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肛门直肠疾病包括痔、肛隐窝炎、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脱肛、直肠息肉及肛管直肠癌等。在中医文献中统称为痔疮、痔漏。在此只选取常见的痔疮,介绍名家治疗的奇方妙法。
肛门直肠疾病中常见的发病因素有风、湿、热、燥、气虚、血虚等。上述各种因素,有的可单独致病,有的则多种因素同时存在。在病程中,有的为实证,有的为虚证,有的则虚中挟实,所以在临证时,必须“审证求因”进行全面的分析。
【临床特点】
1、症状 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等。由于病因不同,表现的症状及轻重程度亦不一致。
(1)便血:便血是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的共有症状。血不与大便相混,附于大便表面,或便时点滴而下,或一线如箭,血多而无疼痛者,多为内痔;便血少而有肛门疼痛者,多为肛裂;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便血鲜红,每因风邪引起,而风多挟热,热伤肠络,迫血妄行,则血下溢,故血出如箭,可伴有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脉数等症状,属风热肠燥之候;便血色淡,多为血虚肠燥,可伴有面色无华、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等症状。
(2)肿痛:肿胀高突,疼痛剧烈者,多为湿热阻滞,伴有胸闷腹胀、体倦身重、食欲缺乏、发热、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常见于肛门周围脓肿、外痔肿痛。微肿微痛者,每因气血兼湿热下注之虚中挟实证,伴有发热不高、神疲乏力、头晕心悸、便溏或结、舌质淡红、苔腻、脉濡细等症状,常见于肛门周围脓肿而疼痛不明显者。
(3)脱垂: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而不易回纳者,多因气虚血弱,中气下陷,无以摄纳,伴有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质淡、脉沉细弱等症状、内痔脱出嵌于肛门而肿痛者,则为湿热下迫,复因染毒,气血瘀滞,热盛熏灼则局部糜烂,伴有寒热并作、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等症状。
(4)流脓:常见于肛门周围脓肿或肛瘘,脓出黄稠带粪臭者,多为湿热蕴阻肛门,热盛肉腐成脓,伴有发热、口苦、身重体倦、食欲缺乏、小便赤、苔黄或腻、脉弦或数等;脓出稀薄不臭、或微带粪臭者,则因气血虚衰,抗病力减弱,兼湿热下注肛门而成虚实挟杂之证,伴有低热、面色萎黄、神疲纳呆、自汗盗汗、舌质淡红、脉濡细等。
(5)便秘:腹满胀痛,拒按而大便秘结者,多为燥热内结,热结肠燥,尚伴有面赤、口臭、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等;腹满作胀,喜按而大便燥结者,多为血虚肠燥,伴有面色由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6)分泌物:常见于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瘘等,多为湿热下注或热毒蕴结所致,尚伴有局部肿痛、口干、食欲缺乏、胸闷不舒、便溏或结、小便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滑等症状。
2.部位 肛门病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将肛门分为十二个部位。前面(会阴)称12点;后面(尾骶)称6点;左面中央称3点;右面中央称9点;其余依次类推。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獒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环形的结缔组织性外痔多见于经产妇;血栓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肛瘘瘘管外口发生于3、9点前面的,其管道多为直行;发生于3、9点后面的,其管道往往弯曲,且其内口多在6点处附近;凡接管外口距肛缘近的,其管道亦短(指通向肛内),凡瘘管外口距肛缘较远的,则其管道亦长;环肛而生的马蹄形肛瘘,其内口往往在6点处附近。通过辨部位对各病的发生情况可直接用图表示,作为记录之用。同时对常见肛门直肠病的好发部位以及瘘管管道的发展规律,可以具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辨证论治】
肛肠病的辨证论治和临床表现特点见图22-1。
1.血热妄行
(1)证候:风热肠燥便血,血栓外痔初起。
图22-1 肛肠病的辨证论治和临床表现特点
(2)治法:清热凉血。
(3)方药:凉血地黄汤或槐角丸。
2.湿热蕴结
(1)证候:肛周脓肿。
(2)治法:清热利湿。
(3)方药: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
3.热毒蕴结
(1)证候:肛周脓肿实证、外痔肿病。
(2)治法:清热解毒。
(3)方药: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
4.血虚失养
(1)证候: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气血虚弱者。
(2)治法:养血补血。
(3)方药:四物汤、八珍汤。
5.腑气不通
(1)证候:热结肠燥便秘者。
(2)治法:清热通腑。
(3)方药:大承气汤或脾约麻仁丸。
6.津亏血燥
(1)证候:血虚津乏、便秘者。
(2)治法:生津润燥。
(3)方药:润肠汤或五仁汤。
7.中气不足
(1)证候:小儿或年老体衰或经产妇气虚下陷的直肠脱垂或内痔脱出。
(2)治法:补中益气。
(3)方药:补中益气汤。
【单方单药】
1.痔疮及肛周感染方
★马齿苋方
[用量] 鲜马齿苋全草。
[制剂] 取鲜马齿苋全草,鲜者为佳,晾干备用也可。鲜品100g,干品减半,水煎。
[用法] 每日1剂。除内痔岀血及热毒便秘外,余均配合水煎熏洗,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病情缓解后改用开水浸泡,代茶频饮。治疗期间禁忌辛辣煎炒刺激性食物,并注意适当休息。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肛门病。包括内痔岀血,内痔嵌顿、血栓外痔、痣瘘术后炎肿、肛窦炎、肛乳头炎、早期肛裂、肛周脓肿及热毒便秘等。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
[说明] 马齿苋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因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收敛固脱之功,故对上述诸多肛门疾患有效。马齿苋药源丰富,并可食用,大剂量应用也较安全,然而脾胃虚寒者不宜。
★败酱草方
[用量] 鲜败酱草全草。
[制剂] 取败酱草全草,鲜者为佳,晾干备用也可。鲜品40~80g,干品减半,水煎。
[用法] 口服每日1剂。并配合水煎熏洗,用量不限,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病情缓解后则改用开水浸泡,代茶频饮。治疗期间禁忌辛辣煎炒、醇酒肥腻等刺激性食品,并应注意适当休息。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主治] 肛门病。包括内痔岀血,内痔嵌顿,血栓外痔炎性外痔,痣瘘术后炎肿,肛窦炎,肛乳头炎,肛周脓肿等症。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10期。
[说明] 败酱草为败酱草科植物黄花龙芽,白花败将,以根茎和根、全草入药。其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利湿,消肿排脓,活血化瘀。主治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湿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据现代研究败酱草有镇静、保肝利胆、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上述主治项中诸多肛门病,其病机可归结为湿、热、瘀,用本方治疗药证相符,故而能奏效。败酱草的异物同名品种甚多,本方所用的是败酱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酱草及白花败酱草的全草,选用时应注意鉴别。
★鱼腥草熏洗方
[用量] 鱼腥草。
[制剂] 取鱼腥草100g(鲜品250g),水煎。
[用法] 水煎液倒入盆内,让患者坐置于上,先用蒸气熏,待水蒸气少而水温接近体温时,再用纱布蘸药液洗患处。每日2~3次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痔疾。包括嵌顿内痔、炎性外痔、肛门瘙痒等。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4期。
[说明] 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利尿、镇痛、止咳、止血、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本方治疗痔疾用熏洗法,使鱼腥草的抗菌消炎、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扩张毛细管等药理作用直达病所,能收佳效,且简便、安全,可供痔疾患者自疗应用。
★蒲公英化痔方
[用量] 蒲公英全草。
[制剂] 蒲公英全草,干、鲜品均可。
[用法]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鲜品用100~200g,干品用50~100g,每日1剂。止血则炒至微黄用。对内痔嵌顿、血栓外痔及炎性外痔,则配合水煎熏洗。
[功效] 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 痔疮。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10期。
[说明] 痔疮在临床上有内痔、外痔、混合痔之分,但究其病机,多由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所致。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全草,其性甘味苦,功能解热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泻胃火,散滞气,消疮肿,用治各类痔疮可起止血、消肿、止痛之效。
★蛋黄油
[用量] 鲜鸡蛋。
[制剂] 取新鲜鸡蛋数只(据用量多少而定),煮熟,除去蛋白,将蛋黄放入锅内,用文火煎至焦黄即可出油;或取鸡蛋打碎后去壳及蛋清,将蛋黄搅匀,置于锅内文火熬煎,直至蛋黄全部变成带有焦味的黑褐色黏稠油液即成。制成蛋黄油后,装入小瓶内,备用。
[用法] 用药前先用0.9%生理盐水将患处冲洗干净,然后将蘸有鸡蛋黄油的药棉或纱布块敷于患处。每日睡前敷用,晨起取出。
[功效] 滋阴润燥,养血息风。
[主治] 痔疮。
[出处] 《黑龙江中医药》,1994年,第6期。
[说明] 鸡子黄油治痔疮,文献未见记载。本方油质能隔开温涩的直肠壁与创面的摩擦,使创面受到保护,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再加鸡子黄油是由鸡蛋内的卵黄素、多种氨基酸、颐氨酸熬制而成,可能易为创面吸收,有消炎、止痛、止痒作用,可使久不收口而溃烂的创面很快收敛,炎性肿胀消退,肉芽组织再生,加速创面的愈合。
★威灵仙洗剂
[用量] 威灵仙9g。
[制剂] 加水1 000ml,煎汤。
[用法] 先熏,后洗,凉后再温之。
[功效] 通络止痛。
[主治] 治痔疮肿痛有良好的效果。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威灵仙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的根,其性温,味辛咸,有毒。入膀胱经。功能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主治痛风,顽痹,腰膝冷痛,脚气,疟疾,癥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等症。《外科精义》记载:“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冷再温之。可治痔疮肿痛。”
★槐角茶
[用量] 秋后槐角。
[制剂] 秋后槐角成熟收下,切成小段并晒干,贮于阴凉通风处。冬季下雪后,将槐角放入瓦锅内,加入适量雪块,将缸口封密。明年入夏捞出晒干,再浸入原液中,反复晒浸,直至原液浸干为止。晒干至锅中加细沙炒至老黄色酥脆。去沙,将槐角收置通风处备用。
[用法] 每日6~10g,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 治痔疮岀血(内痔、外痔、混合痔大便秘结时反复岀血及肛裂所致出血)。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93年,第11期。
[说明] 槐角为豆科植物槐的果实,其性寒,味苦。归大肠、肝经。功能清热,润肝,凉血,止血。主治肠风泻血,痔疮,崩漏,血淋,血痢等症。单用本品治便血,古籍已有记载,如《本经逢原》:“下焦痣瘘肠风,风热便血,年久不止者,用此一味熬膏,炼蜜收服。”本方制法独特,经雪水反复浸泡后,清热解毒之功更显著,遇脾胃虚寒及孕妇患者用之宜甚。
★金钱草汤
[用量] 金钱草100g(干品减半)。
[制剂] 水煎。
[用法] 口服,每日1剂。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治痔疮。对内、外痔均有效。
[出处] 《颜赐坤医师经验方》。
[说明] 金钱草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其味苦辛,性凉。功能清热,利尿,镇咳,消肿,解毒。主治黄疸,水肿,肺痈,咳嗽,吐血,痈肿,疮癣,湿疹等症。《百草镜》记载:“治跌打损伤,疟疾,产后惊风,肚痈,便血,痣漏等症。”
★棕榈散
[用量] 棕榈100g。
[制剂] 上药文火炒至微黄,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 每次5~10g,饭前米汤送服,每日3次,3日为1个疗程。
[功效] 收敛止血。
[主治] 治内痔、肛裂、直肠息肉岀血。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10期。
[说明] 棕榈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干燥叶柄。其性平,味苦涩。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收涩止血的功效。用于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等症。
★冰片软膏
[用量] 冰片适量。
[制剂] 研粉后与消毒的凡士林调和,制成凡士林油纱。
[用法] 外敷患处。
[功效] 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 治痔疮术后疼痛。
[出处] 《侯桂芝医师经验方》。
[说明] 冰片为龙脑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其性凉,味辛苦。入心、肺经。功能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主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晕,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等症。《简便单方》记载:“冰片一、二分,葱汁化搽之。治疗内外痔疮。”一般用药5~10分钟后局部疼痛缓解或消失。
★败酱草汤
[用量] 败酱草50g。
[制剂] 水煎。
[用法] 分3次服,每日1剂。并配合败酱草水煎液熏洗,每日2~3次。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
[主治] 治肛门病。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败酱草为败酱草科植物黄花龙芽,白花败将,以根茎和根、全草入药。其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利湿,消肿排脓,活血化瘀。主治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湿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
★马齿苋外用方
[用量] 鲜马齿苋70g。
[制剂] 捣烂。
[用法] 敷于患处。如效果不显著者,可将此药熬水,趁热坐熏患处。候水不烫手时,行坐浴,每日早晚各1次。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 治痔疮。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马齿苋为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幼嫩茎叶,其性寒,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便血,痔疮岀血等症。现代大都用于治疗肠炎,肛门炎,痔疮岀血等。马齿苋性属寒滑,食之过多,有滑利之弊。凡脾胃气虚,腹泻便溏之人忌服。
★大黄汤
[用量] 大黄30g。
[制剂] 加水200ml,煎2~5分钟。
[用法] 坐浴30分钟,每日4~6次,3日为1个疗程。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消痔。
[主治] 治痔疮及肛门疼痛,便血。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其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功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主治湿热便秘,谵语发托,痢疾初起,吐血,水肿,淋浊,肠痈肿毒等症。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等有较强的抗菌消炎和清除内毒素的作用,同时所含的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而易于排便,故通过泻下可起到抗菌消炎,消除内毒素等作用,对于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等辨证属于胃肠湿热者均有良好的疗效,单味或复方应用均可。
★芒硝散
[用量] 芒硝150g。
[制剂] 开水冲化。
[用法] 用厚敷料浸透热敷患处(注意保暖,及时更换敷料),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效] 清热通便,软坚散结。
[主治] 痔疮及肛门疼痛。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芒硝是一种分布很广泛的含结晶水的硫酸钠的俗称。其味辛苦、咸,性寒。入肺、大肠、小肠、三焦、肝、脾、肾八经。功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热除湿、破血通经。主治湿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用乳痈,痔疮肿痛。
2.肛裂方
★阿胶栓
[用量] 阿胶。
[制剂] 阿胶切成花生仁大,置60℃~80℃的热水中,浸泡1~2分钟,取出揉搓成片条状,长约2cm,立即送入肛内,肛外搭形纱布及胶布封固。
[用法] 患者于便后及临睡前清洗肛门后用药。每日2次,5日为1个疗程。
[功效] 润燥,止血
[主治] 初、中期肛裂。
[出处] 《四川中医》,1993年,第8期。
[说明] 阿胶味甘,性平,功能滋阴润燥,止血补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阿胶有加速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的作用,尚可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用其制成栓剂,肛门给药,使药力直达病所,营养血脉肌肤,恢复肛管弹性。
★大黄方
[用量] 大黄10g。
[制剂] 泡开水200ml。
[用法] 当茶饮服,每日3次。
[功效] 泻热通便。
[主治] 肛裂便血。
[出处] 《单方验方治百病》。
[说明]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其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功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主治湿热便秘,谵语发托,痢疾初起,吐血,水肿,淋浊,肠痈肿毒等症。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等有较强的抗菌消炎和清除内毒素的作用,同时所含的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而易于排便,故通过泻下可起到抗菌消炎,消除内毒素等作用,对于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等辨证属于胃肠湿热者均有良好的疗效,单味或复方应用均可。
★苦参方
[用量] 苦参100g。
[制剂] 研成极细粉末,加入凡士林500g,制成20%软膏。
[用法] 外搽患处,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陈旧性肛裂则需连用2~3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主治] 肛裂便血。
[出处] 《单方验方治百病》。
[说明] 苦参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其性寒,味苦。入肝、肾、大肠、胃、肾经,功能清热燥湿,杀虫。主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疳积、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瘰疬,烫伤等症。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时,常和地黄、蜂蜜等配伍应用(《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炒田螺方
[用量] 田螺700g,食油15g,葡萄酒(或黄酒)40g,盐、酱油、胡椒粉、葱、姜各适量。
[制剂] 用剪刀把洗净的田螺尖部剪去一点。炒锅上火,倒油烧热,放入螺翻炒,炒至田螺口上的盖子脱落时,加入酒葱姜同炒几下,加盐、酱油,再加适量水焖10分钟,加胡椒翻匀出锅即成。
[用法] 食用。
[功效] 除湿解毒,清热利水。
[主治] 治痔疮、脱肛、子宫脱垂、胃酸过多等。
[出处] 《单方验方治百病》。
[说明] 田螺为中国圆田螺壳。其性寒,甘咸,入膀胱、肠、胃经。功能清热利水,主治热结小便不通,黄疸,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等症。《百一选方》记载:“大田螺五个,洗净,仰顿火上烧,以壳白肉干为度,碾为细末,只作一服,热酒调下。治疗酒毒肠风下血。”
3.肛瘘方
★壁虎散
[用量] 壁虎尾巴。
[制剂] 将壁虎捕捉后,取其尾巴置于瓦片上焙干,研成极细备用。
[用法] 使用时,清洁创面后将粉末撒入肛瘘管道内,至瘘管底部,填满为止,伤口以纱布包扎,一般2日换药1次,痊愈为止。
[功效] 散结止痛,消炎解毒,生肌收敛。
[主治] 肛瘘。
[出处] 《四川中医》,1995年,第5期。
[说明] 壁虎又名守宫、天龙味咸,性寒,有小毒。功能祛风定惊,散结止痛。可用治风痰惊痫,瘰疬,恶疮等病症。用壁虎之尾巴治疗肛瘘,发现有拔脓、溶解瘘管内的坏死组织,提高病损组织的修复能力的作用,还可用于其他各类瘘管,尤其适用于结核性瘘管,屡用获效。可供临床进一步验证应用。
4.便秘方
★生大黄外用方
[用量] 生大黄3g。
[制剂] 研粉,以50~60度白酒调成糊状。
[用法] 贴敷神阙穴,外用敷料固定。每日局部用50~60度白酒5ml加湿该穴1次。3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 泻热通便。
[主治] 中风引起的便秘。
[出处] 《单方验方治百病》。
[说明]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性味苦寒,入胃、大肠、肝经。功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主治湿热便秘,谵语,痢疾初起,吐血,水肿,淋浊,肠痈肿毒等症。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等有较强的抗菌消炎和清除内毒素的作用,同时所含的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而易于排便,故通过泻下可起到抗菌消炎,消除内毒素等作用,对于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等辨证属于胃肠湿热者均有良好的疗效,单味或复方应用均可。
★皂角糊
[用量] 生皂角粉3g。
[制剂] 黄酒调糊。
[用法] 填敷肚脐,外用胶布固定。
[功效] 活血软坚散结。
[主治] 糖尿病并发的便秘。
[出处] 《单方验方治百病》
[说明] 皂角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其性温,味辛。归肝、肺经,功能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痢风,癣疮,胎衣不下等症。皂角为活血透风药。
★木立芦荟方
[用量] 木立芦荟(生长超过2~3年的老叶)。
[制剂] 可将木立芦荟叶切片、晒干,再放到锅里炒到微黄色,然后研成碎末干燥贮存。
[用法] 每日代茶饮。
[功效] 清热通便,止咳止血。
[主治] 便秘。
[出处] 治便秘验方,《中国民间疗法》,2006年,第1期。
[说明] 本方口感清凉微苦。临床上所用芦荟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草、好望角芦荟草或其同属他种植物叶茎切断后流出的汁液,经浓缩的制成品。味苦性寒,既能凉肝清热,又可泻热通便,故对肝经实火兼而大便秘结者,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功效。芦荟含有70余种化学成分,有大量天然蛋白质、维他命、叶绿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炒莱菔子
[用量] 炒莱菔子30g。
[制剂与用法] 炒莱菔子30g,一次性温开水送服。一般可在2~6小时自行排出软便。或莱菔子10g,早晚2次,温开水送服,1~2日即可排便,并可排出肠内滞气。
[功效] 消食化积,行气消胀。
[主治] 便秘。
[出处] 老年性便秘验方,《山西中医》,2006年,第1期。
[说明]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能消食化积、行滞除胀,常配伍六曲、山楂、麦芽等,以助其消食之功;配伍半夏陈皮等,以曾其降气和胃之力。有湿者可加茯苓,有热者可加黄连、连翘。如果有脾虚现象者,可加白术。
★生白术方
[用量] 生白术3 000g。
[制剂] 将生白术粉碎成极细末。
[用法] 每次冲服10g,每日3次。
[功效] 补脾燥湿,利水止泻。
[主治] 便秘。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8期。
[说明]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津液不足,运化失职所致。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是一味培补脾胃的药物,它补气的作用较弱,但苦温燥湿,能补脾阳。因脾司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能升则健。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应用本品。至于胃阳不足,舌苔光剥,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就不宜用性偏温燥的白术。生白术生用,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术、焦白术用麦麸炒黄用,减少燥性,功偏补脾;制白术蒸熟用,燥性减弱,用于补脾益气。
★芦根膏
[用量] 芦根500g。
[制剂] 将芦根放入煎锅中,加水6 000ml浸泡4小时,慢火煎2小时后去渣得药液1 000ml,浓缩至750ml,然后加入蜂蜜煎熬收膏。
[用法] 每日服3次。每次服30ml,饭前服,儿童酌减。
[功效]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主治] 便秘。
[出处] 《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第5期。
[说明]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其性寒,味甘。入肺胃二经,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反胃,肺萎,肺痈等症。《中国中药志》记载芦苇:“治便秘”。因芦根清热生津,配合蜂蜜润肠,治疗便秘效果佳。
★橘皮末
[用量] 橘皮30g。
[制剂] 将橘皮浸泡24小时后捞出,加水煮软,焙干,研细末。
[用法] 每次6g,每日3次,温酒送服。
[功效] 利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 便秘。
[出处] 中药橘家七姐妹.百病妙治,《农村百事通》,2005年,第22期。
[说明] 橘皮辛苦而性温,气芳香而入肺脾。辛散行气滞,是乃肺气壅滞、脾胃气滞的要药;苦温而燥湿,故而治湿阻中焦、痰多咳嗽;且能和中以治呃逆,并能健脾等。古人对橘皮的应用有橘红、橘白之分,橘红是橘皮外层色红者,以燥湿化痰之功为胜;橘白为内层色白者,无燥烈之弊,而能化湿和胃。现在已基本不再区分。
★生大黄饮
[用量] 生大黄5.0~6.0g。
[制剂与用法] 水冲代茶饮或水煎液浸泡棉球,挤去多余的水分,脐窝消毒(乙醇棉球擦拭),将浸药棉球置于脐窝内(神阙穴),每晚睡前敷1次,次日起床后取下。一般经3~5日大便可排泄通畅。
[功效] 泻肠通便。
[主治] 老年性便秘。
[出处] 老年人便秘验方,《河北中医》,2004年,第4期。
[说明] 神阙穴外敷大黄,因脐部的解剖特点为皮肤菲薄,血管丰富,敏感度高,药物吸收快,效果好。大黄味苦性寒,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虚血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芒硝通便膏
[用量] 芒硝。
[制剂] 食醋适量,加热煮沸后加入芒硝90g,调匀。
[用法] 此为1次量,敷于神阙穴,外用塑料纸1层覆盖即可。
[功效] 润燥软坚,泻热通便。
[主治] 大便秘结者(凡5天以上不大便,下腹部硬满疼痛拒按,燥屎内结者,均属治疗范围)。
[出处] 《新中医》,1995年,第4期。
[说明] 芒硝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润燥软坚而泻热通便,常与大黄相须为用,治燥热内结之证,仲景大承气汤均用之。芒硝治便秘一般为入煎剂冲服,本方外敷神阙穴,取其外治与内治同理。本方简单、效捷,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对老年体弱、神志昏迷、不能服药者或不肯服药者尤宜,值得临床推广。若孕妇患便秘,必须禁用此方,以妨碍胎。芒硝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使用时宜注意观察。
★番泻叶饮
[用量] 番泻叶3g。
[制剂] 番泻叶3g,用沸水250ml冲泡。
[用法] 当茶饮并留渣,6小时后未解大便者,药渣再次用沸水150ml冲饮。24小时内未排大便者,可再用1剂,48小时未解者为无效。
[功效] 泻热、行滞、通便。
[主治] 老年性便秘。
[出处] 《福建中医药》,1992年,第3期。
[说明] 番泻叶味甘、苦,性寒,归大肠经。其有效成分为番泻苷A、B,经胃、小肠吸收后,在肝中分解,分解产物经血行而兴奋神经以收缩大肠,引起腹泻。小剂量番泻叶泡服,对老年性便秘时完全有效的,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肠蠕动缓慢,使用本方可起缓下作用,对热结便秘尤为适宜。据报道,番泻叶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尿潴留、癫样发作及过敏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致依赖性,故使用本方需注意观察。
★猪胆汁灌肠方
[用量] 猪胆1枚。
[制剂与用法] 大猪胆1枚,用完油的圆珠笔心1个,去尖端之金属部分,将圆珠笔心插入猪胆管中,用线扎住茎部,让患者呈屈膝卧位,将胆管插入肛门5~6cm,挤净胆汁。
[功效] 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 便秘。
[出处] 《陕西中医》,1994年,第4期。
[说明] 猪胆汁味苦,性寒,归肝、胆、肺、大肠经。本方治便秘,古今文献均有记载。《伤寒论》猪胆汁导法,治阴阳病津液内竭,大便硬,不可攻,即是以猪胆汁和少许食醋灌肛门内。今人用治腹部手术后便秘、产妇便秘、手术后肠胀气。麻痹性肠梗阻等,也是本方保留灌肠取效。(魏睦新,刘佳莅)