正常的传输。

  中医把经络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正经,通常称之十二正经。另一部分是奇经。就是常常听到的奇经八脉。其实,十二正经,每个人都是通畅的,人呱呱落地到生老病死,走完一程,十二正经始终是通畅的。十二正经指的是: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手足与五脏之间的能量通道,五脏属阴,所以叫手三阴、足三阴。手足与六腑之间的能量通道,因为六腑属阳,所以叫手三阳、足三阳。手与五脏、手与六腑,足与五脏,足与六腑,各有三根脉络。事实上,传统文化里的三,往往是指示性的泛数。人身上,纵向的能量通道谓之经,横向与之关联的能量通道,谓之络。数以万计,纵横交错的经脉、络脉,构成了全身能量上下、内外的交互输送和传导。中医的十二正经,只是从阴阳属性角度,便于我们的了解和掌握。

     十二正经,都是源于脏腑。虽说十二正经,每个人一出生,就是通畅的,但是,十二正经之间,它们相互之间无法补济。就像是我们的长江黄河,都是源自青藏高原,而且都有明确的流经区域。但是长江黄河相互之间,互不交流。长江干旱了,黄河水泛滥了,相互之间无法补济。譬如我心脏功能强大,手少阴心经传导的能量就很充沛,而我肺功能弱一些,手太阴肺经输送的能量就不足,相互之间就无法泻有余以补不足。补泻,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理论。泻有余以补不足。我们如何通过食药的补泻,来达到身体能量的均衡。这是中医的补泻。那么能否通过我们自身十二正经所传导的能量,相互之间予以补泻,来达到自身能量的均衡呢?这就是我们太极拳所要修炼的主要内容:疏通奇经八脉。人的奇经八脉一旦畅通,我们自身五脏六腑之间所产生的能量,在通过十二正经传导输送过程中,就能随时随处的相互补济。这是智能化程度极高的补济,远比食药的补泻高效、便捷。

  奇经八脉,在历代的中医图集里,都有所涉及。到了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他在辨析古代医学和仙道丹书的论述之后,才为奇经八脉找到了相对明确的理论依据。所以我非常崇拜李时珍。李时珍几乎成了明朝中医药界的一个里程牌式的人。也为我们内家拳的修炼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尤其是为太极拳理论的奠定,找到了必要的中医理论铺垫。

    奇经八脉中,首先是督脉。督脉的督,譬如英联邦时代设立的各殖民地的总督。督者,以中道察视之。监督管理之意。督脉,于人一身之中,总督全身之阳气。我刚才讲到,手三阳是手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足三阳是脚与六腑之间的关系。但是,手三阳与足三阳之间,究竟怎么联通?它们各自为政。这就得依靠督脉来察视管理了。我们有24根脊椎骨,怎么来拔背,要先“挂”起来,再往下垂,然后节节对拉拔长。孙禄堂老先生也讲这个问题。他说得更为简单,一个字“塌”。塌,肩背下塌,督脉之理也!顶头悬,头顶部位先领着,肩背下塌了,收腹敛臀,督脉就疏通了。

  不要去看武侠小说,以为打通任督二脉,是如何了得了。不是!顶头悬的前提下,腰背一下塌,稍稍的收腹敛臀,你会发现手脚四肢自然就相连了,与人推手,劲力也就整了。

  第二是任脉。任,儋何谓之任。肩负重任的原意,就是这一概念。《黄帝内经》:“任物者为心”,心,担负着处理世事万物的重任。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任脉疏通的关键是,要平心静气,让原本上浮的心火降下来。所以,前面在讲到胸肋骨运动时,做到了真正的含胸,就能疏通任脉。孙禄堂也非常简洁扼要的用了一个字:“扣”。金仁霖老师曾经给我解释这一扣字诀。他说,“梅菜扣肉”的扣。用一只碗,倒扣着,把自己的胸腹挖空了,任脉也就疏通了。所以孙老先生讲,扣,任脉之理也。督脉起于长强,上至百会,过头顶下落至人中。任脉起于承浆,下落至会阴。我平时喜欢跟大家像是和尚念经一样在讲:“掌跟向前,虎口撑圆,头后靠,腰背下塌,锁骨撑开,两肘后开后合前合”,其实做到位后,任督两脉都疏通了。

  但是任督两脉,相互之间怎么沟通?任脉与督脉在嘴巴与肛门之间,是不联通的,像是隔了两条河。所以仙道修真认为,在口腔里,要舌抵上腭,搭建上鹊桥。在肛门处要谷道上提,搭建下鹊桥。怎么样才是舌抵上腭的状态呢?很简单,你只要咽一口口水下去,大家不妨试试。当你咽口水时,你体会一下,此时正好是舌抵上颚的状态。倘若你舌尖没碰到上腭,咽不下口水的。练拳修真,始终保持这个状态,满口唾液,仙道谓之金精玉液。或称自家水。下鹊桥的要领,主要就是提肛,或说谷道上提。老辈拳家讲得通俗,称“忍大便状”。但后世的一些拳家,文化程度不高,误解了,以为是师父要求他们练拳期间不能大小便,得忍住。那就闹笑话了。我喜欢古人读书,以防瞌睡的的“头悬梁锥刺股”意。头部似乎有根辫子从梁上挂下来,屁股虽然是坐在椅子上,但屁股下面似乎有锥刺,如坐针毡的感觉。我的平时生活状态,随时随地,行立坐卧,基本保持这个状态。

   上下两条鹊桥搭建好了,虽然表面上任督两脉形成了循坏,其实还是缺少周流不息的势能。古人说三桥,还缺一个桥。在哪里?夹脊。其实搭建夹脊的目的,是为疏通带脉作铺垫的。带脉,就像是一根腰带,李时珍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我喜欢把这根束带理解为古人的“玉带”,不是现代人的裤腰带。我们看古装剧,只要是有身份的人出场了,不管男女,他们腰上都束有一根玉带。玉带与裤腰带的区别在于,玉带是束在身躯外围的,更加宽大。我们需要加一些意念和想象,才能在腰胯部位去寻找自己身上的这根虚拟的玉带。戏剧艺术是夸张了的艺术,宽大的玉带,让人感觉他们的身份尊严和气势。如果我们练拳,也感觉像是有这么一根玉带在腰胯上,就能将命门所在的区域,适当的向外凸显,与腰背齐平。这样,夹脊似乎也像是造了一根桥梁。然后,微微凸显的命门部位,就能找到与两肘、两膝盖之间的对应关系了。孙禄堂先生在肘部位置,用了两个字叫“裹”、“垂”,无论书裹还是垂,其实都需要“玉带”来束展的。有了玉带,纵向的脉络也自然受到了约束,任督二脉也有了周流不息的动能。

    任督两脉与带脉通畅之后,还有四根脉络我们可以一并来梳理,那就是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这四条脉络,其实都是手与脚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前面讲到,十二正经,都是手跟足分别与脏腑发生关联的,手与脚之间,没有独立的关联性。疏通了督脉,手三阳与足三阳,能够通过督脉来总督察视。疏通了任脉,手三阴与足三阴也能够通过任脉来总任和担纲。但是,手三阴与足三阴,手三阳与足三阳,依然没有独立的联系。这就需要疏通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这四条脉络。跷脉的跷,我个人理解就像是牛筋一样,肌腱类的链接方式,带有一定的坚韧劲。维脉的维,像是蚕宝宝吐丝,柔软的,纤维状的链接方式。这纯粹属于个人的想象,目的是找到手脚之间或劲韧或绵柔的链接方式。孙禄堂老先生在肩胯处,分别用了“松”、“缩”两字,好好去领悟,就会对老拳论“上下相随”、“左右相连”,有更深的理解。

  疏通跷脉、维脉之后,奇经八脉还剩下最后一根脉络,叫“冲脉”。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一直下到脚踝内侧之后,分成几个路径,或循脊里,或循腹腔,一直上到咽喉唇口。像是小时候放二起脚的焰火鞭炮,下落后,复又腾起,往周遭扩散开来。瑜伽有“中脉”一说,上炎的能量如蛇吐信,也非常形象。

   疏通奇经八脉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叶大密老师根据婆罗门导引术编排的行功式静中动十三势,可以细细去体悟。尤其在训练过程中,可将孙禄堂老先生“入门九要”里的前“八要”:“塌、扣、提、顶、松、缩、裹、垂”,也一一去体悟。奇经八脉疏通后,不但十二正经的能量能够相互之间得以补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推手实践中,手脚劲力更为通透和锐利。

(本文节选自二水居士马来西亚太极讲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太极  太极词条  西医  西医词条  手脚  手脚词条  冰凉  冰凉词条  来看  来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